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里的精美文物,还原2100年前西汉王的超豪华生活

生前,他腰缠万贯,有着气吞山河的霸气。出门车马伺候,洗澡讲究搓背,累了听音乐,饿了吃五宫格火锅……死后,他把这些享受全都搬到了地宫里……南京博物院这些精美的汉代文物,或许可以为我们还原一个2100多年前,不见于文字记载的西汉王的生活。

提起盱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小龙虾,盱眙的小龙虾的确是赫赫有名,不过今天要说的不是它,而是位于盱眙大云山山顶一座规模宏大的汉墓。

35个足球场大的王陵,谁才是他的主人

2009年1月,一个16人的盗墓团伙,往江苏盱眙市大云山山顶的一处洞口扔下了炸药。他们还来不及见期待已久的大墓,其中4人进到地下就再也没有出来。而凶残的同伙为了掩人耳目,把其中两人就近掩埋,另两人抛尸。

不久,搭载两具尸体的废弃车辆被村民发现,而尸体鞋底的一种特殊的泥土,引起了考古队的注意,细腻的青白泥,只可能出现在极高规格的墓葬中。

在警方着手调查命案的同时,考古队第一时间进驻大云山。从2009年到2013年,考古挖掘持续了近4年。最后勘探发现,整个王陵内部面积为500米x500米,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大,主墓更是深达20多米,陵园内部则由3个主墓、11个陪葬墓组成,出土金银铜器等1万多件,被列为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其中一号墓集“中”字形大墓、黄肠题凑、玉棺和金缕玉衣四者为一体的西汉王陵,这四者都是西汉诸侯王葬礼规格的核心内容,但在以往还从没有发现四位一体的西汉王陵,大云山汉墓是首次完整呈现这四种葬制的考古发现。

所谓“中”字形大墓,是指在方形墓室的南北各有一条细而长的墓道,从空中俯瞰墓葬就像一个“中”字。根据汉制,帝陵和王墓用“中”字形。

黄肠题凑是指棺椁周围用黄芯的柏木(即黄肠),堆成围墙结构,且一头对准棺椁(即题凑),这是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

一号墓内黄肠题凑结构墓室

在大云山汉墓中,考古队员曾经找到过一把木尺,上面的刻度恰好与东汉晚期的度量衡一致。也就是说,在墓主下葬后不到300年,就有盗墓贼看上了这块藏金埋银的宝地。但为什么外藏椁没有被盗?

考古人员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墓葬先出现了坍塌,被泥土埋住,后来才被盗掘。盗墓者找到墓主棺椁并洗劫了其中的无数珍宝,随后纵火焚烧,却没想到周围还有无数随葬品,所以两侧外藏椁奇迹般逃过一劫。出土的文物超过1万件,礼器、乐器、兵器、生活器应有尽有,这位诸侯王几乎是把生前奢华精致的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地下宫殿。

鎏金镶玉玛瑙贝带饰

鎏金象 驯象人 鎏金犀牛 骆驼形编钟底座

鎏金犀牛、驯牛人

鎏金象、驯象人

羊角纹金饰片

这组饰件由纯金打造,状如纽扣,雕有精美的羊角状花纹,四周用金丝捻成的两重边饰形,直径1厘米左右。由于在满城中山王墓和广州南越王墓中均出土过同类物品,一般认为此类羊角纹金饰片的使用规格极高。从出土地点看,它们应该是盗墓贼逃跑时仓皇遗落的。

经过专家考证,一号墓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江都王刘非,二号墓、八号墓墓主人为刘非王后,陵园内其他墓葬墓主人为刘非的妃嫔。此前专家一直推测墓主是七国之乱“带头大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但最终证实墓主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江都王刘非。有趣的是,刘非不仅不是七国之乱的带头人,还是主动“挑头”平定七国之乱之人。

刘非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即汉景帝刘启)异母之兄弟,长刘彻12岁。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次年封为江都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刘非年方15岁,他奋勇参战,立下大功,封为江都王,国都广陵(今扬州)。刘非在“江都王”的位置上达27年,终年41岁,谥为江都易王。从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的规模看,他有足够的地位、时间、财力和精力来营造这座巨型大墓。

汉景帝还给了他一个非常高的待遇,叫“赐天子旌旗”,意思是可以在某些时候使用皇帝的仪仗规范,在整个西汉时期,只有两个诸侯王得过这个称号,另一个是同样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大功的梁孝王刘武。

