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镇石马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淮镇石马

赵志忠

              一
悠卧桥头沐晚霞,闲观渡客作商家。
低嘶已忘千蹄骤,欢叫方明万货达。
古镇人文尊五脉,新城史典佐十华。
滹沱两岸乡愁在,自有童谣拭泪花。
             二
滹沱水蕴枣花甜,两岸人说卧马闲。
树上晨鸡鸣旭日,河中紫草阻归帆。
幽庭怒卉枝头闹,御路浮风体后旋。
恰有金丝牵客旅,乡谣曲里有童年。
石马在淮镇人的眼中是淮镇的地标,是淮镇籍旅外游子的思乡之物,数百年来,现已成淮镇人的精神寄托。在淮镇文脉中,淮镇石马是属于以一物而托古镇之全史的,自明代始就见证着古镇的历史,见证着古镇的繁华。
淮镇先民傍河而居,有渔猎又有农耕,自明代大慈桥建成之后,淮镇便从农业之镇转变为商业重镇,淮镇文脉中的农商文化始成。
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走进了淮镇先民的视线,于是他们请工匠以青石为载体,雕刻成这尊拥有历代淮镇先民精神烙印的石马。
在淮镇人眼中,马是吉祥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有坚定的信念和深邃的神韵。以坚韧、刚健、豪迈、奔放、友好、善良、高贵、自由折服了淮镇先民。
他们钟情于马,不仅仅是因为马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也喜爱马本身所蕴涵的寓意。马虽没有雄狮的威武,淮镇人尚武重义,于是就把石马放置在了关帝庙,同时,马以旺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感染着淮镇先民。
现在的淮镇石马位于淮镇滹沱河故道桥北东侧,头北尾南,背滹沱河故道而卧,石马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跪卧于青石之上。约长5尺、高3尺,通体雍容华贵,昂首挺胸,神态安然,马背略低,前右腿伸出,左腿蜷跪,两后腿全力蹬地,似久卧欲立。头部缰套齐全,背上有鞍鞯、马蹬,鞯四边刻有缠枝的牡丹,中间是变化云纹,造型质朴厚重,颇具汉唐石雕的风韵,马尾紧贴马屁股,马屁股上有残痕。在左马腿与马身之间有个圆洞,可能是当时滹沱河来往的船只,停船泊岸栓绳子用的。其马首、马背乡人时常用手抚摸,因此马首马背油光锃亮。
石马造型生动优雅,纹饰雕刻精巧美观,据有关专家从体态和纹饰分析,推断石马为明朝遗物,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5年被定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镇石马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传说源于本土,传于乡里。
其一:  当时淮镇南北大街建有阁(门楼),名叫关帝阁,阁上置关羽、关平、周仓泥塑像,阁下置关羽赤兔马雕像,此石马便是赤兔马的石雕像。
其二:  此马原是滹沱河河神的坐骑,滹沱河从山西流入河北后,滹沱河河神与子牙河河神发生争斗,结果滹沱河河神战败。滹沱河河神只好把受伤的坐骑遗弃河边落荒而去,它的坐骑跪卧在河边盼着主人回来,日久便化为石马。
其三:  是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滹沱河边住着父子二人。一天晚上,他们刚刚吃过晚饭。就听到滹沱河水哗哗作响,不一会儿,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他们忽然间听到,有无数匹骏马嘶鸣。父子俩想出去看个究竟,于是就来到滹沱河大堤上。放眼望去,只见远处河中心,有无数的灯笼,一闪一闪的顺着河水向东流去。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无数匹骏马在奔跑。忽闪忽闪的灯笼,就是骏马的眼睛。父子俩非常渴望,能够逮住一匹骏马,为他们耕地种田。但是马都聚拢在河心没法逮住。就在这个时候,忽然看见有两匹马,驮着沉甸甸的东西,沿着河边朝他俩飞跑过来。父子俩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一下子就把这两匹马逮住了。等到他们把这匹马牵到岸上一摸的时候,觉得马冰凉冰凉的,原来已变成一匹石马。天亮以后,人们就把这两匹马抬到淮镇西城门下。后来发大水,其中一匹随着洪水跑了,另一匹因为腿被打伤没跑成,直到现在还静卧在淮镇石马大街的南街。这个版本在淮镇流传最广。
其四 : 有二匹天马顺滹沱河水而来,在淮镇一户农田啃食麦苗,田主人看见后,持枪刺伤一匹天马的马腿,二马逃奔,至淮镇滹沱河桥头,伤马上岸即卧,再不能站起来,化作石马。此马于文革中遭难,时淮镇建南街桥,破石马以作桥礅,人皆言惋惜,且文物并非方石,非适合,故由匠人将已破石马重又粘合,复原貌置于桥头至今。
其五:  是说此石马为明代陈瓒墓前的石像生。陈瓒(公元1505年-1578年),字敬夫,号玉泉,直隶河间府献县淮镇圈头村人,明朝嘉靖癸卯科举人,丁未科进士。初任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知县,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司副使、河南按察使、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位列九卿。陈瓒为官31年,先后辅佐明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为政清廉,刚正不阿,“绝私交,抑权贵,纲纪肃然,人莫敢犯”。死后,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简肃”,称“简肃公”。
其六:  石匠用太行山最硬的石头凿成十几匹石马,运到淮镇滹沱河桥头为过往船只停船泊岸用,一次大洪水后,沿岸房屋被洪水冲塌,河堤决口,其他石马被大水冲走了,只剩下这一匹石马,于是淮镇人把石马拉上岸,放于桥头。
其七:  滹沱河发大水,从上游冲下来十几匹马,到了淮镇,其它的都淹死了,唯有这一匹马拼命游上岸,卧在了滹沱河桥头右侧马家房子附近。据传马家开了个马号,取名“双马号”,因此发了家,至于发家后的马家是不是用青石雕刻了这匹马那就尚未可知了。

