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戳穿一个肥胖的真相:你的胖,可能是商人们的“阴谋”
要说减肥这个话题,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激起千层浪。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15年为止,我国国民体重超重率从原先的13%上升到30%,肥胖率也从3%上升到12%,不仅是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也都在快速增长。
一说到肥胖,很多人总认为自己的胖就是自己的错,但事实上肥胖真的是因为自己又懒又馋吗?
或许,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你的肥胖,或许是这些食品生产商的“阴谋”
英国媒体BBC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致肥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Fat),这部纪录片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肥胖的来源。
每当说到减肥,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嘴馋”、“食量大”,又或者自己吃那些“不健康的食物”,但这一切源头,却被我们忽视的重要元素说起。
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健康”食品就是高脂肪、高热量,但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个肥胖万恶之源---糖。
比起脂肪,糖的杀伤力更大,而且它几乎无所不在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
从油、面包、调料、零食、饮料甚至主食,都离不开糖的存在。
糖何时大规模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呢?
这要追溯于1971年,当时美国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也造成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些玉米吃不完,就将大量玉米制作一种工业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
由于成本低廉,不少食品生产商大规模利用这种廉价的甜味剂,其中软饮料便是主要之一。
制作成本降低了,商人们却在汽水中投入更多玉米糖浆,从而刺激消费者的多巴胺,增大消费量。
这些高糖食品吃多了,肥胖率也就慢慢地上升。
吃糖多了,自然也就跟着上瘾
不仅软饮料,食品加工商还将玉米糖浆利用在几乎所有加工食品上,包括披萨馅料、沙拉酱料甚至是各种食品罐头。
但要知道,果糖能够抑制人体荷尔蒙的活性----凝集素,这种原本控制进食欲望的荷尔蒙被抑制,导致人不断吃,大脑还认为你还很饿,陷入了一个“进食—患病—上瘾”的恶性循环中。
而吃得多,过量的热量就会储存为脂肪,导致人也会逐渐肥胖起来。
而人一旦肥胖起来,自然就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据最新的健康数据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患有肥胖症的人群寿命平均要比健康的正常人少四年左右。而且肥胖症在中年人群当中的发病率极高,致死率也是居高不下。
除此之外,肥胖症还会诱发人们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它给人们身体健康的风险增加20%左右,更可怕的是还会引起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出现。
吃得多,还可能是商家的阴谋
在很多人印象中,脂肪是健康的头号大敌,也正因此,精明的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推出了各种“低脂”食品,号称没有脂肪更健康。
但没有脂肪的食物,为了让味道留住,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他们就想到了脂肪的一个替代品---糖,他们甚至还提出了“多吃糖能呵护心脏病”、“多吃糖能改善心情”等概念。
当时曾有一个叫约翰尤德金的学者就对这种所谓的“高糖低脂”饮食模式提出质疑,但当时他的观念不仅不被接纳,而且各种协会都不断打压他。
除了添加糖改善口感,
这些商家还试图改变你的食量
当时一家美国电影院经理----戴维·沃勒斯坦发现很多美国人宁愿将吃完的食物舔的干干净净,也不愿意起身多买一份,害怕别人会觉得他们犯了贪食之罪。
而为了满足他们内心对于食物的渴望,沃勒斯坦转变了商业策略,推出了大份量食物组合,给爆米花和汽水增加双倍分量,但价格就比原先要贵那么一点点。
而这种营销策略,大大满足很多消费者“实惠”心理---花最少的钱,吃到最大、最多的食物。
之后很多餐饮老板也开始采用“实惠”促销手段,推出了“柜台服务”,不仅提高了周转率,消费者也能最快速度拿到食物,极大满足了他们迫切进食的需求。
同时他们还利用“捆绑销售”的打折方式,推出了超值套餐,又或者他们采用大包装方式,向顾客灌输着“更大的分量就更超值”的理念。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越来越多人发现超大份餐点,算下来往往越便宜、越超值,但同时饭量也无意中不断撑大----“即使我可能不需要吃那么多,但这是我花钱买的,我会把它们吃完。”
但这种自以为“赚到”的模式,也无疑让我们掉进了一个新的无底洞,我们的食量和脂肪也逐渐被这些高热量食品撑大。
当然,这些商家的招数还有很多,但我们是否在思考-----
面对这些食物,是否真的是人体所需?我们又是否能吃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