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读093|凉州三明: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抹亮色

有三个人,他们都出生在那荒远苦寒的凉州,在桓、灵二帝的乱世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用他们枪尖的羌人之血,将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又延续了若干年月。他们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和段颎(字纪明),因为每个人的“字”里面都有一个“明”,史称“凉州三明”。在那个暮色苍茫的时代,他们成为垂死的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抹亮色。
皇甫规:要官上战场,辞官为清名
熟悉《三国》的人,可能知道剿灭黄巾军的三个中郎将:皇甫嵩、朱儁和卢植。虽然他们对黄巾军杀戮颇重,但战斗力平平的黄巾军和剽悍的羌人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从征战疆场的能力来说,“凉州三明”是远远超过“剿黄三将”的。by the way,皇甫嵩是皇甫规的侄子。
皇甫规,字威明,凉州安定郡人。他的爷爷是度辽将军,老爸是扶风都尉,都是武官,皇甫规算是将门之后了。
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西羌大举进犯三辅地区,并围困了皇甫规的老家安定,征西将军马贤率十万大军征剿。这时候的皇甫规37岁,还是一介平民,他认为马贤战术错误,最终必会大败,于是上书指出马贤的错误。不久,马贤果然中伏,在射姑山为羌军围歼,马贤和他的两个儿子均战死。
郡守和郡中将领觉得皇甫规懂得打仗,于是把他叫过来,交给了他八百士兵,这是皇甫规第一次上战场,首战建功,他亲自砍下了几个羌兵的首级,打走了围困安定的羌兵。
后来,西羌大规模集结,攻入陇西,皇甫规为此再上奏章,第一次为自己要官。
年轻气盛的皇甫规在奏章中痛斥东汉王朝军队将领的腐败无能,然后希望能给他五千人马,去配合护羌校尉赵冲,保证可以降服羌兵。
尽管37岁已经不算小了,但皇甫规在那些高官的眼中,还是不懂事的毛头小伙子一个,皇甫规的毛遂自荐被认为是狂妄自大,当时的顺帝根本没把他放在眼中,第一次要官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消息。
过了两三年,顺帝死了,迎来了两个短命的小皇帝,梁太后和梁冀掌权,皇甫规被作为人才推荐到朝中,但他又上书一封,把梁冀讽刺挖苦了一顿,说他飞扬跋扈,穷奢极欲,梁冀老羞成怒,把皇甫规判为最下等,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
看到自己不受重用,皇甫规辞职跑回了老家,结果梁冀的追杀令也跟着到了他老家,皇甫规差点被地方官害死。
为了躲避迫害,皇甫规关起门来潜心治学。他本来底子就不错,现在一发奋,学问嗖嗖地就上去了,这一学,就是14年。
14年后,梁冀终于被杀,皇甫规迎来了新的人生。《后汉书》说,梁冀死后,一个月时间内,来请皇甫规去做官的通知书来了五次,他都没有答应。为什么不答应呢?老衲不知道,可能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一团战火,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吧。直到政府要求他去出任太山(泰山)太守,剿灭太山的土匪,皇甫规这才应诏。
到了太山后,皇甫规三下五除二就把当地的匪患平息。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秋,这时候的皇甫规已经58岁了。就在这一年,凉州地界里,羌人又开始作乱,皇甫规再次上书,向皇帝要官。而这一次,自称五十九岁的皇甫规不再年少轻狂,写的奏章低调了很多,先是将平定太山匪患的功劳都推让给同僚,然后说十多年前和羌人作战时有一点小小的经验,对地形也有点熟,所以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去辅助前线的将士作战。
这次的低调,让皇甫规得偿所愿,东汉政府正式任命他为中郎将,监领关西部队,与羌兵作战。经过一年多的征讨,羌人大败,十多万羌人投降,凉州平定。然后皇甫规整肃凉州官场,将那些昏庸老迈无能的官员举报到朝廷,这些人免的免杀的杀,极大地震慑了羌人,于是,又有十多万羌人跑来向皇甫规投降。
