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们哪有胆去流浪?
《巨婴国》是2016年1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系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武志红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朋友圈看到的:
最近,自媒体文章上正好还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中国成年人难以冷静的思考”,原作者对原因的追究未必正确,但是这个现象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说:
中国成年人的思维很跳跃,普遍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在分析问题时,难以对事实进行持续追踪,很容易就转向“抒情”和“道德批判”,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抒情”渴望,对严密枯燥的事实证据和分析过程缺乏耐心,难以持续关注。对煽情性的口号却极其敏感,这种习惯一方面会造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疾病的高发。
婴儿们通常都会以哭闹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难以冷静思考”而诉之于情感其实也更多是婴儿心理的反映。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凡是抒情喊口号或批判类的自媒体文章传播得快,而讲事实证据和道理的文章,很少有人看,更不会去传播。据小编观察,在中国网民中,理性派与抒情派的比例大约是2比8,又是一个二八定律。
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电影火了,从娱乐大片和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角度看,这部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突破,是值得鼓励的。随之自媒体爆发一大堆文章,这一大堆文章嘛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可归之于“理性思考”,去思考电影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是否合理。小编第一时间也指出,以牺牲地球一半人口搞“刹车时代”去停止地球自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南极大陆正好提供了天然的与地球自转轴向平行的安装“行星发动机”的地方。但毕竟是娱乐科幻片,也没有必要上升到吹毛求疵,因为某些地方假设不合理,就进行攻击否定,说什么“烂片”“不及格”等等,这也是过于进行“情感批判”了。另一大类自媒体文章可归之于“抒情派”。然而“抒情派”抒情的“价值观”总是让小编感觉要“喷饭”,他们抒情啥呢?他们抒情,《流浪地球》反映了什么中国人不会放弃家园、反映什么农耕民族文化、反映了什么愚公移山等等这中国精神,那中国精神。
其实正如原作者刘慈欣自己坦白的那样,小说开始时的背景是:太阳即将发生灾变,地球文明努力借助技术的力量从灭顶之灾中逃离。当时他构思了6种逃离灾难的构想,流浪地球只是6种逃离方式中的一种。作者压根就没想过什么“不放弃家园情怀”。然而当电影放映后,面对“巨婴们”的高唱的“家园情怀”,刘慈欣竟然也被“感染”了,说什么“这种潜意识融合了中华文化对故土的情感”。
其实“地球家园”早已经在刹车时代被毁了,地球停止自传,一半朝向地太阳被烤干,一半背着太阳陷入寒冷,地震海啸,地球人口损失一半,家园早就面目全非,地表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不得不搬入地下城,连“农耕”的地方都不会再有,哪还有什么家园?还抒什么“家园情怀”?
刘慈欣原小说中并没有电影中的大战木星引力这个情节,其重点是构造了改革派(逃离太阳系派)与保皇派(留守太阳系派)之间的斗争,作者似乎是在隐喻了什么,小编就不瞎猜了。最初逃离改革派(迁徙派)战胜了留守保皇派(拒绝迁徙派),成立了联合政府,通过给地球“刹车”和抽签,仅仅一小部分地球人口进入了地下城求生,通过利用木星引力弹弓效应,地球顺利地逃离了太阳系。然而留守改革派不甘心啊,他们一直观察太阳,发现太阳并没有什么变化,于是谣言传播开了,说联合政府欺骗了民众。于是保守派发动了反叛军对政府军的攻击,联合政府为了不让“行星发动机”受到破坏,最后放弃了抵抗。保守派残忍处死了5000名联合政府的官员,准备把地球再开回太阳系的原轨道。然而就在这时,滑稽性一幕出现了,这时太阳氦闪突然爆发了,太阳迅速膨胀,吞没了水星、金星。到这时候,反叛军们终于明白了联合政府的“逃离迁徙”的主张是对的,地球再也回不去太阳系了,他们不得不继续原来联合政府的计划去完成迁徙。而在电影情节中,联合政府已从地球搬上了国际空间站,联合政府真正要保证迁徙成功的部分是“国际空间站”,也就是"火种”计划,“流浪地球”计划是把死马当活马医而已,地球是随时可以被放弃的。无论是小说情节,还是电影情节,哪里有什么不放弃家园的“中华情怀”?
确实,是迁徙还是留守,其实都会涉及到现实利益和对未来的预判。在未来不清晰时,都会发生争论。根据史书记载殷商迁徙、北魏拓跋部迁都到洛阳等,都曾发生过留守派与迁徙派之间的争论与斗争。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然而北魏这次迁都其实真的靠了“欺诈”来进行的。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华夏族其实向来就是一个不畏危险、勇于开拓的民族,敢于迁徙到遥远未知地域的民族,一部《山海经》,就是华夏族踏遍全地球的记载。在史书记载上,关于商、周、秦、楚、齐等华夏王族,都有很多迁徙的记录。如殷商前八后五迁徙,周人“自窜于戎狄之间”的迁徙,姜子牙祖先来自于海上的迁徙等等。在生存环境等发生变化时,迁徙是一个重要选择,留守等死难道不是迂腐?《论语·里仁》里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意思重点是后面一句,说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而在今天交通发达时代,小孩长大了,都会离家去闯荡!只有巨婴们才不敢外出,只能靠啃老生存!
一部《流浪地球》,让巨婴们抓住“留守家园”又去抒情,其实,流浪途中有多少未知的危险?巨婴们哪有胆去流浪?他们只看到地球,是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流浪”这个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