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与1884 年吉林厂平龙银

编者按:我们知道,耿爱德有一套1884 年吉林厂平单面铅锡合金(spelter)样币。中国钱币收藏大师耿爱德在1950 11 30 日给美国著名钱币收藏家研究学者霍华德· 包克的信中透露,他手中的这套样币买自美国知名币商Hans Schulman,他代表伍德华的遗孀将伍德华的收藏出售。耿爱德手中的吉林样币套币在1971年首次出售,而且分成5个拍品(Lots 1039-1043)拍卖。之后这5个拍品去向无人可知,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有个人购买了这5个拍品,以保持套币完整,最后这套币转到了香港收藏家张璜手中。1976年,张璜将这套币以1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NCCollection。这也是第二枚(实为一组)超过1万美元的中国钱币。

当时,这套币存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可能是为张璜所制),但后来盒子丢失了。实际上,可以肯定的是张璜手中的这套样币就是耿爱德的旧藏。第一枚超过1万美元的中国钱币是1898 年喜敦版湖南省造七钱二分银质样币,1975 年由NC Collection 在长滩派拉蒙(Paramount)拍卖会上购得,NGC 鉴定分数为SP-67

2014 年,冠军拍卖通过一次私人交易以超过百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此币。目前,世界最大型第三方钱币鉴定机构NGC 和美国著名钱币学研究学者史博禄先生经过一年多的学术研究,并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信息,对耿爱德和包克的通信进行了核实,并进行了钱币成分专业检测。最终认定这套1884年吉林厂平单面铅锡合金样币为伍德华- 耿爱德-NC递藏,系耿爱德书中图片915a916a917a 原物,且鉴定成分中含有1%的铱金属(Iridium,铱系过渡金属,非常稀有)。

若要确定中国第一枚机制币,首先应了解机制币之定义。在1790 年代及1890 年代初, 中国方孔制式风格的西藏硬币和1870 年代穆斯林风格的新疆硬币均是手工敲成而非机器制造。1856 年上海银饼、台湾老公银和早期其他台湾银币则是用绞盘冲压制作而成,工艺较为粗糙。

1866 年巴黎造币厂制作的浙江方孔形之铜币仅是一枚样币,它是在国外制造,且从未在中国流通。中国首枚采用蒸汽动力机铸的钱币是1884 年吉林厂平银币,面值有壹两、七钱、五钱、三钱和一钱,双龙环绕,龙细而长,如添足之蛇,仿2000 年前汉代古风遗韵,与其他龙银风格迥异。耿爱德认为,此枚独特龙银的设计者是吴大澄。

吴大澄[ 澂](1835-1902 年),也被称为吴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官员、著名书画家、古籍文物研究学者、钱币收藏家。1868 年中进士,1870 年前往湖北武昌,当李鸿章秘书。1880 年被派往满洲,改善政府与俄罗斯边界的部分之防御。1881 年在吉林开始建立一家现代化的机器局,1883年完工。1886 年升任广东巡抚,1892 年调任湖南巡抚。

他编写了许多青铜器、玉石和印章等书籍,并对秦代之前的青铜器和钱币上发现的5700 多个汉字加以分析及研究。吴大澄的传记在Hummel 编写的《清代名人传记》(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和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中均有记载。

由于吉林省铜元缺乏,时任吉林将军的蒙古人希元(任期:1883 年4 月至1888 年6 月)于1885 年1 月9日向朝廷奏报,从军饷中提取白银五千两,交吉林机器局试制面值为壹两、七钱、五钱三钱和一钱银币。一面铭年号,另一面书厂平计重轻重之银两。厂平是当地惯用的衡量标准,来自中文的“船厂”一词。船厂由满洲人在1670 年左右建立,用于造船抵御俄罗斯。吉林省府是吉林(满语,意为“船厂”),吉林因位于吉林河(又称松花江)而得名。

尽管当时的吉林地处偏远,相对落后,但机器局的工人却是来自南方,管理人员拥有现代化兵工机器局管理的丰富经验。19 世纪80-90 年代的经理是宋春鳌,他曾在上海的江南机器局受过培训,后在天津的北洋机器局工作。助理是Hsu Hua-feng,他也曾在上海的江南机器局受训。1886 年夏秋之际,英国人H. E. M. James 曾参观兵工机器局,并在其书《长白山》(The Long White Mountain) 做了记述:

当时,在吉林最感兴趣的是兵工厂。它在经理宋春鳌的领导管理下刚刚建立,他曾在天津和上海的兵工机器局受过外国人的培训。宋春鳌先生彬彬有礼,为人友好,带我们参观了机器局。宽敞的机器局内,机器有德国或英国的,还有锅炉、发动机和蒸汽锤等设备,与在Woolwich 兵工厂或Elswick 兵工厂内的设备差不多,不过没有外国人协助,都是中国人安装和管理。当时很多欧洲人认为西方国家才有机械管理能力,而吉林机器局的管理情况让持有此种观点的欧洲人大开眼界另眼看待。

机器局的工人大多来自宁波,并且已拥有实际操作经验。从抬枪到连发枪,他们都能制造出来。中国人对德英两国机器的裁定如下:德国的机器速度快,更适于做精细工作;英国机器较坚固,精确度很可靠。

虽然吉林机器局的筹建工作在1881 年就开始了,但直到1883 年才建造完成。1882 年10 月11 日的《北华捷报》报导称满洲牛庄正在建造码头,以接收11 月份即将运抵的重型机器。而这台重型机器的安装和工作要等到1883 年了。因此,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银币(Kann914)不可能在吉林机器局制造,至少在1882年不能。

