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

2004年 11月 12月底, 为配合地方旧公路改造工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 对原叠压于路基 下的一处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对于在北墓道东侧 出土的残齐刀币钱范和大量的钱范质夹沙砖, 经过初步研究, 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不揣浅陋直叙已见, 请前辈和专家指正 。

此次考古发掘是分两期进行的。前期是 2004年 4月到 5 月间, 因为考古发掘前期, 主要由青州市文物局抽调专业人员参加, 在此期间, 我是考古发掘的主要成员。该墓葬规模宏大, 是目前山东境内发掘的同时期墓葬中最大的一 处墓葬。经钻探, 墓葬全长 120米左右, 因南墓道被现代建筑和道路占压, 整座墓已清理部分南北总长 81米。该墓为一座南北向 “中” 字形的 大型土坑竖穴墓, 封土早年被挖, 且盗洞多达 27处。经科学发掘后发现, 墓壁加工平整后, 建墓之初为了防止干裂塌落, 在墓壁表面涂抹一层草拌泥或石灰泥。草拌泥呈黑褐色, 是用筛选 过的熟土加类似稻草的杂草混合而成的, 涂抹于墓道及阶梯状墓壁的四壁, 厚 10 至 20mm不等;而在墓室的西北壁涂抹的则是石灰泥, 厚度在 15mm , 呈灰白色, 较均匀。

在考古发掘中, 严格按照 《田野考古工作手册》 的要求对夯土逐层清理, 发现盗洞先清盗洞, 盗洞清理至一定深度后, 再清理夯层; 若遇打破关系, 先清理打破单位, 后清理被打破单位, 按照由上及下、 由晚到早的顺序 进行有条不紊的发掘清理。

齐刀币范出土情况

当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到将墓室顶部的夯土完全清除并暴露出石板时, 沿此平面向北 推进。该层除发现在墓室西部的平台上有五个陪葬坑外, 又发现在墓室北部北墓道的东 侧有一奇特的现象 。

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首先发现于墓室顶部的平面上有大量的木炭, 继续向北清理发掘, 有堆积零乱的夹沙砖块, 在清理夹沙砖块的同时, 发现有些砖块, 带有刻划的痕迹 。

进一步清理发现, 某些砖块上刻有齐刀币的文字, 并发现这些刻有文字符号的砖都是破碎的砖块 。

砖块上刻有文字的一面, 磨制的较为平整, 并有作为模具使用的痕迹。这种痕迹的表象就是, 在夹 沙砖刻划文字的一面有细腻的涂抹层, 这种 涂抹层是将夹砂砖磨平后, 将刀币的文字形制刻划好后, 又为了文字模具凹槽光滑而涂抹上去的。局部发现有烧烤的痕迹, 这应该是在灌制铜液翻模时烧灼所造成的 。

将这部分夹沙砖清理完毕后, 发现带有 刀币文字或符号, 用于模制刀币图案的砖块 共计九块  ;

而没有刻划刀币文字符号的砖, 也是夹沙陶质地的, 较完整的有三十余块。我们拣选了十几块背面与刀币范背部一样都带有相同手印纹式的夹沙砖, 作为标本  。

后来发现在砖块堆积的北部, 靠近北墓道的东壁, 由人工开辟成东 西向的一处断崖面, 在此断崖面的南侧, 南北向开挖成三处类似鼓风槽式竖向的凹槽 。

沿着北墓道的东壁继续向下清理时, 又发现在砖块堆积处与有凹槽的断崖之南, 又开挖成四步台阶的梯状开凿面。沿这四步台阶向下走可达北墓道的底部, 沿这四步台阶向上走, 可以轻而易举的走到堆积砖块与类似鼓风槽的操作台面上。

在这些现象尚没有搞清之际, 我们又发现在北墓道南端东侧即下挖成四步台阶的北部, 有大量的木炭堆积, 在后来清理墓室时, 却一点木炭也没有发现。在木炭层中有许多铜及有色金属物颗粒, 在位于夹沙砖堆积处与开凿有鼓风槽的断崖之间, 还有一块 500 ×900mm左右的石块, 石块表面平整, 有作为打击砸碎硬物时当砧具的使用痕迹。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的判定, 这是一处小型冶铸遗 址。根据就是, 该位置有木炭, 有铜矿等金 属颗粒, 有木炭灰, 有作为耐火材料的夹沙砖, 有因地制宜开凿成的鼓风槽式烟道, 有踩结层和操作面, 还有为了便于传递熔化的金属液汁而故意开凿的四步台阶, 这一切都是为了冶炼有色金属液汁。

