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清代玉器、非常罕见!
清代代玉器纹饰集历代之大成,阴纹、阳纹、透雕、浅浮雕和高浮雕这几种工艺技法均有应用,并大量运用巧琢和金镶玉、铜镶玉、木镶玉、玉镶宝石、贴金、描金等装饰工艺。
明清玉器常借鉴历代绘画、雕塑,将各种传统工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作品已达到了空 前繁盛,特别是乾隆朝玉器独树一帜,玉料温润细腻,雕工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乾隆宫廷御用玉玺甚至引 领中国玉器市场进入亿元时代。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清朝中期国强民富,政治清明的空 前盛状,更多的原因是乾隆皇帝本人对玉器极度喜爱,于是造就了一个华贵的玉器盛世。乾隆在平定准格尔之后,源源不断的将准格尔部族的优质玉料运进大清,再加上乾隆朝玉工精美的雕工,使得清代中期的玉器制作达到了中国玉器技术的又一顶峰。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 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清代玉器中还有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子”(圆雕山林景观),玉山子代表了玉雕艺术的最 高水平,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上,立体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山水、草木、动物,有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等多种技艺;对复杂图案能够精确掌握,同时也更加重视细节处理,使清代雕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乾隆时期的玉作,是清代玉器的精华其造型优美、含蓄,线条柔和圆润。此时器物的形体、图文,没有急剧的转折,更没有锐利方正的线角,而是表现出一种十分连贯流畅的起伏效果。然而在细部处理上却很醒目、精致、确实起到了一派雍容典雅的风貌。
以乾隆工为代表清中期玉器,虽华缛之极、精巧之致,达到鬼斧神工境界,却因出现不必要炫耀与繁琐,而失去玉器古朴浑厚、自然天成传统审美特点,变得媚俗、夸张起来。正所谓物极必反,登峰造极之后到来的必然是日渐衰微景象。
清代玉器由于其年代距今较近,故玉器在成器后所发生的次生变化被相对较为轻微,在一般条件下只会在玉器的绺裂部位或边角、碾琢痕迹处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绺裂部位有极细微的裂痕并有锯齿形似云母开片类的沁带,沁色有油质光泽并带有轻微的渗透过渡现象。有些生坑玉器表面粘附着氧化铁锈斑,当这种锈斑剥落以后,表面会留下清洗不掉的淡红色沁斑,并有轻微的表皮渗透。传世玉的表面无论是收藏或是把玩盘带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氧化现象,人们称为“包浆”。由于玉器玉质结构的不同,在玉质疏松处表面产生一些饭碜和豆花状白化现象,这也是沁色沁入的最 佳切入点,俗称“沁门”。也就是因为玉质材料疏密的不同,所以反映在器物表面的折射光也会大相径庭。仿古艺术品没有办法根据玉质材料的不同密度施以不同折光。另外玉器的表面受氧化作用后会致使一些部位硬度降低,产生轻微的腐蚀残迹。这种残缺没有锋利的尖角和平台,残痕边缘过渡圆润自然。特别是把玩,佩饰、实用器类器物,由于在使用和佩戴把玩的过程中难免有磕碰、摩擦形成和留下一些岁月痕迹,这些痕迹应该是立体的、有层次的、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叠加的,有新老之分,这一点可以在盘玩的包浆上略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