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屏
砚屏,出现于北宋中期,形状如立于案头的小插屏,一般以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材料制成。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云:“古有砚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山谷有乌石砚屏,今在婺州义乌一士夫家,南康军乌石,盖乌石坚耐,它石不可用也。”传砚屏始于苏东坡,黄庭坚二人。二人因日光或烛光投射墨汁之余光甚伤目,故制砚屏以挡之。黄庭坚也确有《谢益修四弟送石屏》云:“小儿骨相能文字,乞与班班作砚屏。”《洞天清录·砚屏辨》又云:“屏之式止须连腔脚高尺一二寸许,阔尺五六寸许,方与葢小研相称。若髙大,非所宜。”
上海宝山明代朱守城夫妇墓出土砚屏(长17厘米高20厘米)
上海卢湾打浦桥明代墓出土砚屏
实际更早在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从“虢州刺史”张景山处得到一块“紫石”,他非常赏爱这块石头,作有《月石砚屏歌寄子美》。至和二年(1055年),梅尧臣在扬州欣赏欧阳修的这方砚屏后,赋诗《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二首》。这可以说是有史料记载的著名文人士大夫的第一块砚屏。
《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二首》还描述了欧阳修这件砚屏的形制和功能。其一云,“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黑文天画不可穷,桂树婆娑生意发。其形方广盈尺间,造化施工常不没。虢州得之自山窟,持作名卿砚傍物。”其二云,“凿山侵古云,破石见寒树。分明秋月影,向此石上布。中又隐孤璧,紫锦藉圆素。山祗与地灵,暗巧不欲露。乃值人所获,裁为文室具。独立笔砚间,莫使浮埃度。”即说,这块砚屏方径约一尺有余,底色为紫色,上面有白色月亮、黑色树林等天然纹理图案。被加工成屏,置于砚旁遮尘挡风。
南宋末元初的黎廷瑞作《忆秦娥》云:“叶叶里,一枝冷浸铜瓶水。铜瓶水,飞英簇簇,砚屏香几。夜来雪片敲窗纸,半衾芳梦相料理。相料理,梨花漠漠,江南千里。”此处砚屏是作为一件装饰物而出现。
上海博物馆明代书房展厅里的砚屏
综合以上可见,砚屏在古时有三类功能:
1、遮光:古人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砚台里的墨汁折射日光或烛光,容易晃眼,所以要用一块小屏风障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2、挡风:如“独立笔砚间,莫使浮埃度。”
3、装饰:如“铜瓶水,飞英簇簇,砚屏香几。”
此外,还可知砚屏的规格,“方与葢小研相称。若髙大,非所宜。”大小要与砚的大小相宜。考虑到宋、明时期,文人用砚多为7-8寸大小,清代文人用砚多为6-7寸大小,砚屏应该略比这个尺寸大一点。
明谢环《杏园雅集图》
明代《甲申十同年图》
明代《明十八学士图屏》
前面这几张图展现的是砚屏的应用实例。除了“上海博物馆明代书房展厅”之外,后面三图皆是明代画卷中砚屏室外实用案例。《杏园雅集图》中的砚屏应为挡风之用,后两例砚屏为装饰作用。
室外遮风挡尘,只要砚屏比砚大几寸,都能起到一定遮挡作用。但如果砚屏置于室内,书房中晴窗静室,哪来的烈烈飓风,扬天黄尘?笔者查阅不少明清画卷,的确鲜见书房内使用砚屏的场景。
虽然画中鲜见室内用砚屏,但细细想来,砚屏不大可能仅供室外用。虽然书房中晴窗静室,但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晚上读书习字,会使用烛灯或油灯。以古时灯的高度,砚台里的墨汁折射灯光,容易晃眼。因此,夜间读书习字,需要使用砚屏遮挡灯光。这类砚屏,当比陈设装饰、室外遮挡风尘的砚屏尺寸要小一些,只需要与砚大小相宜即可。那为何古画中书房内鲜见有砚屏呢?想必画面表现的主要是白日读书习字的场景,而室内砚屏往往是在晚上点灯的时候才配合使用,因此这些画卷也就无法展现砚屏与灯。
综上所述,试得结论:砚屏在室外实用时,功能主要是遮挡风尘、装饰之用,尺寸要较砚规格阔出几寸,造型上少镂空修饰。而室内实用时,功能主要是遮光、装饰之用,如是遮光之用,尺寸与使用的砚规格相宜。因主要是遮挡斜上方的光源,因此这类造型有不少有镂空修饰或上实下空。
明代因室内采光问题,有不少原本可室内进行的雅集,需要在室外院落里进行,因此遮挡风尘的砚屏使用得比较多。随着清代采光的改善,室外雅集活动减少,渐渐地不再需要砚屏遮挡风尘的功能。至民国,墨汁大行其道,砚的使用面缩窄,逐渐遮挡灯光的砚屏也无用武之地,直至电灯的出现,与砚有关的砚屏悄然淡出书房实用用具之列。相对而言,作为装饰性这一功能,砚屏的生命力更强一些,一直延续至今。
下图为一鉴斋使用的砚屏。
参考阅读:
渔隐山房(专辑)
中国古典家具源流(专辑)
明式家具鉴赏与应用(专辑)
砚的鉴赏与研究(专辑)
要查询更多明式家具及文房文章,
请百度搜索“一鉴斋”博客。
头条“一鉴斋”、“渔隐山房”为关联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