也许刘非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刘非之弟、刘彻的庶兄——西汉中山王刘胜大家一定不陌生。刘非和刘胜,恰好是一对亲兄弟,都是汉武帝的哥哥。同时,他俩又先后被封为诸侯王——江都王和中山王,作为汉代开国大帝刘邦的后人,享有奢华与权力。两处王陵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均出土了包括金银器、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满城汉墓发掘于1968年,也被列为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关于满城汉墓出土的有关文物曾在2019年在国博展出,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戳链接。你以为中山靖王刘胜就只有金缕玉衣吗 & 人家叫“长信宫·灯”,而不是“长信·宫灯”

弥足珍贵的镶玉漆棺

二号墓玉棺出土情况

玉棺局部

刘非和王后陈羽墓各出土了一套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这在汉代考古中极为罕见。 全国修复完整的镶玉漆棺,目前就两件。1件是大云山这件,另一件是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棺。

如今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这件修复后的镶玉漆棺来自王后陈羽墓,虽曾遭到盗墓破坏,但玉棺主体结构清晰,是迄今为止发现最为完整的玉棺,也首次证明,玉棺其实是漆棺的内部贴上千片或方或圆或三角形的玉片和金银片,可以说是完全不计成本了。修复后的棺外装饰一目了然,有小铺首,有玉璧,有玉璜,有犀形玉饰。除了装饰性构件,漆皮上能辨识出的彩绘纹饰,也异常精美。

这座刘非王后的玉棺,还解了一个谜。以往人们猜测玉片附着在木棺的外壁,而现场考古队员发现,玉璧、玉片是以髹漆方式附着在木棺的内壁。这也帮助修复专家更科学地完成了玉棺的修复工作。一些玉棺贴片背后都刻有编号,这表明制作时是先有设计稿,再用编号的方法来确定每块玉的位置,这样将玉片粘贴在漆棺外侧时,就不会弄乱。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刘非和妻子下葬时所穿。刘非王后使用的金缕玉衣用2000多片玉编缀而成,专家测算如果从拿到玉料到制作完成,一个玉工要花10年时间。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出土并经完整修复展出的金缕玉衣不足10件。

穿上玉衣后枕着玉枕,身体上下铺盖玉璧,躺在用玉片和金片装饰的华丽漆棺内,用玉料盖住头部的7窍和下身的2窍。

最深情的告白

在12号陪葬墓里出土了一枚“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带钩是汉代人生活的必需品,用于束带,金、银、玉或水晶,不同质地的带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钩首似龙头,钩身饰云纹。沿中轴可一分为二,钩身内面铸有吉祥语“长毋相忘”,一侧阴纹,一侧阳文,首尾两端榫卯扣合即可合二为一。

“淳于婴儿”铜印

“长毋相忘”是汉代常见的吉祥语,意为“时常想念,切勿忘怀”。史料中对于刘非的诸多妃子,鲜有记载。这位至死都要和王“长毋相忘”的女子是谁呢?这位女子就是淳于婴儿,在所有的陪葬墓中,她的墓室级别不是最高的,但唯独她“佩戴”着这样一件小小的信物。说不定这就是刘非与淳于婴儿的定情之物。

迄今考古发现唯一一套琉璃编磬

编磬一般是石质的,但这组编磬是由比石头还要重的铅钡玻璃熔铸而成,看起来像青白的玉石,而且无色透明。像这样成套的琉璃质地的编磬,只有在大云山刘非墓出土过。

编磬最大的长达半米、厚达3厘米,制作时要将石英和铅、钡等助熔剂熔化成液体倒入模具中。由于冷却过程中极易炸裂,因此对工艺水平的要求极高。说明汉代玻璃制造业很发达。一次能熔出来这么大的玻璃溶液,这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由复合材料制造的乐器。中国古玻璃发明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汉代,玻璃工艺被牢牢垄断在宫廷中,当时的玻璃比玉还贵重。

银壁

银壁是镶嵌在琉璃编磬和青铜编钟横梁上部架饰的中间,刻有云气纹且纯度很高。

刘非墓编钟出土现场

这套铜编钟也出土于刘非墓,钟的顶部有14枚长方形的铜纽钟,尺寸由左到右依次递增。下方有铜甬钟5枚,梁架则由漆绘的横梁和立柱、骆驼形铜座、鎏金银铜托架、鎏金镂空云龙铜插饰和银璧等部件构成。

应接不暇的错金银青铜器

大云山出土了大量错金银青铜器等精美文物,虎形是大云山出土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虎在古代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东汉《风俗通义》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中国古代,虎作为能“除五毒食鬼魅”的神兽而享誉八方,常常被人们当作山神来祭拜。同时,虎与朱雀、玄武、青龙同为四神,具有镇宅之效。把镇做成虎形不仅美观,放置于墓中也有保护主人安全的意思。

