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阿拉伯文化先从吃开始,看到最后一段我吓坏了......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一直想跟大家聊聊我印象里的阿拉伯文化,民以食为天。

今天,我们就从饮食与宴请宾客,来谈谈阿拉伯人的习俗与逻辑。

图片说明:阿拉伯人的生活虽然贫穷,却异常慷慨。

▋阿拉伯人爱用的“中国盘”

如果来阿拉伯国家家庭做客,每顿午餐不是玛格露巴(maqlūbah) 鸡肉饭, 便是曼萨弗(mansaf)羊抓饭。阿拉伯人喜好使用香料,丰盛的午餐通常会有一道主菜,玛格露巴和曼萨弗,分别是巴勒斯坦和约旦著名的主菜。

图片说明:中东名吃——鸡肉饭和羊肉饭;

主菜的共同之处,是用“中国盘”(铝制或钢制的大圆盘),来盛装以油、盐、香料烹煮的米饭。这个大圆盘直径约五十厘米,名称可能与15世纪初——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有关。

明朝人了解阿拉伯人围盘而食的习惯之后,在中国制造青瓷大圆盘外销到阿拉伯国家;瓷器在阿拉伯语里与“中国的”同音,日后这种盘子无论是否为瓷器,都称之为“中国盘”。

永乐皇帝对中阿文化交流的贡献匪浅,此时许多的中国瓷壶出现八角形状,便是取自阿拉伯人清真寺里的八角形烛台形状,经过中国人的精湛技术,变成融合中阿智慧的产品。

今日,阿拉伯穷人也许因为没有能力购买瓷器,或因瓷器太重,通常都使用金属制产品,尤其是铝制圆盘。

阿拉伯名菜烹调过程十分费时。有些主菜,如玛格露巴,饭里会有炸过的马铃薯、花菜、茄子等。饭上面铺上烤过或煮过的肉,以羊肉最普遍,再洒上金黄色的松子、杏仁及薄荷粉末。有些主菜,譬如曼萨弗,会在肉上面淋羊酸奶。除了主菜之外,还有库巴、塔布拉、鸡汤等摆满桌的小菜。

阿拉伯国家的土产羊肉,非常鲜美,加以伊斯兰式的屠宰和月桂叶、香料的使用,至今回想起来都垂涎三尺。

午餐是阿拉伯人一天的主餐,用餐时间往往比较迟,要到多数人下班及中小学下课之后,大约下午两、三点,晚餐时间自然也相对迟至晚上八、九点。

注重养生或贫穷的人,往往因此不吃晚餐,但午餐的高卡路里及一天所吃的甜点、饮料,便足以令他们罹患心血管的毛病。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因饮食习惯而相对偏低。

▋阿拉伯人的“三分之一”饮食哲学,为什么?

在阿拉伯乡村或沙漠的贝都因人,至今仍维持用手不用餐具、盘坐在地上围食的传统习俗。不过丽娜家虽然在乡下,但父亲是村里少有的工程师,他们吃饭都用汤匙而不用手;限于家中空间狭小,又没有餐桌椅,大家都坐在地上吃饭。

我到许多家境优渥的同学家作客,她们家的餐厅,则类似欧洲古时候的摆设,墙壁上的柜子是精品展览场的橱窗,配上精美雕刻的木质餐桌椅和高雅餐具,有如进入公元19世纪的欧洲,当然这些相互影响,都和他们的历史有关。

由此我更理解,为何穆罕默德要人们只吃七分饱:“对人类而言,填满任何器皿,都没有比填满肚子更糟。人只要吃支撑身体的食物就够了。如果必须得吃,那就吃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用来呼吸。”

现代穆斯林以符合健康的理论为傲的背后,或许还隐含着当时穆罕默德对许多挨饿同胞的不舍与同理心。穆斯林的“斋月”,也是出自同样出发点,当富人与穷人一起斋戒时,自然会明白“饥饿”是什么滋味,他们因此不会吝于施予。

我在阿拉伯海湾国家餐厅或饭店,屡屡看到阿拉伯客人塞一把钞票在服务生手里的情形,我知道那是出自他们心底的怜悯。

倘若今日世界上的慈善机构,都秉持这种心态,或许假以时日,这些慈善机构都无须再设立了吧?因为他们会更聪明的从根本做起,让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让家人连续饿三天,客人来竟想杀孩子宴客

“慷慨”是阿拉伯人重要的价值观,源自蒙昧时期的部落社会习俗。阿拉伯人吟夸耀诗时,经常标榜这种品德。圣训也肯定蒙昧时期的这种价值观,并将贝都因人义务款待客人三天的习俗法制化,过了三天才得问客人的需求。

譬如蒙昧诗人哈提姆(al-Ḥātim)心爱的马儿宴客;被列为阿拉伯四大吝啬鬼之一的伍麦叶时期诗人胡太阿(al-Ḥuṭay’ah)的诗里,叙述一段他家中无粮,家人连续饿了三天,此时有客人来访,其子提议将自己杀了来款待客人,他竟考虑接受建议,杀子宴客。

我在上阿拉伯文学史课提及此事时,充满创意的年轻人问我:他怎么没想到杀客人来喂食孩子?

学生的创意让我猛然意识到,阿拉伯人再怎么吝啬,也能遵守他们慷慨的价值观。

讽刺的是,今日世界十亿饥饿人口中,有八亿恰好是穆斯林,譬如摩洛哥、苏丹、伊朗、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叶门、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地的穆斯林。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