当我们将这些想法和怀疑一一记录下后, 又过了几天, 将墓室顶部全部清理暴露出来之后, 才发现墓葬椁室四壁的顶部有用铁汁浇灌的痕迹, 证实了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墓室的四壁全 部都是用大石块垒砌的, 而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都是用铁汁或用一种铅、 锡、 铜合金 的混合物浇灌而成的。因为该墓葬墓室顶部 的大块封顶石被盗掘而扰乱, 当时清理时都 下陷, 在陆续的发掘清理中, 才发现顶部的大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 也用这种铅、 锡、 铜合金浇灌的。

在距青州城北约 10公里处, 有范王村, 其村名的由来, 就与出土钱范有直接的关系。该村在 1965年整合大寨田时, 曾出土过三件齐法化陶范①。

在考古调查中, 已证实齐国故城有两处刀币铸造遗址, 一处在宫城南部, 其遗址北部现为安合村所压, 这一带历年多有齐法化刀币范出土②。另外一处为西关佛寺旧址, 曾出土过陶刀币范 8 ③。这 8方范都是夹沙陶范, 有的也像西辛墓中出土的陶范一样, 存有涂料, 如 5号模内遗有深青色涂料, 8号模内为黄色涂料。“其作用有:一是 使陶范表面细致平滑, 保证铸币表面的光平; 二是便于脱模。

在陶范上施用涂料, 商代已经存在, 殷墟出土陶范,个别的花纹上具有细致的白色涂料”④。还有山东省博物馆所藏半截刀币范, 据已发表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 齐刀币范质料, 有陶、 石、 铜三种, 以陶质最为多见, 石质次之, 唯铜范少见。而六种常见的齐刀币中, 齐法化的刀币范发现的最多, 其他的仅见一种为即墨刀⑤。青州市博物馆现藏夹沙陶刀币范两件, 其一 (标号 218) 长 265、 宽 125、 厚 27mm , 其为三个齐 法化平列, 居中者略高, 两侧者稍低, 刀刃、 刀背方向一致, 三环相依, 各处通浇注槽, 三槽合为一处。其二 (标号 217) 长 268、 宽 130、 厚 30mm , 其为半成品, 只雕刻出刀币的柄环部分。

目前发现出土齐法化刀币范的地区有四处, 两处在青州, 两处在临淄, 出土相距的方位三点四处东西向排列, 几乎在 一条直线上。就距离来看, 西辛古墓所出土的刀币范处, 西距齐国都城更近一些。其钱币范后背, 都有用手压印的痕迹。其他地区 出土的 “齐法化 ” 刀币范, 有一定的偶然性, 然而西辛战国墓葬中所出土的 “齐法 化” 刀币范, 其一是正式考古发掘, 其二是有比较全面的材料相印证, 可以证实是破碎 的刀币范作为耐火材料第二次再利用, 其三 是有明确出土地点与出土场景, 它与以往所 发现的齐刀币范有所不同, 故此资料尤为科学与重要。        从目前已知考古资料来看, 这是首次在 古墓葬中发现齐刀币范。根据刀币范上现有文字符号的记载, 可以进一步加大文字符号的释读, 如图四之二, 范上的 “上”、 “八日” 等, 可认为有 “上”、 “日”、 “月 ”, 主要是指方位和日期时间的, 分别针对的是湿坯阴干的时间和模范的上下正反。“齐法化” 刀币范, 据称在福山、 潍坊、 青州、 临淄都出土过, 见诸资料的唯青州、 临淄。另据临朐县博物馆宫德杰同志讲, 临朐县东北宿家庄, 也曾出土过齐刀币范数件, 并出土过刀币两大筐, 经过进一步调查, 不 能确定是 “齐法化” 刀币范。另外, 查阅苏 兆庆编著的 《莒县文物志 》 , 该书记载: 1979年至1990年期间, 在城阳镇莒故城附近, 先后出土过七十余块刀币范, 但其皆为 “明” 字刀范, 范背后也有类似的手指压纹, 因其钱文不同, 虽然在此不能引为旁证, 但其范有手指压印, 则是一致的, 故此仅作参考。

(本文得到孙敬明先生的修改指正, 在此深表感谢!)

注释:

①⑤朱活:《古钱新典》 上册, 三秦出版社 1991年

版。

②群力: 《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 《文物 》 , 1972年第 5期。

③张龙海、 李健、 张继彬:《谈齐国故城内铸钱遗 址出土的刀币范》 , 《中国钱币》, 1987年第 4期。

④山东省钱币学会编, 《齐币图释》 齐鲁书社 1996 年。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0年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