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那些驻美公使们

衲曰

----------
2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学生启程赴美
图为陈兰彬

原载:《看历史》2012年第8期

作者:毛剑杰

1872年8月11日,广东吴川人陈兰彬带领着詹天佑、唐绍仪等30名平均年龄12岁的幼童,从上海出发,横跨太平洋去往美国,开始了留美生涯。

陈兰彬出身翰林、饱读经书,中学功底深厚之外,还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办洋务“苦心孤诣,智深勇沉”,并不缺仰慕、尊崇新学的远识,因此成为洋务领袖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一致认可的理想领队。

在香港,陈兰彬看到并试验了美国人刚刚发明的电话,还听说即将要制造录音设备时,当即感慨万千,在日记中称“将来制作尽善,当必传布中华”。

到美国旧金山后,他又看到“轮船穿梭行驶,大厦树荫草地”,然后是这个遥远国度发达的科技、“弗可悉数”的各种机械设备如掘煤机、吸水机、陶冶机、垦地浚河机……“一切与东方迥异”。在给朋友的信中,陈兰彬称“外洋繁华已极,美国尤甚”。

出身旧学,而又仰慕西学,正是当时陈兰彬等许多广东籍士人的普遍心态。

自1757年以来,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广东一直是中国唯一的外贸口岸。而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后,中美之间,特别是广东商人与美国商人之间,就有了长期商贸往来。

而后,大批华人从这里出发到南洋和美洲打工——早期旅美华工大多都是广东人,商人们也从这里出发下南洋或是去美国经商。而他们的子女,后来被视为“知美先行者”的容闳、伍廷芳等人,也因此得以先于同时代的中国人到美国、英国求学,甚至连1872年以后的四批120名留美幼童中,广东人也多达81名。

所以,当清政府考虑遣派驻外使者时,自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广东沿海地区。正如闽浙总督左宗棠所说的,“中国自海禁大开以来,江浙、福建、广东沿海各地士商出外者,实不乏人,其中亦有通晓各国语言文字者”,他认为,从中必能找到精干的外事人才。

于是,当1875年美国成为清政府首批正式驻外使节派出国时,在美国督学三年的陈兰彬,又得李鸿章大力推荐称“驻洋三年筹办要务,均极精详”,于是60岁的老翰林成了晚清首位驻美公使、近代中美关系的拓荒者。

从那以后,直到1911年清王朝结束,晚清8任驻美公使中,竟有6位广东人:陈兰彬、郑藻如、张荫桓、梁诚、伍廷芳、张荫棠。

“中体西用”的进与退

当此“洋务、自强”成为中国主流思潮的年代,先期接触到美国的中国人已对美国繁荣景象及其背后的科技支持多有论述,已不仅仅是1840年代华工们“地广人稀、每欲觅人开垦”或是“其地气候温和”之类的表层印象。

使美随员徐承祖注意到,“美国因机器厂甚多,出产丰足、兼有电报火车运转极速,故立国甫及百年,而庶富已等于欧洲”。著名洋务派知识分子薛福成则认为,美国产业在80年内增加43倍,其“所恃者火轮舟车耳”,他特别论述了美国铁路40年间从无到有、建成21万里的经验,“凡垦新城、辟荒地,无不设铁路以导其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