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骑楼兴建从粤东到粤西的各地城镇几乎遍地开花【王散木 | 文学看台1637】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
骑楼烟雨
·王散木
行走在汕尾市区三马路骑楼一条街上,我的眼前顿然幻化叠映出广州的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和东莞莞城的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街区情景。因为,它们的建筑风格一致、使用功能相同,尽管形式规格多样、规模气派不同,但都是典型的粤派商住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其基本建造特点是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有一种观点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流行于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还有的说,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这里气候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就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效仿。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传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它被认定是广东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但另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干”指上面,“栏”指房屋,在史前时代,岭南的原始建筑经历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发展过程。岭南汉墓出土遗物“干栏”,据考证是上屋住人、下面容纳家畜和杂物。这种“干栏”,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
走进骑楼,你会感觉到它的功能齐全,好处多多:首先是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由于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结构上,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彰显出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因为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体现出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特有的浓郁生活气息,使之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在汕尾市区三马路中段几户商铺连通的外廊下还有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这里又成了他们玩耍的空间和挥洒童稚的乐园。
翻阅广东各地骑楼沧桑历史,你不难发现,它们都与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民国风云人物——陈炯明有关。
陈炯明,广东海丰人,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也是个曾让无数海丰人纠结的名字。然而,折戟沉沙铁未销,时间总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解密,陈炯明对民主革命的巨大功绩,他的自治理想与实验,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发现,这又是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陈炯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梳理这位近代中国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苦难童年之后的显赫经历:前清秀才,清朝省议员,定威将军,组建同盟会,组织革命暗杀团,策划东江起义和独立,参加讨袁运动,是袁世凯通辑悬赏捉拿的头号人物之一,任过广东省都督和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陆军上将。督粤期间,为广东做过数件公认的大好事——致力于广东的建设和发展,凝聚众力筑路架桥,大搞城镇商埠建设,力主禁赌禁毒,推广民主政治,呼喊地方自治,还权于民,兴办现代化教育,公派优秀学子留学等等。他还曾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力量,为官清廉,有“一生不置私产,不贪污,不受贿,不二色”的政声美誉。
1925年,孙中山在京逝世,陈炯明也已兵败逃亡。曾经的同盟挚友变为冤家对头,陈炯明以对联一副挽孙文:“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渲,全凭一寸赤心知。”对于功罪是非陈炯明不敢妄自评价,这位前清秀才一点也不糊涂,他自知历史要留给后人,留给未来。1933年陈炯明病逝于香港。据文献记载,去世时“陈氏家无长物,穷极,借用为其母预备的寿材,始得以入殓。”陪葬品仅有两枚他十分钟爱的普通石材的印章。一个煊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去世时还是致公党的总理,最后竟然如此困窘。陈炯明逝世后次日,香港《工商日报》称“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倏忽百年,尘埃渐落,功罪重论,拭清历史的迷雾,或可还原一个真实的陈炯明。
