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病变] “颈椎转移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颈椎转移瘤

【病例】

图1A、B男性,56岁,胃癌术后1年。

图1C女,52岁,左侧乳腺癌术后3年。

图1D女,40岁,右肺下叶腺癌伴全身多发转移。

图1E、F女,44岁,右侧乳腺癌术后1年。

图1

【影像所见】

图1A、B横断面CT平扫显示枢椎右前部不规则溶骨型骨质破坏,破坏区内见软组织肿物。

图1C横断面CT平扫显示颈椎椎体内见两个棉团状高密度结节,内无骨小梁结构。

图1D横断面CT显示椎体内混合型骨质破坏区,可见不规则低密度溶骨及高密度成骨改变。

图1E、F矢状位T1WI、脂肪抑制T2WI显示寰、枢椎、C5及C7椎体内不规则异常信号。

【临床诊断】

均为脊柱转移瘤。

【临床与病理特点】

骨转移瘤为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经血道转移,脊柱的骨转移瘤约占70%。①溶骨型 骨转移瘤在骨内呈浸润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少见,晚期可穿破皮质向骨外蔓延,侵犯软组织。在儿童多见于神经母细胞瘤,成年男性多见于肺癌,成年女性多见于乳腺癌。②成骨型骨转移瘤在骨内生长,刺激周围的骨内膜,产生反应性骨质增生硬化,可见于前列腺癌、结肠癌、鼻咽癌、膀胱癌等。③混合型骨转移瘤同时有溶骨及成骨改变,常见于乳腺癌或前列腺癌。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有传统X线摄片、CT、MR及同位素扫描。MR扫描对骨转移瘤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同位素扫描可显示全身的骨骼改变,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

【诊断要点】

1.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约60%为多发病变。

2.溶骨型转移瘤表现为松质骨内边缘模糊的筛孔样、虫蚀样或地图样骨质破坏,骨小梁破坏、消失,破坏区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有强化,可侵犯骨皮质并进一步侵犯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

3.成骨型转移瘤表现为大片状或棉团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楚。

4.混合型骨转移瘤少见,同时伴有骨质破坏的溶骨改变及骨质增生硬化的成骨改变。

5.MR扫描T1WI为局灶性或弥漫性的低信号影,T2WI溶骨型病灶呈高信号,成骨型病灶呈低信号,混合型病灶呈不均匀混杂信号,早期扫描有强化。

【鉴别诊断】

多发脊柱转移瘤需与多发骨髓瘤、脊柱结核及感染鉴别,而单发脊柱转移瘤需要与脊柱原发性骨肿瘤鉴别。

1.多发性骨髓瘤①多伴有弥漫性骨质疏松,可伴有椎体压缩性改变;②而转移瘤多不 伴有骨质疏松,且病变多首先侵犯椎弓根。

2.脊柱结核及感染①多累及椎间盘,邻近椎间隙变窄;②可形成椎旁脓肿。

3.脊柱原发性骨肿瘤①发病年龄较轻;②可有明显的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物。

【评述】

同位素扫描可用于对恶性肿瘤病人骨转移瘤的筛查,MR扫描为首选及释疑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