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这幅被拍卖出253万的“酱当体”书法究竟好在哪?
李可染(1907—1990),书画家。江苏徐州人。13岁拜师学画。1929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研究部。同年参加鲁迅创办的美术团体“一八艺社”,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
他曾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李可染的画自然是功力深厚,甚至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画坛,齐白石与李可染是分列于前半叶与后半叶的两座高山。
而他的书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2020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作为开场,拍出了253万元的高价。当然这一成交价出来之后,也引起了一些争论,甚至有些网友认为,李可染的书法是“江湖体”。
今天我们就从李可染书法的取法,书法用笔、结字、章法这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李可染书法中独特的审美趣味
李可染《午困图题款》
从李可染1948年《午困图》的提款中就能看出,这一时期李可染的书风有较多帖学的特征,或许是受到石涛书法的影响,用笔率意流畅,结构不拘一格,从提款中也可以看出有“破体”书法的特点。这让他打下了良好的帖学基础,为他后期碑帖兼取、相互融合的实践打下了基础。
他晚期书风突变,着力于取法汉魏碑刻,其碑帖融合的探索过程中,碑学所占的比重更加,以碑学书法为基。开始追求的是“金铁烟云”的意境,追求“动”“静”的对比,追求金石的“厚重感”与“灵动感”的协调,体现出明显的“中和美”观念和融合意识。
他自己也曾讲过,在 1966 年之后全力投入对汉魏碑刻书法的学习,在强烈的融合观念的指导下,他的作品中往往在一个字中具有多种书体的特征,融合不同书体的美感,追求对立因素的极大反差与协调统一,追求“中和美”的极致。
成熟时期的李可染书法,体现出明显的碑学特征,笔法上受黄宾虹“平”“圆”“留”“重”“变”观念的影响,主张线条用力要均匀,反对“坠”“飘”,强调线条的“力感”“毛”“涩”。
“碑学”的笔法观念打破了传统“帖学”对用笔的规定性,是对笔法的一种解放,增强了用笔的自由度,为书家自我个性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李可染的用笔“因意而法”,不拘泥于传统中一家一派的用笔方式,亦不拘泥于纯粹“中锋”的运用。
在结字方式上,李可染基于“中和美”的理解,融合意识强烈,字形结构以碑为基,同时融入行草书的流动感,个人形式语言鲜明。强调对字“势”的把握,注重“奇”与“正”的对比。总体字形呈现出横、竖的倾斜幅度较小的特征,尤其主笔横、竖的处理多接近水平,这种方式使得整体结构具有宽松、稳重的基调,具有明显的汉碑的特征。
在书写章法上,李可染做了这样三点处理:
第一是行势于平正中见动感,也就是通过字的重心位置和字势的变化,使得行气贯通;
第二点是出于画家的敏感,在作品章法上注重整体画面的留白,虚实相生,很有巧思;
第三是正文与款字的对比统一,最常使用的对比就是正文用笔重实,款字用笔较轻,来形成一种呼应与反差;
李可染深研汉魏碑版、金石艺术,又敢于扬弃康有为重碑轻帖之偏颇。他广收博纳,兼追“南派”的灵动多变。对明代黄道周、倪元璐行草意味,借鉴尤多。用笔稳、准、狠,用墨泼辣大胆,富跌宕之姿、空灵之态。结体、行气关键之处,自然渗化着“涨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