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1942饥荒你不曾体会的悲伤

×  音频版课程链接,让你解放双手,边走边听:

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360476/327169027

凡事都有解

导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很多人会背的第一首古诗就是这一首。可以说在中国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有钱人还是穷人,高学历还是低学历,小到3、4岁刚会说话,大到古稀老人,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

几乎每个人张口就会背的《悯农》,真正懂这首诗意义的人越来越少,真正做到不浪费粮食的人也越来越少。

1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爱吃剩菜?

很多80后、90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家里面的剩菜爸爸妈妈永远不舍得扔,一定要留着下一顿吃掉。很多人会抱怨父母:“跟他们说了好多次,剩菜不能吃,没有营养,对身体健康也不好,可他们就是不听。”

这不是发生在固定区域的现象,而是基本全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可以说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这是个时代现象,在六七十年代生活过得人都是这样。

是剩菜好吃?显然不是。这些父母经常会说的话是:“你们这代人太幸福了,不懂得珍惜。”六七十年生活过的人经历过我们国家非常艰苦的岁月,那个年代食物的贫乏程度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电影《1942》里的灾民由于饥饿,吃树皮、吃草根,甚至吃土,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母亲把自己卖了为孩子换两把米。

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王子文饰演的小姑娘被卖到妓院,由于吃的太撑坐都坐不下一直打嗝,电影里这个桥段很搞笑,大家都被逗笑了,可是笑过之后内心是无比悲伤的。

一个人被饿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能吃到饱饭的时候,吃到连坐都坐不下,这是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同样,我们也很难理解从食物贫瘠的六七十年代生活过来的父母,对于食物的那份珍惜。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很多70后会有一些关于“票”的记忆,“粮票”、“肉票”、“布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粮食都是有定量的,大米一个月一个人几斤、白面几斤、肉几斤都是有限的,吃完了就没有了,外面也很难买到。

所以在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的家庭,每个月定量的粮食都不够吃,需要跟朋友家邻居家借粮食才能吃饱。在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种场景,家里来客人了,没有什么吃的能招待客人,去邻居家借一碗白面,借一斤肉,这些事情不都是虚构的,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

在那个年代吃饭就是解决温饱,能够吃饱就是很好的事情,至于吃什么没有选择。家里有什么就只能吃什么,一家几口人一顿饭可能只有一个菜,两个菜,量也都很少。那时候菜会做的很咸,因为下饭。肉更是很少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

所以那时候的小朋友都特别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才能吃到肉,才能吃一顿肉馅的饺子。

餐馆也特别少,并且很少有人去吃,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饭馆吃饭。

所以那一辈人对与食物的珍惜形成了一种习惯,即使生活在今天,骨子里依然对粮食有很深的珍惜。

80后、90后现在的00后这几代人中,很少有吃吃不饱的情况,在他们的嘴里听到最多的是“不知道吃什么”。不知道吃什么不是没有吃的,而是能够选择的食物太丰富,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我国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后,国家的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突飞猛进,80后、90后被称为蜜罐里长大的,那是因为跟父母那一辈人比起来生活好了太多太多。

首先食物的丰富程度就让人叹为观止,进入超市琳琅满目,鱼、肉、蛋、奶、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所以很多老人会说现在每天都是过年。

近些年物流的便利,让我们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北方能吃到芒果、菠萝这样的南方水果,也能吃到各种新鲜的海产品,南方能吃到北方特产酸菜、粘豆包,可以说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东西都能买得到。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东西也会出现在市场上、超市中。

如果不想在家里做饭,饭店随处可见,川菜、粤菜、火锅、饺子馆……可以选择的太多了,这是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不能想象的。

外卖的便利更是让吃饭这件事情更加的便捷,不想出门,又不想做法,拿起手机打开各种外卖软件,上百上千种食物任你选择,二三十分钟后就可以送到你的门口。

获得食物的便利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完全不懂得珍惜食物,珍惜粮食。

请客吃饭,不管几个人能不能吃完,都要点一桌子的菜,认为点少了显着小气,然后很多菜可能连动都没动就扔掉了;自己点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一大推根本吃不完,一样尝几口剩下都扔掉。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在扔掉食物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些粮食的得来是有多么不容易,对粮食完全失去了敬畏之心。

2

粮食浪费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能够保障人民生活,但是2020年全世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党中央多次强调并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因为我国近些年来粮食浪费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2018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披露,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我国是人口大国,实际人口应该是超过14亿的。虽说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耕地资源并不多,人均占有量非常低,试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浪费下去,有一天国内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全部依靠国外进口,那么对于国家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影响。

从美国封杀华为事件中就可以看出,被别人扼住脖子的滋味并不好受,不提供芯片,人还可以活,没有粮食,人就没办法活下去。所以说粮食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不要认为自己花钱了,扔一碗饭,倒一盘菜就只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这样做最终影响的就是整个国家,同样也不要以为粮食问题只是国家的事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亲近过土地农田,没见过粮食是怎样生长出来的,所以也不懂得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付出什么样辛苦和汗水。

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都是需要付出劳动,需要经历一段生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的餐桌的。所以珍惜粮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的并且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浪费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明知不对还是会做呢?