其八: 石马是明代遗物,在淮镇西城门旁边建有一座关帝庙,这匹马是关羽的坐骑。

文革期间,为了保护石马,淮镇人在石马旁挖一深坑,把石马埋在地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淮镇修桥时,又把石马挖出来,放在了新修大桥的桥头,使之又成为淮镇一景、淮镇地标。
在不同时代,马成了淮镇先民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狞猎、运输、交通都为淮镇立下了汗马功劳。数百年来淮镇人将淮镇先民的恋马之情,以石马的形式传承下来,其精神烙印也永远不会消失。
淮镇先民敬马、崇马、爱马、护马,将马视为一种仰敬的神明,上天馈赠给人的一种恩典,于是已被淮镇先民神化。在淮镇,马是吉兆,也是祥征,更是图腾。淮镇人一直把马作为图腾的一种来敬奉着、供慕着,历久不衰。
马,听耳于主人,忠职于主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或驱车载物,或耘地布种,或承人代表,或盘磨碎谷;又是从军戍边,刀寒鬃竖,鼓鸣首立,蹄奋疆场。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淮镇人的认同,在重商的淮镇先民中间,更是其他禽畜所不能比及的。
因淮镇先民对石马的喜爱,于是就衍生出诸多的民间传说和与之相关的乡谣。在淮镇,石马的民间传说有数个版本,流传传最广的就是天马吃麦苗的民间故事和“沧州狮子景州塔,淮镇街上的石儿马”乡谣。虽然传说、乡谣带有虚构的、不真实的神话色彩,这充分说明了石马与淮镇人的亲密关系。
淮镇文脉是由农商、仕宦、侠义、河路、回汉民俗等五部分十个方面组成的。农商文化的代表物是金丝小枣,仕宦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明代陈瓒,侠义文化的代表是关东拳,淮镇河路文化的代表是大慈桥,淮镇回汉民俗的代表物是淮镇大集。文脉的传承与石马息息相关,在回汉两族的风俗、风物传说、民间故事、方言俚语中都能找到石马的影子。

如今的淮镇人,把马的最美的姿态,以青石的形式永久定格,在精美雕塑中烙印成永恒。淮镇人对马的图腾,延续了淮镇先民对关帝“义”精神的膜拜,以传神入胜的姿态,给人以一种视觉冲击力。现在的石马,是淮镇的图腾之物,并升华为淮镇地标。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