从汉到清朝,从实用到工美艺术(上)
从汉到清朝,从实用到工美艺术(中)
器物形钮。包括亭钮、环钮、带钩钮、柱钮等,多见于私印。钮形近似方柱体,柱上有小孔可以穿绶带,战国时已有之,汉魏沿用。此方印文为西夏文字,释为「首领」。印钮的两侧往往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释印文内容及执掌者,目的是加强对官印的使用与管理。西夏印章遗物中私印较少见,应与其民族的社会状况有关。西夏官印是中国印章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觽钮。觽(音希),形曲而有尖锥,佩饰之物,用以解绳结,以象牙为之,先秦和汉代,以觽为印钮,实为方便携带,一物二用也。(因未能在官方渠道找到觽钮的实物图像,故暂时以上图代替,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两面印及多面印。均见于私印,两面印中间多有孔,又称穿带印。五面印出现于战国及秦汉时期,魏晋时期盛行六面印。此印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进行比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蹴」指用脚踢或颠动物品,「鞠」指有填充物的皮球。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尺寸:边长2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质地:煤精石(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以低等植物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遗体组成的腐植腐泥混合煤。)此印呈八棱多面体,一共有26个面,是目前出土的唯一多达26面的印,其中有18个正方形面,8个三角形面,共计刻有47个字。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此印印文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独孤信被戏称为「史上第一老丈人」,因为他的七个女儿均与当时的豪门贵族联姻,其中,有三个女儿成为了皇后,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为唐元贞皇后,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套印。出现于汉盛行于魏晋,特别是到了晋代有三套印,充分体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尺寸:通高1.7厘米,印面边长1.8×1.8厘米;通高1厘米,印面边长1.3×1.3厘米此印由两枚印章套盒而成,两印均为方形印台,外印为兽钮,内印桥钮。印面均刻篆书,外印为「骐无猥」,内印为「榬少君印」。印绶指的是专门用来系印章的有颜色的丝带。官印当中系印的绶带不仅仅是实用性的,它还有表示官员等级的功能。早在先秦,各国官印中已形成了一定规矩的印绶佩带制度,秦统一以后制定了系统的官印制度,到了汉代,官印体制进一步完善。在《汉书》、《史记》中多次提到了印章以及印绶的使用制度,在《汉官仪》中记录的印绶名目也非常多,如银印青绶是史大夫佩制,一般而言,凡二千石以上的爵秩皆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则皆铜印墨绶,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等。《后汉书·舆服下》对印绶佩带的规定有详细记载: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官员所佩印章的大小、使用材料、印钮的款式来辨别佩带者的官阶,还能通过系在印章上的印绶的颜色去确定身份。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