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读写结合,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关键词

我们今天讲《在牛肚子里旅行》,讲一些写作上的知识点。

因为大家都学过课文了,就不读了。

第一个要讲的是“进出结构”。

我们学习写作文,“进出”这样的结构,一定要把它学好。它能够用在很多地方,在这篇课文当中,“进”跟“出”非常明显。蟋蟀进到牛肚子里面,再从牛肚子里面出来;从这一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在这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

就像我们从教室门走进来,在这里上完课,然后又从教室门走出去。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用进出去联系。就像我们晚上睡觉,进入梦乡,做了一个梦,从梦中醒过来,就是从梦里面出来。

有一个词语叫“睹物思人”,它也与“进出结构”有关。我举一个例子,就以我这手里的这支粉笔为例。

我今天打扫教室里的卫生,发现了在某个角落里有一截粉笔,它勾起了我的过去,我突然想起来,这是我上次跟同学做游戏的时候,把这根粉笔放在这个地方的。上次是怎么一回事?我脑海里播放了一遍。进入回忆相当于进入梦乡,相当于走进了教室,对不对?等回忆结束,从回忆当中出来,回到现在,我又接着打扫卫生。

这个“睹物思人”的例子,跟蟋蟀进到牛肚子里面,经历了一些事情,然后从牛肚子里面出来,是不是一样的?

再举例:你走进校门,在校园学习一天,走出校门,是不是进跟出?

一支笔,把笔帽打开,是不是出来?再戴上笔帽,又进去了。是不是一样的?所以,懂了“进出”之后,来个反转,“出进”也可以。

就像我走出家门,去做了一件事情,然后回到家里。

就像希腊神话故事里面,一个英雄出去,打败了很多怪兽,最后又回到家里成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

就像唐僧从东土大唐出发去到西天,取经一路好多妖怪,取完经又回到东土大唐。

这么一想,进出与出进,是不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去讲,其实这就是上次讲过的反义词思维。

进跟出是不是一对反义词?

在反义词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这能理解吗?

第二点,科学知识进作文。

蟋蟀从牛嘴巴里进去之后,在肚子里经历了一些事情,或者说它在牛肚子旅行,题目就是这样的。既然是旅行,这里面就有地点的变化——从这个胃到那个胃,又到嘴巴里,然后再出来。这是不是地点变化?

这个地点变化,在这篇课文当中,在牛的肚子里面,它刚刚好,因为牛有一个反刍的现象。

如果换成另外一种动物,不会反刍呢?直接消化,蟋蟀就被消化掉了,死掉了。当然,也可以从大便里出来,也可以想办法让动物呕吐出来,也可以一路爬出来,总之从肚子里出来是要想办法的。比如:一头大老虎将一只黄鼠狼吞进了肚子里,黄鼠狼就在老虎的肚子里放屁,老虎的心脏都被熏晕了,黄鼠狼就爬出来了。

我想讲的是,在这篇课文当中,蟋蟀在牛肚子里面变化,包括它最后能够出来,是与一个科学知识有关,因为牛会反刍。也就是说,我们写作文,可以把科学知识写到作文里面。

我举一个例子: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

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对吗?

我要用这个知识来写一个故事。

比如:从前有一位国王,上帝马上要来接他了。他要把自己的王位传给最聪明的儿子。他有三个儿子,谁最聪明?怎么知道谁最聪明?

他就给每个儿子一条绳子,长度一样,说:你们就用这根绳子,在王宫面前的草地上,圈一块土地,谁圈的面积最大,我就把王位传给谁?

老大圈了个正方形,老二圈了个三角形,老三圈了一个圆形。

最后王位传给谁?王位传给了老三。

有没有发现?我用一个科学知识就可以去编一个故事。

第三点,意义。

我们用科学知识去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一点科学知识,而且,这个故事里面肯定也是有意义的。

读《在牛肚子里旅行》,我读的时候,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友情。两只蟋蟀之间,是不是有很好的情谊?如果一只被吃进去,另外一只跑掉了,肚子里那只蟋蟀还有信心吗?没有了。

第二,知识有用。外面那只蟋蟀知道牛有反刍,对吗?里面那一只呢?不知道。如果它一开始就知道,它还会这么惊慌吗?也许就不会了。所以说,我们要去学习,学习可以让我们见多识广、了如指掌,变得更厉害一点。

第三点,冷静处理事情。碰到事情不要惊慌。惊慌了会乱;惊慌,对你处理事情没有一点帮助,只会越来越糟糕。如果两只蟋蟀都惊慌了,那就gameover了。

这就是,讲一个故事,它肯定有意义,而且同一个故事每个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

意义是故事的本质。

你们去写一个故事,一定要给这个故事一点意义,能够让读者去思考。

第四点,对比。

刚才讲到了两只蟋蟀,对吗?这两个形象是相反的,一个惊慌,一个冷静,一个聪明,一个笨一点,是不是?

