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工半读:内涵与理论基础》提出两个问题的探讨

其一:《半工半读:内涵与理论基础》

http://www.xiaozongshi.cn/article/1510781-1/1/

提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协调、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其主要特征是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广泛、充分、自由、统一发展,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这是经济学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并不包括道德因素在里面,因而不能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唯一理论基础。

教育学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中特定的内容外,还包括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秦巴雁]讨论意见:

《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编辑部多次支持我教育研究新观念,劳动生存方式说明:青少年主人翁的劳动观念、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而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要,也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基础上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途径。

这一观点,就合理地说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也就是说,我们未来教育方向,是实现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许多研究马克思教育学说的学者,都片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只强调了生产劳动教育与智育和体育,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因而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认为这样才算全面。因为两种生存方式的理论还没有普及,为了说明马克思“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要求,这样通俗地表达也是一个办法。然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把“劳”排在末尾,似乎认为其他四育比较生产劳动教育更加重要,我觉得这与马克思的表述显然有偏颇。尤其是1984以后,各级各类学校渐渐忽视劳动生产教育,初中的劳动技能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也取消了农忙假,更不要说城镇中小学师生支援农业第一线了。于是发现,五育并举的“生产劳动教育”,渐次从教育文件和媒体中消失了。

从劳动生存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来看,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通过“互助合作团结”的生产劳动,在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反映和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任何背弃“劳动生存方式”必然滑向“动物生存方式”的泥淖,陷入“寄生掠夺残杀”的罪恶深渊。一切罪恶都产生于好逸恶劳,思想品德教育脱离了生产劳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在生产劳动实践的“行”中才能产生“真善美”旳“知”,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由此可见,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正是表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一切文化和知识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重新学习西部开发先驱安汉1934发表的《对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施之意见》,感觉他的“教育生产化、学校农村化、学生农人化”的思想与马克思关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内在完全一致。安汉先生1919赴法国留学,1927学成归国,四次踏勘考察西北、西南华北农林水利资源,表述自己为抗战胜利和复兴中华的决心:“以开发西北为职志,以研究屯垦为要图”。他在黄龙山垦区和黎坪垦区紧张的屯垦抗战的公务中,不忘记为安置难民生活生产的同时,兴办学校、幼儿园和图书馆,与秦子明先生带头组织乡贤募捐办学土地和资金,在丘陵地区青树子创建“复兴中学”,直接为周边农村山区村民孩子普及教育服务。西部开发先驱安汉秦子明高风亮节令人感动,他们为秦巴山区农民子女办学,他们先进的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尤其令人叹服。

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荼毒中,许许多多教育单位背弃了马克思“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高考集中营挤压出来的所谓的知识精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必然地滑向动物生存方式,尔虞我诈纸醉金迷道德滑坡在所难免。这些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肉食者,好逸恶劳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以权谋私,必然危害他人和社会成为不耻于人类的衣冠禽兽。期盼所有的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学习和借鉴西部开发先驱安汉和秦子明卓越的办学思想,齐心协力改变这种忽视和背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教育原则,培养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才有望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团结奋斗!

其二:《半工半读:内涵与理论基础》

http://www.xiaozongshi.cn/article/1510781-1/1/

* 提出问题:

在我国最早出现半工半读概念的《工读互助团简章》(1917年)中,半工半读中的“读”是指学习,“工”是指“为了学习而工作”。因此,此处的半工半读可以理解为为了学习而工作,边学习边工作。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刘少奇[6]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将半工半读定义为“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教育大辞典》给半工半读下的定义为“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也是学生参加一定劳动、挣钱读书的求学方式”。[7]

*[秦巴雁]讨论意见:

什么是"半工半读学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第36期:'对于“半工半读”,理论界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

有人提出:什么是半工半读学校?然后贴上我的一篇文章作答。我因此下了一个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

我想说明的是,半工半读不仅可以“以劳养学”,而且必然走向“产学研”相结合,其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教育不可忽视,是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因此,我固执地坚持研究与探索,相信其社会意义极其深远。我认为在农民积极组织化的同时,围绕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半工半读普及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务之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希望我们在这方面携手努力。

从2016各高校教育学考研范围,已经把上述'半工半读学校定义’列为内容,可见在教育学领域已经成为共识。

何谓人类社会存在的“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存方式”?

