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英语,却不能跟外国人简单交流?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交流,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
首先,客观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应试,因此在读写方面的训练比重较大,而忽略了听和说的练习。因此,学生虽然学了很多年英语,但真正运用口语的机会基本为零。
课堂上,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很多时候都是汉语教学,因此,学生除了课本和试卷,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得到说英语的机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成绩,对于口语交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能不能交流对他们来说,没有显得那么迫切,没有哪一项考试是要求口语达到什么水平才准许毕业的,因此,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选拔机制下,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或者学生,都对口语没有很高的要求。
结果就是虽然学了十几年英语,能读能写但就是不会说,名副其实的哑巴英语。
其次,主观因素。
从个体上来讲,同样是应试教育,但不乏口语流利的人才。究其原因,跟个人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口语交流不需要我们拥有多么大的词汇量,但需要我们高频率的使用。
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教学大纲要求的词汇量为3500个左右,但能够活学活用的词汇并不多,除了应付考试,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经常见到虽然词汇量已经达到七八千的人也不一定会用地道的英语跟外国人交流。也就是说这些词汇并没有被激活,只是储存在仓库里,用的时候却无法提取。
而且,我们觉得绝大多数时候学的都是书面英语,真正口语交流的表达很少涉及,英语四六级都能轻松通过,看文章写作文都没有问题,简简单单的英语反而不会。就拿“吃”这个词来说,同样是吃,在英语当中,有很多不同的搭配,'吃药'说成'take medicine','吃饭'就变成了'have a meal ',吃饺子就可以说“eat dumplings”。再比如简单的回答“thank you ”,就可以有很多种说法,“that's my pleasure”、“No problem”、“No worries”、“It‘s ok.'、 'Anytime'等。用到的单词都很简单,但是课本里的回答往往都很正式。
另一方面,语言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
我们生活在非英语国家,周边能说英语的环境很少,那么语言环境就要靠自己去创造。想要流利的表达,就必须努力的创设情境去使用它。
有一种方法,我个人觉得很有效---那就是自言自语法。
每天你做了什么,想到些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心情如何等等,都可以尝试着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去把它说出来,没有练习的对象,就自己说给自己听,或者在心里默默的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觉得表达起来不那么费力了。
第三个方面,口语与听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的人不是不会说,而是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因此想要口语好,能够自如的与外宾交流,还必须加强听力的练习。
听力的练习也非一日之功,必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我建议大家可以先从简短的对话开始练习,一边听,一边模仿,一边说,这样既练习了听力,也学到了如何交流。我用的比较多的是英语流利说,可以一句一句地跟读,与原声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加以改正。然后可以配合一些英语的原声电影和新闻节目,学习其中最地道的表达和发音,同时拓宽视野,了解外国的文化和习俗,为深层次交流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想要口语好,必须要多加练习,再加上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就会见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