这样搭配起来,就能够让这个故事有对比,也好看。因为两个不同的角色,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们的处理方式会不一样。

比如:你对你的同学说,我们去吃肯德基吧。他说,好的。——那就一起去了,就结束了。

你说,我们去吃肯德基吧。他说,我们去吃肯德基?不行,我不喜欢吃肯德基,吃肯德基不好的,对身体健康不会,怎么怎么的。是不是因为吃不吃肯德基可会讨论一下?这样,能够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复杂生动具体,会有更多的戏码。

第五点,制造问题,加入角色。

这一点也很重要。《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个故事能够发生,是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它被牛吃到嘴巴里去了,咽到肚子里面去了。

想一想,这个问题是怎么发生的?

关键就在于它躲在了一个“草堆里”。如果它躲在一条石缝里,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有句话叫“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草堆里”就是“一发”。

所以它必须躲在一个草堆里,而牛要吃草,这才能够让这个故事去发生。

所以牛这个角色,因为草才出现。牛吃了草,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蟋蟀被吃到肚子里去了。

被吃到肚子里去了,问题就产生了,就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故事自然就开始往下发展。

我刚才讲了,如果蟋蟀躲在一条石缝里,这个故事根本就不会发生。要发生也是另外的事情,就不是到牛肚子里面去了。

记住啊,因为躲在草丛里,牛来吃草,所以才发生了这样一个意外。

第六点,连读。

我推荐你们去读两个故事,这叫“连读”。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张之路的作品。其实在好多年前,这样的故事就有了。

在《格林童话》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大拇指旅行记》。主人公是个迷你小人,大拇指这么大。他在草丛里蹦跳,女仆来割草,他被割走了,捆在一捆草里,然后被牛吃到了肚子里,最后那头牛被杀了,他出来了,但是又被塞进了一根香肠里面。这大拇指的经历,比蟋蟀的经历复杂,也更惊险。

第二个故事,有一本童话书叫《木偶奇遇记》,在第34章跟35章,主人公木偶被吸到了鲨鱼的肚子里面,在这里碰上了他的父亲,他们一起,趁鲨鱼睡觉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因为他是一个木偶,可以漂在水面上。

我刚才举了两个例子,是不是都是“进出”,而且都是到了动物的肚子里面。只是它们的肚子里面,没有讲到科学知识而已。即使《格林童话》里大拇指到了牛肚子里面,也没有讲到牛的反刍,但同样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反刍动物有哪些?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牛、羊等。

第七点,写作练习。

我们今天要写作的。

刚才我讲了,如果两只蟋蟀做游戏,捉迷藏,如果它不是躲在草堆里,故事就不是这样一个故事了。

现在交给你的任务是,不让蟋蟀躲在草堆里。你选择一个地方,让它去躲,然后加进来一个角色,制造一个意外,让故事去新的发展。

比如说,小螃蟹躲在的一片沙堆里,挖了个洞,钻到沙堆下面去。刚好有人走过,一脚踩下去了,或者说有人走过来,是建筑工人,把沙泥铲到垃圾到车里面,到搅拌机里搅拌去了。这在这么为难的时候,要把它——同伴救出来,会想到怎样的办法?需要你们去开动脑筋,明白吗?

所以我就请你们找一个点不同的。

让蟋蟀去躲,一只躲,一只帮忙去救它。

一只躲进去,发生了一个问题,然后另外一只想办法把它救出来;救出来了,故事也就结束了。明白了没有?

第八,习作展示。

蟋蟀历险记● 文/吴彦博

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吃过午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玩捉迷藏吧!”

“那让我先藏,你来找。”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眼睛。

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条小河边不作声了。

忽然,一阵风吹过,把红头吹到了河里。“救命啊,救命啊!”红头叫着。

青头问:“你在哪儿?”

“我在小河里,快要被淹死了!”红头说。

青头看见自己旁边有一块泡沫板,就扔下去,并说:“红头,快抓住那块泡沫板!”

红头说:“我抓住,岂不是更加要沉下去了?”

青头说:“不会的,泡沫很轻,可以浮在水面的。”

红头听了这话,连忙抓住泡沫板。不一会儿,一阵风吹过,把红头往岸边吹。

忽然,一个浪头打过来,把红头打到了水里,泡沫板也被浪头打远了。红头叫道:“救命啊!”

一条小鱼游过来,让红头坐到它背上,驮着红头到了岸。红头看着青头,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并说:“谢谢你!”

青头说:“不要哭,你到最后还不是活下来了么,还懂得了一个科学知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