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圣人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东方既白 著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如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段文字的直译大意是:不出门户,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认识天道规律。外出越远,所知越少。所以,圣人不(刻意)出行就能知晓,不(刻意)窥见就能明了,不(刻意)作为就能有成就。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为什么听起来就像是圣人在“反其道而行之”呢?其实恰恰相反,反其道而行之的往往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圣人反而是在顺道而行,顺势而为,所以老子才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关键就在于圣人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道为本,以术为末,以道御术,培元固本,始终牢牢把控事物发展的本源和实质,因为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在道的终极维度上,他们就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末,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因此《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王弼注解此章时亦说:“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其)归(同)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万事万物都有同一个根源,虽然显形不同,道路不同,但都不会违背大常之道,万物之理。所以对于有道者,不仅不出户可以知今日之天下,就是泰始以来亦可以一览无余。“知天下”是知天下之有形,“见天道”是见幽冥之无形,有形的是万事万物,无形的是幽冥之道。
故,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有个先决条件的,就是当事人要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道为本,以术为末,以道御术,培元固本,始终牢牢把控事物发展的本源和实质的人,如果是连“一二三”的主次关系都搞不灵清的人,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在逻辑都一窍不通的人,还是脚踏实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妙,因为只要用心,“顿悟”不成,“渐修”亦可“功夫不负有心人”。
因此,解读老子的《道德经》,既要有边界思维的基本逻辑在里面,又要有不同层次修为做支撑,道、天、地、人四个层次和维度,是有其和而不同的运行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所以老子才用四分法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可处在人道“损不足以奉有馀”的层次生搬硬套天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的规律和法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境界亦非一般人所能轻易企及。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因此,现在人们的很多认知都基于现实,基于所见所闻,这种归纳总结方法在经验数据足够多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但是就个体而言,却是远远不够,一个人即便穷尽一生,“出户”走遍天下,又能知晓多少事情?
比如下面《列子好游》的寓言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老子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道理。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之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大意是说,以前,列子年轻的时候,喜欢游山玩水,有一天他师傅对列子说:御寇啊,你那么喜欢游玩,游玩什么呢?
列子:游玩的快乐在于能见到新鲜事,别人游玩,是看风景本身,我游览,是体会事物的变化。
壶丘子:你和别人也没什么分别嘛?怎么说是不一样呢?凡是见到了风景,自然也就见到了变化。
知道观察外物的变化,不知道内观,算不上会游览。观察外物的变化,心是向外求的,求备于物,若是内观的话,自身就足够了,能舍弃外物,反求自性的,才是真正的游啊!于是列子不出去游玩了。
壶丘子这段话,难道不是说,本自具足,莫向外求吗?和六祖慧能的要义不谋而合。和后来的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列子的师傅壶丘子,才是长期以来最被低估的一个人,誉满天下的六祖慧能,能达到的境界,列子的师傅一千年前就达到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先说说慧能,留有千古偈子一个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留有六祖坛经一部,别小看这六祖坛经,佛教著作虽然多,但是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六祖坛经一部。
六祖坛经的要义就是讲的自性清静,莫向外求。
然而这种境界一千年前的壶丘子,早教导过列子。(六祖慧能是唐朝人,生于公元638年,列子是生于约公元前450年)
真可谓是大道同源,殊途同归。
所以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并不在于知识掌握多少,而在于圣人始终保持清醒独立思考,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道为本,以术为末,“道”之极致,圣人乃生,而天下万事万物皆有道,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米油盐酱醋茶,都可诞生圣人。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