1、人性的贪欲。

对于食物的占有是动物安全感的来源,这种贪欲是非常低级的。

我们看动物的世界中,老虎、狮子这些大型动物都会有领地之争,争领地可不只是为了争地盘,重点是争地盘上的食物,因为动物没有冰箱,不能像人一样把食物储存在冰箱中,只能把地先圈上,所有地上的食物才可能是自己的。

2、素养不高,文明的缺失。

我们会发现喜欢浪费食物的人素养不会太高,这是文明缺失的体现。这种素养与有钱没钱没有关系。

3、缺乏自控力。

有的人在饭店吃饭或者点外卖,会点一大堆东西,因为每样都想吃,所以就都点上,每一样都只吃几口,吃不了就扔掉。这样的人是缺乏自控力的,想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

4、放纵、没有责任心。

容易浪费粮食的人大都是生活放纵、没有责任心的人,常常是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吃垃圾食品……对于享受的这件事情学的特别快,想吃就吃,对于是否会剩,是否会造成浪费完全不关心,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得到,能不能吃好。

5、没有人生追求。

浪费粮食的人只对吃有要求,对于梦想、理想很少有追求,所以把关注点都放到了吃上。自己在为一件事情殚精竭虑的时候,肯定不会过于关注在吃这件事情上。而是会经常废寝忘食,食不知味。

6、没有条理,缺乏规划。

经常浪费的人做事情没有条理,也不懂得规划,所以就会出现请客吃饭不知道如何点菜才够吃,才能吃好,所以只能多点一些。

其实每个人的食量是有限的,男人、女人、小孩食量都有个上限,如果能够提前按照人数、针对每个人的大概情况做个预估,根据预估再去点菜,就不容易出现大量浪费食物的情况。

所以说但凡是浪费食物严重的的人都是基本素质层次不高的人。一个人对待粮食的态度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一个懂得规划、不浪费、又懂得营养搭配、讲品味的人是不会太差的。

3

如何改变浪费的坏毛病

浪费粮食不只是浪费食物这么简单,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的不足,所以想要不再浪费粮食,从改变自我开始。

1、懂得自控。

首先要学会自控,能够不被欲望支配,加强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

比如吃饭的时候想吃饺子,又想吃披萨,都买了一定吃不了,这时候就需要自控,选择一个,另一个放到下一顿或者是明天,这样就不会造成吃不完浪费的情况。

2、养成好的习惯。

好习惯是需要时间和方法来养成的,从自己吃饭不浪费开始,自己在家里做饭尽量按照自己的饭量做,出去吃饭按照自己的饭量点餐,吃不完要打包,减少浪费。

3、学会条理,进行计划。

做事情培养自己的条理性,学会做事情之前进行计划。比如要请客吃饭,根据人数预估需要点菜的数量,合理安排菜色,荤素搭配,既能让大家吃好,又要避免吃不完剩太多浪费的情况。

4、设立目标,有所追求。

给自己设立一个人生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当一个人有追求时就不会有过多的精力关注到吃饭这件事情上。

5、完善自我,不断的学习。

任何时候都要不断的学习,人的眼界变宽了、知识增长了,素养才能跟着提高和进步。否则故步自封永远都没办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6、承担责任,勇于挑战。

学会承担责任,珍惜粮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明知浪费粮食不对但是不愿意改就是不承担责任的表现。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就是一种挑战,勇于挑战,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对待粮食的态度是一个人底层欲望和人性的展现,是一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想要成为更优秀、更好的人,从现在起,自我要求,自我改变!

(0)

相关推荐

  • 勤俭是个传家宝

    勤俭是个传家宝 窦 旭 民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几千年来,勤俭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勤劳与节俭乃是人类两个"名医".所谓" ...