皇甫规在凉州做了好几年的“首长”,勤政爱民,很得民望。但向来爱民的好官总是会得罪贪官的。这不,皇甫规这几年把中央政府里的权臣和太监全部得罪遍了,所有的人联合起来,诬告皇甫规,说他本来没有什么战功,只不过是用钱财收买羌人,让羌人假装投降。这可是欺君之罪啊,罪名不轻,当那个糊涂虫皇帝桓帝的一纸问罪书递到皇甫规手上的时候,皇甫规知道自己危险了……
不久,皇甫规就被征调回京。按照他的功劳,本来是应该封侯的,但把持朝政的太监想从他那里索贿,皇甫规不理睬这些太监,一分钱不给,太监们再次用此前的罪名(收买羌人,让羌人假装投降)来诬告皇甫规,皇甫规又不许他的部下替他花钱脱罪,于是,为国杀敌浴血奋战的堂堂将军,一转眼就变成了阶下囚。在监狱里没关几天,刚好碰到了大赦,皇甫规被释放回了家。
皇甫规从此心灰意冷,再也不想要官做了,不仅不要官,当他再度被召去做度辽将军后,天天想着的就是辞官,远离这险恶的官场是非。
第一次,他想的办法是找人来接替自己。他在度辽将军任上几个月之后,就向朝廷打报告,推荐中郎将张奂(张奂的故事后面再讲),他称赞张奂比自己强很多,希望张奂能来做度辽将军,自己愿意做张奂的副手。
报告被批准了,与皇甫规同龄的张奂接任度辽将军,皇甫规调任使匈奴中郎将。但没过多久,张奂被提拔去做了大司农,皇甫规又不情不愿地再次出任度辽将军。
第二次,他想的办法是自己告自己的状。有一次,他有一个朋友死了,要把灵柩从上郡运回老家去,皇甫规特地穿上丧服跑出自己的管辖地界,去迎接灵柩。同时,他派出自己的心腹跑到并州刺史那里去告自己的状,说自己擅离职守,公然违反军纪,应该问罪。
不料,这个并州刺史明白皇甫规是想把官帽子摘掉,但觉得皇甫规是国家难得的人才,于是坚决闭上眼睛,坚决不去弹劾皇甫规。皇甫规的计策又失败了。
第三次,他想的办法是自己给自己抹黑。当时爆发了“党锢之祸”,天下著名的贤能人物大多被抓捕。皇甫规虽然也是一个不错的读书人,但他那时候是归在武将里面的,在读书人里面名声并不太高。皇甫规觉得自己没有被捕是一种耻辱,于是就写奏折到皇帝那里“告发”自己,说自己推荐过张奂,后来入监时又有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人为他辩护,所以他也应该是乱党,请皇帝派人来抓他。
结果,皇帝还是没有理他,他的计谋再次无效。
到了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皇甫规终于离开了武将的位置,到朝廷里去做了尚书。但尚书也是一个要职,皇甫规依然不想干,于是趁着这一年发生日食的机会,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又写了一封言辞较为激烈的奏折,讽刺皇帝听不进不同意见,让许多人才得不到重用。奏折交上去后,也许是这些话刺激到了皇帝,不久皇甫规被外放做弘农太守,但还是要给他封侯,又被他拒绝了。
七年后,皇甫规年老体衰,病死。终年七十一岁,时任护羌校尉。
张奂:被太监当枪使,错杀窦武陈蕃
张奂,字然明,是凉州敦煌人。他爹做过凉州的汉阳太守(不是现在武汉的那个汉阳)。在张奂51岁之前,他都是一个老老实实的读书人,在学术上颇有建树。
和皇甫规不同,皇甫规一向看到外戚和太监就烦,恨不得杀光这些人,只留下正派的读书人来治理朝政。张奂却和梁冀关系不错,当梁冀到处派人去杀皇甫规的时候,张奂正在梁冀的手下做一名幕僚。
永寿元年(公元155年),51岁的张奂被外派去做了凉州安定属国都尉,成了一名武官。他刚刚到任,南匈奴七千多人进犯东汉的美稷,一部分东羌也跑进来掺和,和南匈奴一起作乱,张奂仅仅凭着两百多人的兵力,联合部分愿意帮忙的东羌,将南匈奴打得大败,作乱的东羌也投降归顺。
张奂一战成名。
羌人的首领在向张奂投降时,献上上好的战马二十匹和金耳环八枚。张奂全部退给羌人,发誓说:即使战马像羊一样多,也不牵进马厩;就算金子像小米一样多,也绝不装进腰包。
羌人最敬重的就是清官,在张奂之前,八个都尉都是贪得无厌之人,压榨羌人很厉害。现在看到张奂廉洁,羌人打心里敬重张奂。
此后,张奂被调往北部边境,出任使匈奴中郎将,和匈奴、鲜卑打交道,数年间多次打败匈奴和鲜卑。
这时,梁冀被杀,张奂因为以前做过梁冀的部下,被认为是梁冀的人,因此受牵连被免官。四年之后,出任武威太守,再之后,被皇甫规推荐,接任度辽将军。在度辽将军任上3年,匈奴和鲜卑胆战心惊,不敢乱动,所辖的并州、幽州境内一片太平。
3年后,张奂调到中央去做大司农。张奂前脚刚走,匈奴、鲜卑、乌桓、东羌就开始发难,劫掠边境,战线从东北一直拉到西北,边疆再次陷入战乱。
