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的本质应该是“气”数,而不应该是“质”数!

先看一个问题,不知朋友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现象:为什么伤寒论经方里面很多中药并没有采用重量单位?而是采用了其他单位(具体我总结了一下,如下文):

大枣11枚,附子1枚,石膏如鸡子大,半夏半升。石膏24铢。水蛭20个,虻虫30个。桃仁20个。栀子14个。香豉4合。枳实4枚。梗米6合。麦门冬半升。芒硝1升。杏仁半升。枳实13枚。枳实半斤。杏仁1升。葱白4茎。粳米1升。鸡子黄2枚。乌梅300枚。

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以重量单位来计算中药的用量,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重量的是衡量“质”的变量。而中医里面的核心是气,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实际上是用的中药的气,而非表面的质。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伤寒论这些药材没有采用以重量为单位衡量其用量,其原因应该是上述体积、个数等变量来描述更接近于气的量。

其实我们现在社会主流的所谓的量化研究,存在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所采用的数学体系,它本质是建立在西方的原子论基础上的,基于这个理论前提产生的数学体系来研究基于气一元论产生的中医(药)学体系,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主流的论文都是在采用这种思维,也许是这些论文的作者们对哲学不感兴趣,对对数学也不感兴趣,从来没有思考过东西方哲学和数学的起源问题,从而盲目把西方的数学体系机械套用在中医药的研究产生的结果吧。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演一下,中药剂量数本质是气一元论视角下的象数(气数)而不是原子论视角下的克数(质数)。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伤寒论里面那么多药没有采用重量,而是采用其他衡量单位的原因吧。当然说“中药的用量”问题这种表述就有问题,正确的表述应该为“中药的运数“问题更合适吧!

本文纯属个人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思考,其中很多概念并不规范,而且结论也未必正确,仅作探讨之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