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业唱灯戏
浅谈乐业唱灯戏
乐业唱灯戏属地方戏剧,是乐业县独有的一种汉族民间戏种。据乐业县逻沙乡杨再强之妻郭氏殁于嘉庆二五年墓碑记、《乐业县志》、《乐业历史》等文献书籍等初步考证,在清康熙年间(公元l662—1722年)唱灯戏就已盛兴。先是流传于乐业县逻沙乡所在地,后传及甘田、新化、幼平、花坪等乡镇,以及毗邻的凌云县的玉洪、加尤、逻楼和田林县的浪平、平山、百乐等地。唱灯戏既有别于我区的桂剧、彩调,又不同于云南、贵州的花灯戏和湖南的花鼓戏以及江西、福建的采茶调。
乐业唱灯戏由民间走村串寨的歌舞发展而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灯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舞、舞台演出两个时期。民间歌舞时期的唱灯戏以民间歌舞为主,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人物一旦一丑,由于演出的地点大都在庭院和村头寨尾,故民间称之为地唱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以“两小”(小旦、小丑)为主的歌舞形式,远远不能表现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因而发展到了内容比较复杂的大戏,人物也由原来的“两小”发展到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可细分为正生、老生、正旦、花旦、闺门旦、老旦、褶子丑、烂衣丑、官衣丑和老丑等,并出现了许多反映劳动、生活、爱情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大戏,演出地点亦由田间地角走上舞台,变成了台唱灯,即为现在的唱灯戏,从而称之为舞台演出时期。
唱灯戏音乐的唱腔部分分“正板”和“小调”两类。正板类是灯戏的主要唱腔,是由“起板”、“正板”和“煞板”三个部分组成,小调类有“山歌”、“小调”和“巫调”等,一般作为辅助唱腔,唱词为上下句结构,多数为五字、七字、十字句。舞台语言为乐业高山汉族方言,唱灯戏的伴奏曲牌有《万年宽》、《装烟倒茶》、《起板》、《正板》、《煞板》、《双头调板》等。伴奏乐器及击乐有鼓、木鱼、大锣、钹、二胡、月琴、笛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唢呐、手风琴。
近年来,唱灯戏也获得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唱灯小戏《这家有女》、《雨后晴岚》、《七婶嫁媳》获得过百色市专业文艺汇演一等奖,《七婶嫁媳》同时获得八桂群星铜奖;《这家有女》获得广西首届戏剧文学提名奖,《乡情》获得百色市剧本征集二等奖,《远山的灯亮了》、《并蒂莲》获得百色市文艺汇演三等奖。2010年,乐业唱灯戏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