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栓释“力”与“巧”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洪均生先生的原稿文字《论太极拳的力与巧》。

人体本来就等于活机器,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全体配合运转,等于最精密的机器,却比机器更为灵活。主要由于它的变化确乎是太复杂了,它的变化从大的方向讲,不过左右前后上下六个方向,加上六个斜角可作为十二方,但小的角度是随对方的动作而变化的,难以预定它为360度中的几度,这是因为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一动无处不动的武术项目。全身有大的三节,肢体方面又各有它的三节,而且三节之中又可分为三节(陈鑫著作讲的最为详细),每节中能转动之处就有巧的作用,但也必有关节限制它动的范围,如同机器的大小轮子必然有轴似的,轴就有力的作用,由于身法的旋转方向、角度并非上下相同。例如:眼应看固定目标,在步法不变时, 目光不许移动位置,步法将变动之前,眼法又先转向新的目标。头部非死板地不动,却是额角随身得转动而倾斜地做十度左右的旋转,胸部转动的角度一般为45度,而小腹则略超过45度。胸部如根据应敌需要超过90度,则前足必先向外摆90度以上,后足随腰之旋转而前进。例如:六封四闭,向左捋时胸部旋转只限于45度,左足外摆90度,右足塌劲不动,双推手则胸部须转到90度,而左足先外摆90度,右足继之内扣45度,并且需要右膝下垂,再提膝进步。

陈式拳式动作的后膝向下松垂,等于磅秤的加砣,手部的左右进退旋转,等于拨动秤杆上的度数,同样是巧与力的结合。了解这一点,便可了解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意。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有关太极拳的书刊,讲太极拳总是强调“用意不用力”。原则虽是对的,但应向学者讲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学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会产生合理合法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一般称为掤劲或内劲,练的纯熟,功夫上身,即全身都有了缠丝劲,当推手时自然同机械似的,一开动便能因敌变化,这是由于双方动作变化可以快到一秒的百分之几,是来不及用意的。有人说:利用皮肤感觉的灵敏,探知对方来力的动向,而制定出应对的方法,理解不错,可惜时间不会容许“探知”“制定”。

也有某些著者,由于误解古人讲的“用意不用力”“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便说为:太极拳能够“以慢胜快”等语,以显示太极拳的玄妙,又误解“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句,甚至说:“彼力才挨我皮肤,我意已入彼骨里”“ 彼力才挨我皮肤,我气已入彼皮里膜外之间”。又有四字诀:“敷、盖、对、吞”,解以纯以气言,非功夫深者不能知。我不懂气功,但承认它是一种难练的而有益于人的一种功夫。但太极拳毕竟和气功不同,气功要意守丹田,太极拳则意在拳中动作的缠法,把意气讲的神乎其神,几乎将太极拳的科学理法变成唯心的玄学。

我也听到有人说自己的拳式为重意不重形,以自炫奇特。其实在生活上,虽然饮食行动都受意识支配,如果没有形体上的配合,意中虽渴而思饮,水总不会随意而来。尽管有些人迷信“意、气”,在表演推手中双方不接触,距离数尺,一捋便使人向前跑十余步而后倾倒,一按则使人向后退若干步而后仰跌,或者用手合在对方肩上距离尺许,下按则对方随之一蹲,抬手则对方随之一跃。我虽亲眼看到某些表演却莫名其妙,群众可能同样怀疑,而来信质问。主持人的人民来信问我怎样解答,我答的:我没有练出这样功夫,应当请表演者为作解答,最好的办法是,做试验。

当前一切大事都提倡实事求是,而进行合理的改革,这是革命的正当前进必由之路。我认为:我们研究太极拳的理法,也应遵循这一道路前进。特别是陈式太极拳这个传统套路已为国内外爱好者所重视,应当以科学的方法传播推广,首先在人类的健康事业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讲到技击则应从太极拳,特别是陈式理法上细心研究,以求巧于用力,而避免唯心之论,以免贻误后学,贻笑国际友人一九八六年三月, 洪均生】。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