  • 如果你在担心粮食浪费问题,你也可以开始减少粮食浪费

    朴自然与您相伴的[2108]天 粮食 浪费问题近日备受关注,激起了全民热议.其实,浪费问题并不是新鲜事,从古至今,浪掷豪抛的情景触目惊心.与其去臆测粮食问题,惶惶不可终日,不如从自身考虑解决方法. 虽 ...

  • 杜绝食物浪费,“节制”才是健康王道

    1979年,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0月16日确定为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节日意义为"Food for All--人皆有食",以后每年的这一天 ...

  • 培养自制力

    (此文发表在<上海教育>杂志2020年4A期上) 今年的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而变的非常特别.人们必须要自觉的待在家中,用实际行动来阻断病毒传播的渠道,为战胜疫情做出大家应有的贡献 ...

  • 烫饭

    烫饭 作者:李广生 每天晚上八点半,都要跟住在老家的父母通个电话.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所幸身体健康,他们之幸,更是我辈之幸.不能堂前尽孝,就打个电话,弄点虚头巴脑的伎俩. "吃了吗?&quo ...

  • 这5种饮食或对健康无益,提醒:生活中尽量少吃或不吃,建议收藏

    自古以来,勤劳节俭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优良美德.老一辈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即便是到了现在,无论是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仍旧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抵制铺张浪费的行为,这也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随着生 ...

  • 我们吃剩的残羹,却是他们美味佳肴!背后原因让人心酸

    当我们在饭店里面吃饭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一些剩菜剩饭,很多人对于这件事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并没有浪费多少粮食. 其实,如果大家知道全球每年的粮食浪费量,就不会这么说了. 据统计,目前每年全球产生的食物浪费 ...

  • 知名女星吃“别人剩菜”,30万网友点赞:背后原因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

    那次,叶璇和朋友在一家西餐厅吃饭,发现隔壁桌有一盘菜没有动过,但是那个桌上的客人已经结账走了.很明显,这些几乎没被动过的"剩菜"难逃被倒掉的命运. 于是叶璇犹豫再三后,实在无法视若 ...

  • 或许你从不曾体会过孤独

       [一] 小时候读<简爱>,对里面坎坷起伏,造化弄人,但最终得偿所愿,团圆美满的爱情没有多少深切的体会,倒是对小小的简爱,与她在罗沃德学校里唯一的朋友海伦一起度过那个隔绝 ...

  • 如果你还不曾体会过爱一个人的疯狂 你就不曾体验过生命的滋味

    文:凡默(原创) 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婚姻咨询师 塔罗师|占星探索者|能量疗愈师 如果你还在为你的生命 曾经的稳定与安全而沾沾自喜 如果你还不曾体验过 爱一个人的疯狂 也不曾体验落日下狂喜的泪水 你就 ...

  • 如果你不曾被痛苦折磨,如果你不曾一个人走很黑的夜路,如果你没有在绝望的边缘驻足,如果你没有体会过尘土里的卑微,那么,你很难成就好的气质和思想。

    如果你不曾被痛苦折磨,如果你不曾一个人走很黑的夜路,如果你没有在绝望的边缘驻足,如果你没有体会过尘土里的卑微,那么,你很难成就好的气质和思想。

  • (启书原创)那些亲情,其实不曾远离——思依记行

    思依记行   思依,有大舅的家,而母亲前来登门拜望大舅,最近的一次却已经是二十年前. 这是一个邻近古城阆中的乡镇,自古城出发向西,沿省道302线逶迤行车29公里,就能抵达.这里山峭风急.十年九旱,被称 ...

  • 闲思|有一些无法阅读的痛苦,你无法体会

    记得自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离谱的愿望,那就是跟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把其中最重要的一些文学作品都读一遍,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完成一次文学上的全面普及. 有这种愿望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为 ...

  • 观看电影《张思德》心得体会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影片<张思德>,于是对张思德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在他的生命历程中, 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 ...

  • 付费学习心得体会我们的大脑擅长用图像来思...

    付费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的大脑擅长用图像来思维加工,而不是抽象的符号.为此早期的数学,语文教育等要尽可能在具体的故事情景中,生活实践中教育才更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空讲抽象的道理. 24岁前,大脑 ...

  • 看《大钱细思》的体会

    $信立泰(SZ002294)$   散户关心的不是研报中数据的准确程度,而是市场对预测数据的反应程度.正如机构的研报和预测,真正用意可能是希望刺激市场,以便让预测成真.这不是机构的错,我们个人也在用更 ...

  • “思政课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心得体会

    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感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力不从心.无论是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还是教材的改写,理论性越来越强,道德教育越来越抽象. 昨天的研讨会听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节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