原载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D0xi-3tGuHiYzUPWJk-yYWNLehhE8s44roNFdrkXoL8TSh4MiW0YKb5bgBqznc-aCOrreBIVlRAMJB5iWcpX2q

【提问】网上看见讨论《人之两重性初探》的跟帖,热烈争论众说纷纭甚至观点相去甚远。谈及人类社会存在的“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存方式”,联系社会“真善美”和“假恶丑”实际很有现实意义。这一观念的确立,直接涉及教育的产生以及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目的,关系教育哲学重大课题。为此就教于学者。

【回答】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了人类从动物哺乳类灵长目,适应自然环境变化通过劳动创造,逐步进化发展而来。人类劳动实践产生协作社会,在动物自然属性基础之上,日渐形成“协作友爱互助”的人性,从而逐步摆脱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成为依靠自身智慧和劳动创造社会幸福的人类。

这种人类特有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先生,1960年代观察社会矛盾和变迁,阅读瞿秋白《多余的话》中“两重人格”的思考,依据奥地利生物学家考察生物种间和种内斗争的普遍现象,提出了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生存方式:动物生存方式和劳动生存方式。

1988年7月14日张先生撰写《人之两重性初探》,文中论述了人之两重性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博弈、影响和演化趋势:

人类社会正是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发展动力的。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不能缺少的,而社会属性是可以改变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然属性的病态发展可以决定或改变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又可以作用于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存在的条件,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这种自然属性的需求应予承认和保护。自然属性的恶性膨胀,人就成为赤裸裸的动物,残忍而贪婪,无礼义廉耻可言。社会属性中的“真善美”,有利于社会的幸福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向心力,是正作用。而“假丑恶”的存在,则有害于社会的幸福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离心力,是副作用。这种副作用,是人们自然属性病态发展,采用动物生存方式,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也可以把“假丑恶”称做动物性,是有别于社会属性的正作用的。

“真善美”是社会协作生产的需要,是劳动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劳动生存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协作、友爱、互助”的关系,于是人类倡导“真善美”。动物生存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发生“掠夺、残杀、寄生”的关系,是为人类社会所不齿的,因而“假恶丑”经常在隐蔽中存在,这就是虚伪。没有“真善美”就没有人类社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真善美” 是一定会战胜“假丑恶” 的,虽然要经历曲折的道路。

通常认为有些人是衣冠禽兽,这些人没有人性,可见人们赋予人性以真善美。人为什么会成为衣冠禽兽呢?对此,动物学家考察了动物习性:“残杀、掠夺、寄生”是其生存方式,人类学家考察了人类习性:只有劳动创造财富可以摆脱动物生存方式,而劳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

人类与动物相同的是自然属性,而不同的是人类劳动生存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我们把这种劳动生存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属性称为人性。食色性也,指的即是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存在的物质条件,自然属性的满足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如果自然属性恶性膨胀势必采用动物生存方式来满足,于是人的自然属性转化为兽性,于是出现人类“残杀、掠夺、寄生”的犯罪行为。 “残杀、掠夺、寄生”为人类大多数所不齿,势必使人类倒退到蛮荒岁月,这种犯罪行为必然以“假恶丑”为其表现形式。

人类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劳动,产生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团结、互助、友爱”的劳动需要全人类积极参与,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假恶丑"的兽性做不懈的斗争,在科学文化发展中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不需要培养和鼓励,而需要科学合理健康的自律他律。人类的社会属性只能通过劳动创造过程来培养,尊重和热爱劳动创造及其成果是人性的起点,所以我们认为劳动技能、观念和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里面的一个基本观点,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它是指各种生物互相进行生存斗争,由天(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的就灭亡。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生存法则。

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汉语解释是生物互相竞争,能适应生活者被选择存留下来。在生物进化论中的意思是每种生物在繁殖下一代时,都会出现基因的变异。若这种变异是有利于这种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这种有利变异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来。

然而,人类因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仅供给自己和周围亲属族人日益丰裕生活需要,而且在生产劳动过程团结合作产生友谊,尤其是伴随科技和生产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密,这种团结合作必然在越来越广泛领域和地域出现。为了生产劳动和科技的进步取得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互相尊重和平等互利,真善美成为人类追求和崇尚的品格和信念,由己及人尊重生命助人为乐伸张正义成为社会进步伦理道德。至此,人类社会渐次摆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团结互助友爱闪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http://bbs.fblife.com/thread_authorid_947545_213078_1.html

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806692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