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河北银行纸币
河北省,位于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西靠太行。古属九州之首冀州,因而简称“冀”。春秋为燕赵之地,汉晋属冀幽二州,唐称河北道,元属中书省,明直隶京师,清置直隶省。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党在第一五四次会议,将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①。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河北省政府成立后,因原直隶省银行停兑倒闭,已业不抵债,所发银元票、铜圆票也无力兑现与清理,遂借改省名之际,委派梁新民等人筹建河北银行,原直隶省银行事务留待以后清理。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河北银行成立于北平,经河北省政府注册立案,3月7日正式开业,总行设于北平(今北京)前门西交民巷。受河北省财政厅管辖,为官商合办股份制银行,资本总额400万元。首任行长梁新明。经营范围包括代理省库,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获得纸币发行权,后经河北省政府核准发行民国十八年版辅币券,次年发行民国十九年版银元券。先后在天津、保定、石家庄、唐山等地设立分行。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荆有岩受命以民国政府财政部河北特派员身份监管省银行事务②,并改组河北银行,总行随省政府由北平移设天津(总行迁设天津第一区中正路78号,今和平区解放路113号)。行名变更为河北省银行,受省政府直辖。在北平、昌黎、通县等地增设分行。“河北银行”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只发行民国十八年版辅币券和民国十九年版银元券两套纸币。除后期续印的最后一版辅币券(第三版辅币券),其余均发行稀少,且流通充分,收兑非常彻底。下面就让笔者给您细细梳理这些鲜为人知的河北银行纸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第一版
河北银行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7日开始营业,7月首发北平地名的第一版民国十八年版辅币券,面值共分壹角、贰角和伍角三种,正面职章右侧“行长之章”,左侧“副行长章”,背面有经理梁新明(H.M.Liang)和副理陈裕祺(Y.C.Chen)黑色英文签字,其下印有同版本色Manager及Sub - Manager两行字。由于印制不够精细,发行之初便有了伍角的假票,混于真票之中流通十分“顺利”,此后银行开始回收伍角券并不再发行。伍角券回收十分彻底,能够留存至今的流通票十分罕见,假票与真票最明显的区别是假票号码不齐。
第二版
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荆有岩改组河北银行,总行移至天津。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因第一版辅币券已流通日久,票面大多破烂不堪,续印壹角及贰角新券(第二版辅币券)③。新券除去了背面Manager及Sub - Manager两行字,正面职章改为右侧“总办之章”,左侧“会办之章”与第一版北平地名券一律通用,此券亦为大号码无字轨,地名改为天津,背面仅左侧有签名,为时任总办荆有岩。
第三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了更方便日常生活流通和支付,河北省银行发行财政部印制局代印的民国二十一年版河北省银行铜元券,面值为拾枚、贰拾枚、肆拾枚、陆拾枚、壹佰枚共五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荆有岩辞职,由河北财政厅长鲁穆庭④兼任总办,先后在定县、大名、邢台等重要市县增设分支机构18处。同年冬发行河北省银行银元券,回收旧版河北银行民国十九年版银元券和前两版辅币券,并再次续印壹角及贰角新版辅币券(第三版)。第三版辅币券正面职章改为右侧“河北省银行章”,左侧“总办之章”,冠字变为前后字轨小号码,地名为天津,背面签字换到右侧,为兼任总办的鲁穆庭。此版辅币券后期多次续印增发,其的发行数量巨大,珍稀程度与前两版已不可相提并论。曾流通至河南、山东等地,后亦出现纸张劣质、印刷模糊、号列不齐的无冠字小号码伪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曲琦环接任副理职位⑤,次年年初发行民国十九年版河北银行银元券,面值共分为壹圆、伍圆、拾圆三种,正面职章右侧“行长之章”,左侧“副行长章”,地名为北平,背面有经理梁新明(H.M.Liang)和副理曲琦环(C.H.Chu)黑色英文签字。
民国二十年(1931年)市面上发现西北银行伪改河北银行的伍圆券假票,将“西”改成“河”,“十四”年改成“二十”年。此时西北银行纸币已停止兑现,沦为废纸,拥有此项废票之徒(当属印刷厂或西北银行内部人员),趁河北银行发行十九年版壹圆、伍圆、拾圆银元券之际,伪改假票混入流通。当此伪造假票接踵出现后,河北省行当局决定委托英国华德路公司精印新钞,以杜后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河北省银行发行由英国华德路公司新印制的民国二十二年版河北省银行银元券,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⑥,并将所有民国十九年版行名为河北银行的旧银元券悉数兑现收回,此后不再发行使用。
河北银行纸币除第三版辅币券外,存世均极为稀少。银元券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发行,民国二十年(1931年)发生假币风波,仅仅使用了三年便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回收兑现,由于此套纸币票幅不同于新版的河北省银行银元券,所以十分方便收兑更换新券,且此套纸币价值较高,收兑十分彻底,极少有留存在民间的。尤其拾圆券,拾圆券所见最大冠字前三位为009,估算发行数量仅为10万张,且拾圆面额颇大,能够留存于民间的难度可见一斑。
辅币券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行第一版,因辅币券使用率高,流通彻底,消耗的非常快,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省行开始收兑已流通破烂不堪前两版辅币券,并发行第三版辅币券,第三版辅币券后期多次增印,发行数量与前两版相比可谓是天文数字,收藏难度与珍惜程度和前两版更无法相比。第二版辅币券因其与第三版同为天津地名,且所见实物过于稀少,一直不为人所知。实际第二版与第三版在发行时间,发行数量,正面职章,背面签字均有颇多区别,发行数量少于第一版北平地名辅币券,收藏难度也不亚于第一版。第一版伍角辅币券,其发行之初便因假币事件被回收,此后再无增印发行,伍角券颜色鲜红扎眼十分利于回收,且流通时间极短,目前所见闻实物仅个位数,收藏难度甚高,曾有很多老藏家误认为此伍角券并未发行。
注释:
①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 内战烽烟(上)》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43页。
②郭荣生:《中国省银行史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第95页。
③《东三省官银号经济月刊》,1931年,第二期第5页。
④《东北人物大辞典(第二卷)下册 》,1996年,辽宁古籍出版社,第1652页。
⑤郭凤岐:《天津通志·金融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第117页。
⑥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第332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7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