在汕尾,无人不知陈炯明,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知道其来历的并不多。时光的车轮无休止地转动,从修筑的那一刻起,这些街道便留下陈氏的烙印。叱咤风云的岁月已经过去,那些旧时代的痕迹也被时间磨平,尽管如今的“马路”上仍然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流,只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在汕尾繁华闹市区中,麻皮街与二马路之间有条横巷——名为“共和街”,这条狭长的小巷与“二马路”一样,也是陈炯明所建,她静静地隐没在这片老区中,早已被世人遗忘,只有骑楼上残破的雕花诉说着昨日的荣光。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仿佛听到隆隆炮声。那些共和的呼声、革命的硝烟,曾与这条寻常巷陌息息相关。我们放轻脚步走进巷道,去探寻那段尘封很久的历史。“共和街”两旁如今尽是新盖的房子,在巷子中间有几栋连排骑楼,昔日的民国风情街已盛景不再,但时光的雕琢让这里有别样的韵味。小街是台功放机,收集了悠远的打更声、弹棉絮声、拉风箱声、打铁声,还有迫疾的马蹄声、杂乱的脚步声、警笛声,犬吠声、枪声、尖叫声……这些声音,交响乐一样,不定期地在小街变奏,住户越来越少,变奏越来越稀落,如今只剩下偶尔几声婉转的莺啼。传说中的那座造弹厂,就安卧在古老残破的坎下城僻静幽幽的深巷中,可有陈炯明的遗踪?找到了!这里有他的根,也是他人生征途上真正的大本营。
当我们置身充溢着现代商业气息的三马路时,眼前彷佛重现出当年的繁华景象,耳畔再次回响铿锵的历史足音。明末清初时期的汕尾埠只是一个渔盐业比较旺盛的小港口,真正起步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历经几十年,汕尾商埠才初步形成。三马路作为最古老的商街,当年的路面是用石板条铺设的,街道狭窄,两旁楼房参差不齐。直到陈炯明主政广东,要求全省所有商埠繁盛之所一律设立市政厅或市政局,汕尾自然在其列。1927年,彭湃胞弟彭泽任汕尾市政局长时,依照全省统筹规划,将原街道拓宽裁直,铺以水泥路面,融以中西合璧建筑特点,整条街的骑楼一律设计为上下两层,首层(下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上层)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修建后的这条原名大兴街的老街,被重新命名为“三马路”。整条街两侧的骑楼立面装饰,如今尽管已经被五花八门的现代元素所取代,但是,西式的柱头、柱廊、拱券、圆形穹顶等西洋古典建筑艺术精华……均依稀可辨。在建筑细部中如檐部、拱廊旋洞、锁心石、窗裙、窗楣、窗山花、门套等处,巧妙地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花卉(如荷花、榴花等)、动物(如凤凰、象、梅花鹿、狮子、金鱼、鸟等)以及各种云纹、方形、圆形、曲线、直线、弧线、S线、几何圆形等。据一同采风的汕尾作家朋友们介绍,这些中西合璧、临街架空、商住合一的骑楼艺术特色,大多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遭毁坏,目前只有个别完好的旧楼尚留有一些珍贵遗迹。
在这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三马路上,还有两处相距不远的景点:一个是供奉着被民间誉为财神的红脸关公的关帝庙,一个是敬奉着福神妈祖的安美祖庙。这里关帝庙大殿前面,不像其他地方的庙宇建钟楼、鼓楼,而是刀楼、印楼。平常汕尾人说的关爷宫就是这个关帝庙。在关帝庙不远处的安美妈祖庙,也是汕尾地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迹。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当时,汕尾仍是一个地旷人稀的小渔村,居民多以捕捞为业。在风云幻变、海浪滔天的时候只有妈祖这一伟大的护航女神,才能给渔民以精神的慰藉,鼓起他们战胜灾难、渡过难关的勇气。当时汕尾的渔民大多数是从福建迁徙而来,对妈祖有极其虔诚的信赖,故在汕尾西区择取吉址,专程到福建莆田湄洲割火分灵,迎请妈祖到汕尾敬拜。后来,安美妈祖庙成了汕尾地区及来之闽台的渔民、船民、商旅进香的必到之庙,香火鼎盛。
在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骑楼兴建从粤东到粤西的各地城镇几乎遍地开花,尤以广州的规模与声势最大。后来,刘纪文(东莞人)担任广州市长时,使广州的骑楼兴建达到极致,把数十个片区的一百多条街道全部扩宽改建成整齐划一的二至三层的骑楼。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来,他自然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历时数载,将十几条小街改并成的七条马路全部建成骑楼。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历经一次次的旧城街区改造,广东各地的骑楼景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早年的富丽辉煌早已不再。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一切物事景观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叠,古与今、新与旧,物质与精神、喧哗与孤独,总是在相互交织、碰撞甚至对峙中进化或演变。但在汹涌的物欲背后,总有那么些角落,隐匿着灼灼的光辉与精神的坚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