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建构中国书法学体系的经典——《中国书法》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文史教育家、书画家。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先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浙江美术学院。他于文史教育深耕三十余年,曾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同时精书法,擅山水、花卉、刻印,通中医。1960年,他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任教,1963年受院长潘天寿重托,筹建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是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书法篆刻专业;1979年夏,又接受文化部培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研究生任务。他是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书法五体书皆精,书风纵逸奇肆,并创亦篆亦隶、苍穆古拙的“蜾扁”体,独步书坛。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仅有的书学著作, 1948年6月,由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行,为“现代文库第二辑”之一种。1986年此书曾由我社出版,当时未见《中国书法》原版,据家藏的手稿本排录,出版时改名为“书法述要”,2002年又作重版。对比《中国书法》与《书法述要》,框架结构大体类似,《中国书法》不仅起首以“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提纲挈领,七小节分列尤具条理,且观点中允、文句简练雅洁。

而今,我社在陆先生家属、章祖安先生的支持下,特邀金琤老师审读,依据1948年版《中国书法》并比勘“书法述要”手稿本,重印该册。对文中所述及的碑板,尽可能增配图片,以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分列七节(详见目录);附录收入陆维钊在浙江美术学院教学时的文稿,并书画精品若干,以期全方位展示他的书学思想、教育理念与专业实践;后附图版索引,以便读者综览与查找书作经典。

希望此册《中国书法》出版,能够还原建构中国书法学体系的最初形态,广播深意,嘉惠学人。

1948年《中国书法》书影 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中国书法》手稿本 局部一

《中国书法》手稿本 局部二

兹录序言以飨读者:

章祖安

陆维钊先生这样的学者、艺术家与名教授,按时风揣度,应该著作等身。然而陆先生却是个例外,他似乎没有留下自己的“专著”,这与他大学时的老师辈有直接的关系,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南高师时,陆先生与同学王焕镳所佩服的老师王伯沆[名瀣,1871—1944]先生,就没有留下著作,只留下一部《红楼梦批校》。闻之焕镳师:王先生一生写了很多诗,到晚年全部付之一炬,只留下散出的二十几首。我问何以如此作,师曰:“估计和李白、杜甫在比。”说这位王先生老是对学生们高声说:“某某人又在偷偷写书了!”言语中颇带讽刺意味。王伯沆先生上课,满口珠玑,课堂人满为患,窗外也趴满了人。王先生周日还在家中讲学,焕镳师等至王府听讲,兴致好时,停不下来,大声言道:“留饭!”听者齐欢洽,下午散时,感觉浑身上下毛孔都通涮干净。某日,有一西装革履者持己所为诗词趋府就教,王先生讲课兴头被扰,遂高声道:“先念一句听。”全场肃然。来人便朗声念一句——“停!”王先生复加命令:“不要念了!”屋内气氛霎时紧张,紧接一句:“下面不会好了。”全场哄堂大笑,其人悻悻然离去。

南高诸师中,陆先生最亲近吴瞿安[名梅,1884—1939]先生,可以称得上瞿安的得意门生。瞿安先生有魏晋风度,时或雇一大船,叫上一批学生,度曲唱和,吹吹打打,陆先生吹笛为昆曲伴奏,师生们其乐融融,“不知东方之既白”。《陆维钊诗词选》中载有散曲,是瞿安所授的结果,这在擅长诗词的学者中是极少见的。钱基博曾评王静安与吴瞿安:王国维固有《宋元戏曲史》,但吴梅已深通到声律,如论及曲学大师,非吴梅莫属。这其实是学界公认的。

全家福

王伯沆讲学有魏晋风度,是静态的;吴瞿安带领学生弦歌悠游于舟上,是动态的魏晋风度,这些都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到类似的例子。经如此众多的大师(还有柳翼谋、竺藕舫诸先生)熏陶、亲炙,陆先生实在太幸运了,而他最钟情于吴先生。微昭师曾亲口对我说:他能任王静安先生助教,是吴梅推荐的,当时还引了吴先生的一句原话:“维钊,我以后的墓志铭由侬来写。”可见师生相知之深,但后来并未再说起。不知何故,不论档案和陆先生自己所写的简历中,推荐人都是吴宓。这些当然应以白纸黑字为准。

又譬如讲到马一浮先生,陆维钊、王焕镳二师均言: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期间,浙大竺可桢校长请马老讲授国学,也不会有马老的《泰和宜山会语》。马老的文章大多是别人请他写的序言或整齐故事之作,也就是“述而不作”占了极大部分。我现在看到两个出版社先后出版的《马一浮先生全集》,果然如此(当然还有日记和书信),唯有诗词是自著,多数也是根据应酬唱和的手迹搜罗整编而成。