不得已,朝廷再次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但,不仅仅只是这一个中郎将的职衔,他同时以九卿的身份总督幽州、并州、凉州三州和度辽、乌桓两军,兼管考察各州的刺史和太守等两千石级别的官员。
这时候的张奂,不仅仅成为皇甫规的上级,而且是东汉王朝北部三州里面权力最大的人。张奂一回来,匈奴、鲜卑等吓破了胆,降的降逃的逃,匈奴和乌桓有二十万人跑来投降请罪,而鲜卑则全部逃往塞外没敢回来。东羌还在继续挑衅,杀人越货,张奂派出部下董卓等人,大败羌军,斩首一万多人,三州终于归复安宁。
这时候,桓帝死了,换灵帝上台,窦太后临朝执政。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张奂领军凯旋,正在这个当口,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准备联手诛除太监,事情泄漏,中常侍曹节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窦武和陈蕃。
太监手上没有兵权,而对手又实在过于强大,怎么办?曹节想到了张奂。
在这皇帝更替的两年里,张奂一直在外领兵作战,对朝中的事情不太清楚,不知道谁是谁非,他惟一认的就是皇帝的命令。曹节假传圣旨,命令张奂率领五营军士围攻窦、陈二人,窦武自杀,陈蕃被害。而张奂,因为手上染的这鲜血,因“功”被封侯,升任少府,大司农。
等张奂明白过来,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两位忠臣已经死在他的刀下,朝政又被一帮太监掌控。张奂为此深深自责,但再怎么自责也挽回不了局面,面对送到他面前的官印和侯爵的绶带,张奂坚决地拒绝了。
他必须要有所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第二年,灵帝的座位前出现了一条青蛇(《三国演义》里出现过这个桥段),又出现了一些自然灾害,什么大风大雨大冰雹之类。文官们开始用这些事情来做文章,张奂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他赶紧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皇上啊,这是上天在示警哦,你知道为什么会示警呢?那是因为去年冤杀了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啊。现在应该赶紧给他们平反,并且隆重安葬他们,把他们受牵连被流放的家属弄回来。
皇帝本来是想站在张奂这一边的。但那时候的灵帝才十三四岁,还是个小屁孩,哪能自己拿主意呢?他问身边的那些太监,太监们当然不愿意给窦、陈二人平反啊,这一平反,自己就活不成了,当然死命地反对。张奂的意见暂时不了了之。
但太监的报复是疯狂的,马上,曹节等太监出手了,他们以张奂推荐的人才不适当为理由,指使小皇帝下诏书批评张奂,然后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诬陷张奂,终于将张奂免了所有职务,遣送回了老家。
张奂以前做度辽将军时,和段颎(段颎的故事后面再讲)结了仇。在张奂被遣返回老家的时候,时任司隶校尉的段颎想借机除掉张奂。张奂给段颎写了一封信,信中向段颎谢罪,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段颎虽然和张奂有仇,而且是个火暴脾气,但一想两人相似的出身,相近的遭遇,也就没再落井下石,放过了张奂。
张奂回到老家,不再过问世事,闭门读书授徒,13年后去世。这13年里,他无时不在为当时错杀窦、陈而后悔自责,后悔的是错杀了忠良,自责的是大汉王朝再次错过了拨乱反正的机会,彻底死去。
张奂死后9年,他当年的部下董卓兴兵进入京城,东汉王朝走向了最后的死亡深渊。
段颎:用铁与血的手段消灭一切
段颎,字纪明,凉州武威人。他虽然和前面两位一起被称为“凉州三明”,但和皇甫、张相比,段显得很不同。
首先的不同在于他们的知识结构。皇甫规和张奂虽然也是以武功出名,但他们两个在本质上还属于读书人,读书人的气质和属性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他们有着和读书人一样的清高,爱惜名声,憎恶太监,蔑视权贵,也正是因为这些,他们也能被读书人群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士大夫——接受,在身遭危难时可以相互扶助。而段颎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梦想做一个游侠——他在骨子里是崇尚武力的。这也使他在日后的仕途中,与读书人格格不入,进入不了士大夫的圈子。
