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口,灯塔在,岁月变迁
宁波市姚江之上有个著名的渡口,名叫半浦渡。
渡口南岸是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江南村、歧阳村,北岸是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故名半浦渡。
半浦,早期名叫鹳浦,也叫灌浦、官浦,渡口也叫鹳浦渡,因地处慈溪县城和鄞县县城之间,清代时,遂将鹳浦改称为:半浦。
浦,意指水边的宽阔地带。
半浦村往北约十公里,就是著名的慈城古镇,从公元738年到1954年,慈城古镇一直是慈溪县城所在地,历时长达1216年。
宁波市内的古镇中,慈城的历史文化最为悠久丰富。
在步行和水运交通为主的年代,慈溪县和鄞县之间的往来,半浦渡口,承担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渡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舟楫往来不停,推进了历史发展。
江南水乡,渡口更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地,宁波三江之上,过往渡口数不胜数。
现如今,宁波市内仅有姚江上的四个渡口还在运行,半浦渡,就是其中之一。
颖之偶尔会去姚江畔,把渡船当游船,渡过去,再回来。
半浦渡到底存在了多少年,没人能说清楚,自从人类在姚江两岸居住以来,就有原始的渡江方式。
五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八千年前的井头山遗址,见证了姚江流域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
半浦渡早期简易而原始,清代道光年间,半浦村里的举人郑芬、郑一夔兄弟,捐资建渡口,行人免费渡船过江,故称义渡。
到了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郑显煜、郑显泰,继承父辈遗愿,再次发起为义渡捐资、募地,修渡亭,添渡船,建渡屋,雇船夫,并置夜航引渡的天灯。
当时曾有渡船三艘,雇工分撑,船夫居住于渡屋内,使义渡可以昼夜运行,行人无论早晚,都可以渡江而行。
现在的半浦渡,渡船一艘,渡江每次两元。
早晚上下班高峰期,渡江人还算较多,平常时间则渡江人很少。
灯塔还在,无言见证岁月变迁。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没有谁能抵挡岁月变迁和新旧更替。
内河渡口,终将从人类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半浦古渡,还能存在多久!
在渡口消失之前,留住渡口的样子。
到半浦渡,当然要去半浦古村看看,村中人文古迹较多,中书第、周家祠堂、塘路墩、半浦大屋等明清古建筑,多达15处,还有民国时期兴建的西洋建筑“半浦小学”,至今仍存。
有“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之称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半浦村记》文中写道:半浦村......看上来像一个南方的老婆婆,满脸细细弯曲的皱纹,慈眉善目,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衫,鬓发梳得整齐,仪态安然地坐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