错金银铜蹲立虎

昂首嘶吼,神情还有些凶狠,它前腿撑地,后腿弯曲坐在地上,似是在伸懒腰,造型体态设计的很有意思,通身镶金、银组合而成的花纹。

错金银卧虎铜镇

仰面朝天的咆哮虎造型,一爪前伸,一腿蜷起蹬地,另一条腿向后屈于地,身体下凹,张口呲牙,如同发现猎物后,匍匐前进,正伺机发动进攻。方形银片作虎牙,虎身四肢镶金片,虎身以中轴线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用金片错出波浪形纹饰来表现虎毛纹理。

错金银铜虎镇

头部似虎的造型,身躯似蛇屈曲盘绕,头枕着身体,神情悠闲,就好像刚刚饱餐一顿后在树荫下休息一般。金银薄片相间错成弯叶形花纹布满铜镇全身,用条形纹表现虎毛主体纹理,既简单又形象。

错金银嵌宝石虎噬熊铜镇

刘非王后陈羽墓出土的这组席镇的设计制作格外考究,1组4个,两两相同,主题造型是两个动物相互撕咬。特别奢侈的是,小小的铜镇上,嵌有玛瑙、绿松石共计50颗宝石。

错金银铜人俑镇

4件俳优铜俑,两个成一对。其中的一个是老头,他跪坐着,眉眼含笑,歪着头张着嘴,似乎绘声绘色地在说着什么有趣的事,一只手还捂在耳朵旁边好像在倾听什么,神态和动作夸张传神。

这几件镇,器物体积都较小,且器表凹凸起伏,器物本身就不易制作,更不必说还要在其表面镶嵌金银后用锤子加固,因此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用鎏金的办法加以镶嵌的。小件铜器在铜胎合纹饰做成后,在器物表面鎏金,再用厝石或木炭磨错,直到将器物表面的金全部磨掉露出铜胎,而线槽里的金被保留下来,以此种“涂金”方式做错金银比直接嵌金丝金片来的简单,不过大云山出土的错金银青铜器是否采用了此法还不得而知。

错金银铜镦

什么是镦?是指春秋战国时矛戟柄末端圆筒形铜套。底平者称为镦,底锐者叫作鐏。镦身错满了金银组合而成的花纹,中间有凸棱一周,把器物分成两部分,凸棱周身以细如丝的金银线镶出边饰,上半部花纹交错繁缛,下半部花纹疏朗。这种隐嵌技法与扭曲多姿的银线图形纹饰,变化自然,平滑光润,达到“严丝合缝”最高层次的效果。

汉代考古唯一一组以麋鹿为造型的灯具

刘非墓出土的鎏金铜鹿灯有一对。造型灵动的鹿形底座和可拆卸的灯盘、支架组成了这对高45厘米的鎏金鹿灯。底座的鹿呈向后蹲踞状,头部高昂,鹿角单独铸造,亦可自由拆卸,鹿尾贴地成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撑点,增加了整个灯的稳定性。

铜釭灯(釭,gāng,油灯)

墓中还发现了“环保”铜灯。灯上部有一个封闭的环形管道通向灯体下部,点灯时燃烧油脂产生的黑烟,通过这个管道进入灯体下方的贮水器中,避免污染空气,这种控制油烟的技术,西方直到18世纪才出现,汉代人的设计水平和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一斑。

五枝灯(刘非墓出土)

五枝灯由灯盘、灯枝、灯座三部分组成。灯盘错落,分层放置,点燃后灯火交相辉映,犹如花树。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头顶有角的蟾蜍造型的灯座了。铜质多枝灯并不多见,这件铜五枝灯更是首次发现,极具研究价值。《西京杂记》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金戈铁马的地下兵团

刘非墓室的外藏椁是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全是马车,里面囤积的全是冷兵器,一个箭箙(装箭的箭壶)中有300支箭,而箭簇的品种有15种,几乎涵盖了当时远程射击和近程射击的所有箭镞品种。还有大量实用兵器,包括暗花纹铜矛、宽叶鎏金铜矛、鸡鸣戟、铠甲、鎏金弩机等,形制复杂多样。陵园内还发掘了两座兵器陪葬坑,俨然是地下兵器库。

龙纹铜矛

暗花纹铜矛

在墓葬角落里出土的一件铜矛,制作工艺可以和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相媲美,这把铜矛采用的是暗花纹工艺,曲线形状的流云纹清晰可见,但是,用手摸上去却很光滑,丝毫感觉不到纹路的存在,而且,怎么磨也不可能磨掉。