我长期从游微昭师,以下两点感受最深:

其一,陆先生眼界太高,认为前人已经说得很完整了,自己没什么好说的,不再画蛇添足。其二,接受了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的任务。陆先生非常守信义、重然诺,几乎把教学工作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除书画爱好外,更无心再去搞著作。

然而,陆先生毕竟还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专著,这就是20 世纪40 年代撰写的《中国书法》,1948 年6 月由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行,作为“现代文库第二辑”丛书的其中一本。1986 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改名《书法述要》“重印”(该本依据的是《中国书法》手稿底本),添加了由我整理的陆先生60 年代初期的授课笔记,附加《如何鉴别一般墨品》短文。它看起来像一本小册子,经过时间的检验,此著真正当得起“经典”之称。而当年正式出版本庋藏多年,隐而不见。

《中国书法》此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法最基本的内核,主要观点如下:起首那句“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画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綦多,在实用上,欲求其妥帖匀整调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此其一。二是书法的美术性,综述结构、笔顺、布局、运笔、笔毛、使墨、形貌等,赋予书法“美术”特性,在品鉴学习中“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三是学书可修养身心,“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绝无不良副作用。四是借书法而进入学问,“以引起学问上之兴趣”。五是学书两大天赋条件:心灵的、肌肉的,尤其强调“想像力之高下”是决定书家成就的关键因素。六是因材施教。后述四种书体、各种风格类型、魏碑与唐碑区别等,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关于想像力不妨再阅读一下原文:“而或者以为碑板损蚀,不易审辨,殊不知在此模糊之中,正寓考验之法。想像力强者,不但于模糊不生障碍,且因之加以自心之新意,入于创造之一途。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有种种想象,使文家、诗家、画家,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也。”想像力应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之上,这就不再多说了。

至于我整理的《书法的欣赏(提纲)》一文,更有两个突出观点:一是书法最高层次为表现“生命感”,“可比之为有生命的东西(人为代表,树之硬、石之稳,皆拟人)的姿态、活动、精神、品性的美”。二是书法要表现复杂的感觉的美,“复杂的辩证的趣味之重要”“美的感觉愈多愈好”“美的感觉相反相成”,推崇“王羲之一种字有几种风味”,同时告诫学书者要防止副作用恶性发展,如“笔力硬而至于生硬无情,只求表面的力。装法新而至于违反情理”等,遗憾的是如今许多版本将“装”硬改为“章”,失却装腔作势、装扮之本意。

《中国书法》虽然简略,却已经纲要式地建构起中国书法学体系。文中每一个论点均可发挥而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比如学魏与学唐、因材施教、由学书而进入学问······甚至已经讲到写手与刻手的问题等。70 多年过去了,当今的书学理论,似乎都难以突破其论述范围,他的那句对我说的话——“将来的书法很可能坏在'创新’上”,更是振聋发聩、直指时弊、不幸言中了。这岂不正是胡乱发挥想像力的恶性后果?

价值永恒、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

2021年1月25日改定于佛魔居

    精彩试读     

-目录-

一、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 / 1

二、心理表现与手指指挥 / 7

三、执笔、用墨、辨纸、临摹、选碑 / 9

四、正 楷(真书) / 13

五、行 草 / 39

六、隶 书 / 55

七、古文字(甲骨、钟鼎、石鼓、秦篆) / 67

附一:

一、书法的欣赏(提纲) / 81

二、如何鉴别一般墨品 / 85

三、与校中国画花卉研究生谈话 / 93

四、缅怀国美书法教育体系奠基人陆维钊先生

  ──从两份先生手书的资料谈起 / 95

附二:

陆维钊书画作品选 / 103

图版索引 / 129

向上滑动阅览

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

不特此也,吾人学习音乐、绘画、雕塑,当其专心一志略不旁骛,则其心中必不为人世间忧患得失种种功利观念所萦扰。

学书亦然,吾人在此社会纷浊应付艰困之余,濡毫吮墨,临摹一二,此时之手脑,只在点画方寸之间。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

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恬静。反之,吾人今日之生活,若再只有紧张而无恬静,只有劳动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

西人以休息与工作并重,谓休息后之工作,效率可以突进。此则信笔挥来,即不必求其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疲劳宁息精神计,又其功用之一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