光绪十年(1884 年)吉林银币(耿爱德书中将年份错标为1885 年)均采用同一图案,只是尺寸和面值不同。正面饰以圆形花边,中心各有一个圆点。壹两银币有48个这样的圆形,而较小面值之银币,圆形花边也相应减少。中列方格,内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三行12个篆书汉字,上刻正圆形“寿”字,左右双龙环绕。背面也有类似的圆形花边,内有略小的方格,依不同厂平计重两值而书之;四周各有一个满文,由卷云纹分隔开来,左为“吉林”,右为“平[ 厂平计重]”,上为“壹”字,下为“两”字,标示面值。1996 年《吉林泉币》书中一篇文章中记述了这些银币的发行量:壹两198 枚,七钱1071 枚,五钱1420 枚,三钱866 枚,一钱825 枚。共计2000 两,因而提交给机器局的五千两并没有用完。

那么,问题是,光绪八年和光绪十年吉林银币的币模是谁制作的呢?当时,中国没有其他的现代化造币厂,也还没有想过要筹建广东造币厂。雕刻钢模需要使用特殊的技能和专门的工具,而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些币模可能是在德国或英国制造的,因造币机器就是这两个国家制造的。可是银币看起来很粗糙,也不像是使用欧洲国家币模制造出来的。另一个可能就是每枚银币的币模在石头或铜上高浮雕雕刻,然后使用铁浇铸而成。这样制造出来的币模不能使用太久,但或许可以解释1884 年吉林厂平银币币模各不相同的原因,尽管发行量并不高。耿爱德归纳出这5 枚银币有18 个版别之多,还不包括铅锡合金样币。或者,可能是上海或中国其他地方的一个人技能高超,制作了币模。

这又涉及到了铅锡合金单面样币套币。这种材质的技术术语应是splasher(铅锡合金),我在所有的英文词典中都没有找到这个单词。19 世纪前,币模都是手工雕刻,非常耗时,并且需要经常检查以确保币模上的字和图案位置正确,比例得当,雕刻深度达标。为了检查币模,雕刻师将会熔化少量的铅、锡、锌或这些金属的混合物。

如果主要成分是锡和铅,则称为铅锡合金;如果主要成分是锌或锌合金,则称为铅锌合金。这些金属和合金有个共同点,即熔点很低,不到800 华氏摄氏度。工作台上的小火炉先熔化金属,少量溶液倒到纸上。在金属熔化到半液体状态时,未完成的币模被压印到冷却的金属上,这样就显现出了凸出的压印。然后,雕刻师将会仔细检查冷却的铅锡合金,找出需要改变或加强图案的地方。每次检查完后,铅锡合金就会回炉熔化,以备下次使用。由于检查完之后铅锡合金就被熔化,因而藏家认为铅锡合金钱币极为罕见。如有幸存者,也只能是单个币模的一枚铅锡合金,或许是雕刻师留作纪念物之用。也可能一组铅锡合金币模在币模或设备铸造钱币之前准备给官员查看的。仅知的中国铅锡合金钱币都可谓孤品。

这系列单面套币为加厚币,边缘无齿边。这就正好解释了铅锡合金钱币不会在有齿边的轴套环内制造的事实,而可能使用任何厚度的合适金属制造。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这套单面铅锡合金样币是为了向官员展示而用还是雕刻师(或许吴大澄自己)保留下来当做中国首枚机制币的纪念品。

(本文选自《东亚泉志》第3期,略删改)

(0)

相关推荐

  • 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官局监制厂平壹两银币

    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官局监制厂平壹两银币     pingpu

  • 吉林银元局铸造的银圆种类

    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局成立,开铸"厂平"银元,首开清代用机器铸币的先河(属于打制币,非机制币),其面值有五,分别是厂平壹两.厂平七钱.厂平半两.厂平三钱.厂平一钱五.( ...

  • 吉林机器官局厂平一两银币

    吉林机器官局厂平一两银币 直径:39.5mm 重量:26.92g       pingpu

  • 吴大澂《白鹤泉铭》篆书欣赏

    吴大澂 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 ...

  • 清吴大澂篆书《白鹤泉铭》古雅清穆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郑 龛 .白云病叟.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进士.历任陕甘学政.左副都御史.广东和湖 ...

  • 吴大澂篆书《白鹤泉铭》,酷似李阳冰书

    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 ...

  • 白谦慎|吴大澂与绘画三题

     吴大澂与绘画三题 晚清名宦吴大澂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绘画,一生作画无数[1].他还和同时代的不少画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在他为官后聘请的幕僚中,也有数位画家,公余得以不时切磋画艺.除了自己作画之外,他 ...

  • 王蓬|吴大澂与石门石刻(下)

    汉魏石门十三品展室 吴大澂与石门石刻(下)  文|王蓬 二 吴大澂多年身居高位,因酷爱金石碑刻, 把不菲的薪金与养廉银大量用于收藏,加之廉洁奉公而晚年清贫.他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院长,以早年坚 ...

  • 吴大澂篆书《郑工合龙处碑》墨迹

    吴大澂书郑工合龙处碑拓本    郑工合龙处碑拓本    释   文: 郑工堵筑决口,经始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讫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竣工.钦差督办礼部尚书高阳李鸿藻.前署河东河道总督义州李鹤年. ...

  • 关百益题跋 吴大澂篆书 郑工碑墨迹 纸本

    清写本 线装 1册附原石拓本1张 「提要」郑工碑原立于郑州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西.碑阳隶书"郑工合龙处",碑阴篆书碑记铭文.该碑为清代河道总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 ...

  • 晚清书画家.吴大澂的山水画欣赏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吴大澂(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清同治七年(18 ...

  • 看看篆书家吴大澂怎么写!

    篆书难为,看看篆书大家吴大澂怎么写! 吴大澂,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郑 龛 .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