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我计划开一系列文学博物课
“双减”之后,我计划开一系列文学博物课。
这是很早以来就有的想法,做过讲座,开过专栏,出版了《蔬菜有故事》《生肖有故事》《虫子有故事》。
为什么要做这东西?因为我的童年是奔跑在田埂上的。现在很多同学缺少这样的体验,并不要求他们也去田埂上奔跑,而是告诉他们,应该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之中(虽然他们自己几乎没有选择的可能),不应该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之中”——你什么都不用做,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如此,往往读书没读好,做人也没做好。
以前读笔记,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了宰相蔡京的一个故事:
蔡京问孙子:米从哪里来?
有一个说:从石臼里来。——石臼是舂米的工具。
另一个说:不对,是从草席里来。——当时,京师运米,用草席做成袋子。
我们读到这个故事,笑一笑:哦,纨绔子弟,不知稼穑。到如今,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些年,与一位八十岁的前辈聊下一代,他告诉我一件事:去地方调研,问小朋友,米从来哪里来?超市里。水从哪里来?水龙头里。
前几天,看到街头采访视频,问00后:面粉多少钱一斤?三十四;五十;七八十……
再问:农民一年种地能赚多少钱?几十万应该有吧,毕竟现在地皮那么贵;几百万吧;一百万应该有吧……
为人父母,作何感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出自《战国策》的话,在今天不仅得到了践行,而且“深远”到脱离实际生活。
大道理,不须多讲。我们成年人的悲哀在于,自以为生活道理都明白了,但就是过不好日子,不甘于自己的平凡,又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望子成龙,扑心扑肝。
缩小范围,简单讲一讲我所见到的小朋友在阅读与表达的一些问题。
❶他们的表达没有自己,各地小朋友表达的是近似的内容,甚至相同的内容,包括一些老旧的内容。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输入本就同质化,所以输出也同质化;或许现实“险恶”,他们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早早就学会了如何应付,在表达之前就有了预判,表达一些家长或老师能认可的内容。
换个角度去看他们,他们又只有自己。从小在家做主,各位长辈都围着他们转,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自己,却又“眼高手低”,最善发脾气。
❷他们有很多知识,能拿来考试,却与生活绝缘,不过纸上谈兵而已。比如,会写“樟树”二字,却不认得樟树。要知道樟树就在他上学的路上,一排行道树,几乎天天从樟树下走过,却知而不识。
有一回讲座,我先问了“樟树”,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认识。接着问“芋艿”,他们就学乖了,纷纷说认识,但一细问:雨水落在芋艿叶上是怎么样的?——他们才承认了不认识长在地里芋艿,但吃过芋头。
世间万物,不可能全部认识,但生活日常,是不是应该了解呢?我们将万物命名,是为了生活在一个熟悉的世界里,而对很多小朋友来讲,这个世界实在是太陌生了。包括一些有名气的人,葱和韭菜也是不分的。
当脑袋空空,肚里没货,怎么可能表达呢?
❸他们看了很多书,不过浏览了故事情节。读出作者的表达技巧了吗?读出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吗?读出作者想表达什么了吗?好像都没有。常说“读书得间”,他们几乎连边都没有摸到。难怪家长要纳闷:我们家小孩很爱读书的,读了很多了,就是作文写不好,怎么回事?
❹他们缺少想象力,有时是不敢想,有时是根本不会想。想象既然是一种能力,当然可以训练,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并不会随着思维从具象转抽象而减少。但现在小朋友的想象力真是够呛,他们习惯了标准答案,受了束缚,不敢天马行空。他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敢思考“成功是失败之母”,他们不容易分清事实与观点,搞不清事实与想象,可是,“如果我们要教小朋友思考,必须先教他们如何虚构”。
❺……
如果你关注我的公众号,又常看我写的内容,你应该感受到以上所讲,是我经常在讲的。我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是否想过:我们才是孩子的未来?!
不是说“孩子是复印件,问题出在原件上”,而是说,我们有没有真的在为孩子“计深远”?我有一天发朋友圈,说“其实,没有几个家长愿意为学习付费,但大多数家长愿意为考试成绩买单,哪怕是被逼得勒紧裤腰带”。考试成绩当然重要,但又何必“鸡飞狗跳”?北大教授丁延庆说起自己孩子的学习,也只能无奈感慨:“没办法,天道!”
学习需要努力,但不可强求;学海无涯,需要苦作舟,这苦是辛苦,一定不是长期痛苦。辛苦,是可以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
学习不是所谓的“快乐学习”,而是学习中有快乐。当你绞尽脑汁,灵光一现,终于解决了那道难题,那种快感才是学习的快乐;当你能够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那才是学习的快乐。我出版《左手作文法》时,特别将《拥有捕捉幸福的能力》作为后记,我是觉得,在此时此刻的学习中就可以幸福起来,而不是以不可承受的痛苦去换取未知的幸福。就像养鱼一样,有钱人,买大鱼缸,养热带鱼;我没钱,河边捞几条小鱼,玻璃罐里放两颗螺蛳,也是一样快乐。这从来都是自己的态度,而非别人标准下的认可。
又扯远了,回来讲这个“文学博物课”。小朋友来听我的课,会有什么收获?我是这么想的。
❶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至少对身边的植物动物有一些了解。这里可以配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前些天,我写杨梅,花了我好多精力与时间,光文字资料就看了十几万,才写了这些文字。请看《白纸头包杨梅——给你点颜色看看》。
❷思维的训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个我很擅长,因为我已经做了很多。
❸审美的熏陶。走到西湖边,不要腆着肚子说“真tmd美”,而是眼里有景,心里有诗。
❹文化的认同。我们的文化还是很美的。
❺……
这几点,有空再展开。
这几天,这个“文学博物课”想了想,自己觉得不错。想听听你的建议,讲哪些内容呢?杨梅、荷花、蚊子、香椿树、孔雀……
你也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