更显性的不同体现在他们对待羌人及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态度上。皇甫规和张奂对待羌人,主张以“抚”为主,以“杀”为辅,也就是说,能不动刀子就尽量不动刀子,以和为贵。这也是为什么皇甫规后来被诬收买羌人虚报军功,而糊涂皇帝也信了这个指控;这也是为什么张奂和段颎后来成为仇人,张奂差点死在段颎手上。
对待羌人和匈奴、鲜卑,段颎的手段非常明确,那就是杀!杀!!杀!!!段颎就是靠着不择手段地杀戳,确定了他的地位,成就了他的赫赫武功。
最典型的是,在段颎刚成为一名武官时,他在辽东属国任都尉,为了消灭进犯的鲜卑,他不惜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制作假的皇帝诏书,以此来欺骗敌人。好在他的计谋成功,全歼了鲜卑军,因为有功,所以没有杀头,但还是被判了重刑。
刑期满了之后,段颎重新出山,被任命为中郎将,去太山、琅邪剿匪。各位看官还记得前面说皇甫规的时候吗?他也是在太山剿过匪。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他们两人剿匪的区别。
段颎去剿匪是在永寿二年(公元156年),而皇甫规是在梁冀被杀的时候,约在公元159年前后。段颎剿匪的匪兵头目是东郭宝、公孙举,共有约三万人,皇甫规剿匪的匪兵头目是叔孙无忌,势力不详。段颎对付匪兵的手段是杀,杀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匪兵投降了一部分,另一部分溃散,段颎因此被封侯;而皇甫规是采用计谋,用和平手段平定了匪患,没有多少血腥。
也就是在皇甫规从14年的治学时间里出来,就任太山太守,替段颎擦屁股的时候(公元159年),段颎出任护羌校尉。他采用铁血手段对付进犯的羌人,一路追击,日夜进攻,饿了吃生肉渴了就吃雪,追杀到黄河源头,出塞外两千多里,先后杀死和淹死羌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
到了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因为凉州刺史郭闳的捣乱,引发帮汉军作战的羌兵全面叛乱,郭闳将罪过推到段颎头上,段颎因此被陷下狱,后来进入左校劳改。
凉州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凉州几乎完全沦陷,数以千计的官员跑到皇宫里去为段颎鸣冤,希望能重新启用段颎来收拾局面。这时朝廷也知道段颎是被郭闳诬陷的,开始重新调查,不久段颎被无罪释放。
而在这个时候,皇甫规要官成功,已经到凉州就任,逐步稳定了凉州东羌的局势。前面已经说过,皇甫规以“抚”为主,轻轻松松地让几十万羌人投降,相对段颎的铁血手段,皇甫规的办法似乎更奏效。于是,皇甫规留在凉州,段颎被调往并州任刺史。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当时的羌人分为东羌和西羌,皇甫规对付的主要是早些年前已归顺的东羌,而西羌和匈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更野蛮更凶残更难对付,在公元163年,西羌又开始作乱,凉州再一次面临危机。段颎重新出手,出任护羌校尉。
后面不用老衲多说,又是一轮大杀戮,一直杀到公元167年,4年时间里至少杀了两万六千人,最后平定了西羌。
于是就有人把段颎和皇甫规、张奂他们作对比了。很多人都认为,虽然皇甫规和张奂对付东羌以“抚”为主的办法,成本要小很多,但羌人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反复无常,朝廷也为此伤透了脑筋。段颎明确用铁血手段进行种族灭绝,虽然战争的成本很高,但效果要好。这个意见也引起了桓帝的重视,皇帝亲自问段颎:如果我把东羌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段颎回答:羌人狼子野心,用恩德无法收服。只能用长矛顶住他们的腰,用刀刃架着他们的头才行。这三万东羌是我大汉身上的一块毒疮,只要给我五千骑兵、一万步兵、三千战车,我段颎将把他们消灭干净。
桓帝在临死之前答应了段颎。
转过年来,是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东汉王朝已经换了皇帝。这一年的春天,段颎按照既定的战略,率领一万多人出发了,在逢义山和东羌的先零部落狭路相逢,这一战,段颎带头冲锋陷阵,斩杀敌军八千多人,缴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
