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3例临床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又叫广州管圆线虫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脑膜炎、脑炎、脊髓膜炎或脊髓炎,还可损害肺、眼和鼻等器官组织,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为世界散发病例。2003年我国将其列为新发传染病。本文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疾病的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7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年龄21~45岁。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记录3例患者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2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表现

3例中生熟食物未分开者1例,使用生蜈蚣泡酒喝1例,另1例无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3例病变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2例表现为发热(体温38.0~38.5℃)、头痛,其中1例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另1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病程3~20d,平均13.3d。眼科检查均排除眼内寄生虫感染。

2.2辅助检查结果

2.2.1实验室检查

3例均有外周血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2.8%~22.5%,平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6.8%;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37%~52%,平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43%。3例腰椎穿刺检查提示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均升高。脑脊液压力220~480mmH2O(1mmH2O=0.0098kPa),平均脑脊液压力310mmH2O;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10~1000)×106/L,平均白细胞计数510×106/L;脑脊液中蛋白水平为1066~2364mg/L,平均蛋白水平1589mg/L。3例均行寄生虫抗体检查,提示外周血和脑脊液管圆线虫IgM阳性,其中1例合并血清弓形虫IgG阳性,1例脑脊液弓形虫IgG、囊虫IgG阳性。

2.2.2影像学检查

3例均行头颅增强MRI检查,1例患者在病程第4周发现颅脑多发病灶,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侧脑室周围、延髓斑片状结节状高信号,双侧额颞部局部硬脑膜强化,软脑膜多发强化小结节(图1a-d);另2例头颅增强MRI检查未见异常。1例患者在病程第4周胸部增强CT见双侧肺内胸膜下散在结节样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图1e-f);另2例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

2.2.3组织病理学检查

1例患者行肺组织病灶活检术,见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未见恶性特征,未见肉芽肿。

2.3治疗与转归

3例均给予阿苯达唑驱虫治疗,按20mg/(kg·d),分3次口服,同时辅助以脱水降颅压、激素抗炎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好转。驱虫治疗1周后,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150~320mmH2O,平均210mmH2O)、脑脊液白细胞计数[(80~250)×106/L,平均143×106/L]、脑脊液中蛋白水平(515~941mg/L,平均702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1个月,颅脑和肺部病灶均消失。

3讨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为食源性感染疾病,福寿螺为中间宿主,人体是非正常宿主,主要是生食或半生食含有第3期幼虫的淡水螺、鱼、虾,或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饮用被污染的生水致病[1]。用生蛙肉、蟾蜍肉敷贴皮肤创伤口亦可致病。本文报道的3例患者中,通过食物感染2例,因此,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卫生意识,提倡食熟食、生熟食物分开,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中间宿主多为生鲜水产品,改善水产品养殖环境,切断传播途径也是重要预防措施。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为1~25d,以往报道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躯体痛[2]。本文报道3例患者均无躯体疼痛症状,提示首发症状非躯体痛者也不能排除本病。本组中1例患者表现为嗜睡,说明首发症状也可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2例表现为低至中度发热,提示感染者也可合并发热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另一特征。免疫学检查有较高参考价值,ELISA法特异性高,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34]。本组3例患者管圆线虫抗体均为阳性,提示免疫学检查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影像学检查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早期无明显特异性,颅脑MRI可表现为斑片状高信号改变,其特征性改变多发生在第5~8周,表现为软脑膜强化或软脑膜强化小结节[256]。本组中1例患者其特征性颅脑MRI改变出现在第4周,提示特征性颅脑MRI改变提前出现也应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可能。此外,该患者具有硬脑膜强化特征,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也可波及硬脑膜。部分患者胸部CT可有小结节样炎性改变,为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引起的异物反应,肺泡冲洗液中可有嗜酸性细胞。本组3例患者辅以脱水降颅压、激素抗炎治疗3~5d,于驱虫治疗1周后脑脊液压力、白细胞及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1个月,患者颅脑和肺部病灶均消失,提示阿苯达唑联合激素治疗疗效确切,患者预后好,病死率较低[23]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