暗花纹,是极少数精致的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几何装饰,只见于春秋战国吴越地区所出的兵器之上,是吴越青铜兵器铸造中特有绝技。这种工艺极为复杂,即便是今日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

暗花纹鎏金鸟形籥铜戈

铜戈籥(yuè)顶装饰回首鸟的做法在西汉时比较流行,由于造型别致、装饰考究,这件铜戈及可能是礼兵器。

玉戈

汉代玉戈极其罕见,仅在曲阜鲁王墓、永城梁王墓、狮子山楚王墓各出土一件。大云山所出两件玉戈,当属玉礼兵器,可能为江都王祭祀或出行仪仗用具。

这个王不仅有气吞山河的霸气,还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就连出门用的马都是精心打扮一番的。出门的时候,4匹马一辆车,简直就是豪华阵容。

嵌宝石银质装饰片

刘非墓车马陪葬坑里,留下40多块巴掌大的嵌宝石银质装饰片,根据复原图可以想象马车出行时,身上挂满了高级的银片,这种规模,不是靠钱多就能拥有,而是要到等级达到最高,才能享受。

嵌宝石银伞柄饰

古代车马主要分为密封车厢和开放式车厢两种。类似今天的小轿车和敞篷车。开放式车厢内通常会有一个伞槽,用来固定伞柄,支撑伞盖。这件由纯银打造、通体刻画云气纹、并且镶嵌着米粒大小的红、黄、绿等各色玛瑙宝石的伞柄饰,就是被用来分段套在伞柄上,从而起到装饰和固定的作用。

铜虎帐座

这些憨态可掬的铜制小老虎是撑帷帐用的。无论走到哪里,王想歇息的时候,随行人员便把木杆插进孔内,撑起帷帐,可以防风挡灰避虫。

美食CP:火锅+美酒

刘非墓中不但出土了大量与饮食生活直接相关的金银器、铜器、漆器、陶器等各类材质的饮食餐具,而且出土的85件陶罐均装有各种食物,现存残骸种类有海贝类、鱼类、禽类、酱类、果实类、农作物类等,为我们呈现汉代诸侯贵族们宴飨时的盛况。

铜分格鼎

刘非墓出土的这件铜鼎外表看着就是普通的鼎,而在鼎的内部,以四块隔板与一个圆筒分割出了五块独立的区域。这说明2000多年前的人,就知道把食物或汤料分开烹煮,就像我们现在的鸳鸯锅一样。这也是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时期的铜分格鼎。

铜染炉

染炉是上下两层,上面是一个染杯,用来放酱料、盐等佐料;下面则放碳火加来加热的。看起来,实用又科技感十足。

错金银铜汲酒器

这是件利用空气虹吸原理制作的实用汲酒器,由三部分组成:上半段是错金银凤鸟造型的青铜器,中间是圆柱形空心管子,底部是荷蕾。凤鸟的头部以银线排出羽毛的纹理,脖子部位有两个装饰带,上面有镶圆形银片的装饰带,内嵌金银交叉斜线纹,装饰带嵌一块呈倒三角的银片。

汲酒器最底部是一个罐形容器,底部中心有个小孔,器物上下贯通无阻,使用时,用右手提起鸟柄,将器物放置在盛酒的容器里,酒便会从罐底的圆孔灌入器体内,里面的空气由鸟背部的穿孔排出,取完酒,用大拇指摁住鸟背上的穿孔,利用真空原理,容器里的酒不会流出。

嵌宝石银扣漆耳杯

爱沐浴的精致小哥

刘非墓里出土了十一子的奁盒,用来放胭脂水粉眉笔之类,要知道马王堆辛追墓里出土的奁盒也才九子……那时候男人化妆是大势啊,而且化妆程序比女人还要复杂。

这位江都王还是个很讲究精致生活的王,在没有浴花和澡巾的古代,刘非已经懂得用搓澡石了。

刘非墓中一共出土了四块搓澡石,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用途,最粗糙的是搓第一遍用的,粗糙程度稍微好一些的是搓第二遍用的,以此类推,第四块是用瓦做的,很细腻,抹在身上就好像是肥皂一样。那件玉做的鱼是专门用来磨面部去角质的。还有质地为银、铜、漆的多件沐盘,可见,这位江都王对洗浴工具十分讲究,也非常重视生活品质。

把南京博物院展出的这些物品组合起来,几乎可以再现一位诸侯王2000年前的生活:不仅富足,会享受,还懂艺术、有品位……他所缔造的诸侯国文明,让2000年后的我们都不禁惊叹。

文中图片来源:拍摄于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官网、《中华揭秘》大云山西汉王陵视频截图、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