捷报传来,窦太后(窦武的女儿)大喜,下诏表扬段颎,先奖励二十万钱,任命他为破羌将军。
夏天,段颎再次追击羌人,边打边追,追了四天四夜,彻底击溃了羌人。剩余的羌人逃入汉阳山谷之中。
这时候,张奂站出来了,对段颎的战略提出了质疑。张奂认为,虽然在这一战中击溃了羌人,但无法将羌人全歼,羌人还会卷土重来,应该改变“杀”的办法,改用“抚”。
对于张奂的质疑,段颎怒不可遏,认为张奂是出于对他战功的妒忌。在对自己的战功进行一番自我表扬后,段颎开始攻击张奂,认为张奂无能,率大军在东羌驻扎两年却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只会做表面文章,空口说大话。
就在段颎请求朝廷继续给他一点时间和财力,好让他彻底歼灭羌人的时候,朝廷却悄悄地派人去招降汉阳山谷中零散的羌人。这无疑说明,灵帝上台后,原先桓帝认可的“歼灭政策”遭到了怀疑,招抚派又占了上风。段颎孤注一掷,率领他的人马步步为营,杀入深山之中,最后斩杀羌人一万九千。加上此前招降的四千人,东羌全部被平定。
据最后统计,段颎出战八十次,斩杀首级三万八千六百多,缴获各类牲畜四十二万七千五百多头。而大汉的付出是:耗费四十四亿钱,军士战死四百多人。
段颎因此被封为新丰县侯,食邑一万户。在爵位日益贬值的东汉,这个万户侯的含金量那是相当的高。
前面说过段颎和皇甫规、张奂的区别,段颎不是读书人,他没那么清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在乎与太监进行合作。《后汉书》中说段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意思是说,段颎卑躬屈膝巴结太监,得以保住他的荣华富贵,后来还因为帮助大太监王甫杀了另一帮太监,被增加封邑四千户,成了一万四千户侯。
没有了战场敌人的段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职务上转来转去。本来一直平平安安,最后却由于一个莫名其妙的事情,他失去了所有富贵。
那是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已步入老年的段颎接任太尉之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担任太尉之职了,这本是一次很普通的职务变动,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在段颎担任太尉之职一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日食。
现代人看来,日食是一种很正常的天文现象,但那时候不这么看。按东汉时候的惯例,发生日食是因为朝廷里面有人没有尽职尽责,要么是皇帝,要么是三公,反正总要有人为此负责。
段颎也没有多想,他本来就觉得自己年老多病了,也不想再干下去,就想趁着这个机会告老还乡,于是,他按惯例递交了一份自我弹劾书,请求引咎辞职。负责传递奏折的官员也没多想,将这个奏折交了上去。一切都正常得不能再正常,段颎等着皇帝批准他的辞职,他好打点行装,回家去安安心心地养老。
谁知道,祸从天降。
汉灵帝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发神经,不仅将段颎免了职,还免了他的爵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居然还把他送交给廷尉处置。老衲在以前的故事里,不止一次说到过这个可怕的机构,廷尉,这是一个让无数官员心惊胆寒的地方,换现在,那就是宣布你被“双规”了。
与此同时,段颎的靠山——大太监王甫也被诛杀。靠山一倒,这个为大汉江山流过无数血汗的功臣也倒了下来,在廷尉的监牢之中,面对无休无止的审问,一代铁血英雄段颎喝下了毒酒,自杀了。
我们不知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这个年代最大的功臣丢掉了性命。这一年是公元179年,段颎的出生年月不详,所以也不知道他终年多少岁。两年后,他曾经的政敌、在他手下逃过一命的张奂去世。
段颎和皇甫规、张奂,这“凉州三明”,身处一个昏暗的时代,他们燃烧全部的生命,为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照出了最后一抹亮色。随着他们的熄灭,中国进入了长达四百年的动荡之中。
(0)

相关推荐

  • 凉州之乱:汉帝国金瓯缺 ——汉末动荡三部曲之二

     乱起凉州 平定了黄巾民变,朝廷满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谁知按下葫芦浮起瓢,就在184年冬季,这边平乱刚结识,西北那边就爆发了凉州之乱.(汉末各地零星民变从来没消停过,但一般是小规模的,州郡就能平定,不影 ...

  • 衲读091|凉州是大汉王朝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是唐代张翰的<凉州词>.凉州在哪里?大致说来,相当于现如今的甘肃一带,古时又称为陇. 老衲在标题中说,凉州是大汉王 ...

  • 凉州三明:东汉后期的三位名将,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凉州三明",是指东汉后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jiǒng).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因为三人的表字都有个"明" ...

  • 衲读083|东汉之时两个学霸的牛叉人生

    东汉的时候,人们都很爱学习,产生了很多有名的学问家.今天老衲说说两个人,分别生活在东汉的开始和结束之时:生于头的,是一个叫桓荣的:生于尾的,是一个叫郑玄的. 其实在正史上他们也没啥故事好讲,做学问嘛, ...

  • 衲读099|东汉兴衰:成也世家,亡也世家

    在讲述东汉的历史故事时,老衲不止一次地说过,东汉之所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了两百年,是因为有一大批有风骨的读书人,支撑起了东汉的社会体系. 不过,同样还是东汉的读书人,最后抛弃了这个王朝,导致了东汉 ...

  • 叱咤东汉王朝的凉州军事集团

    原标题:[溯源甘肃]叱咤东汉王朝的凉州军事集团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汪受宽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个监察区--刺史部,其凉州刺史部大体包括今甘肃地区以及今宁 ...

  • 「溯源甘肃」叱咤东汉王朝的凉州军事集团

    [溯源甘肃] 叱咤东汉王朝的凉州军事集团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汪受宽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个监察区--刺史部,其凉州刺史部大体包括今甘肃地区以及今宁夏回族 ...

  • 凉州三明人物介绍

    [手机版] 凉州三明 1.段颎 [汉] 凉州三明,十七史百将传(?-179) 段颎(jiǒng)(?-179年),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段会宗从曾孙,东汉时期名将.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 ...

  • “凉州三明”之段颎:成也太监、败也太监的一代名将

    衣赐履按:这回讲"凉州三明"的最后一位,段颎(读如炯).段颎这个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特别能打仗,特别能隐忍,特别能下手.段颎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段颎的结局,是悲催的结局.为什 ...

  • 汉明帝永平二年,东汉王朝发生了驸马杀死公...

    汉明帝永平二年,东汉王朝发生了驸马杀死公主的惊天大案. 一天,驸马阴丰终于从外面浪荡多日回来了.一进家门,他的妻子郦邑公主就开始痛骂:"阴丰,你还知道回来啊?滚出去!滚!" 阴丰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