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版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君士坦丁十一世
1449年,43岁的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帕里奥洛格斯登上了东罗马帝国皇位。同样是末代君主,但跟195年后的明思宗崇祯帝相比,君士坦丁十一世手上的这把牌,真心烂的吓人。
此时,曾经横跨三大洲的拜占庭帝国,早已名存实亡。与其说他是皇帝,还不如说是君士坦丁堡市的市长——在奥斯曼土耳其的蚕食下,作为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归他控制的领土只有君士坦丁堡一座城池和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小块弹丸之地。
从14世纪末开始,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登基之时,公元1391、1395、1396、1401、1422年,土耳其两代苏丹已经围攻了君士坦丁堡五次。虽然东罗马人最终都挫败了土耳其大军的攻城战,但却拦不住帝国领土一点点的缩水,直到几乎仅剩下了君士坦丁堡这一座孤城。
君士坦丁十一世接手的拜占庭帝国早已经失去了主要兵源地和所有的农业区,只能依靠高利贷、变卖皇室土地和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少许税收维生度日,国防严重依赖外国佣兵。
君士坦丁十一世
面对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十一世曾想到过向西欧求援。对此,西方开出的条件是,要他承诺合并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
对于上述出兵条件,着急给帝国“续命”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更倾向于接受,但他的元老和人民们却表示了坚决反对。
只是,有关“宗教合并”的议题还没讨论出个眉目,1453年初,穆罕默德二世苏丹的十几万大军和320艘战舰,就再次压境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
这回,土耳其人的攻城意志非常坚定,决心不惜代价的把这片基督教圣地变成伊斯兰教中心。
君士坦丁堡位于欧洲大陆南端,是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半岛——两面有大海保护,一面是陆地(三角形的底部)。陆地城墙又分为内墙和外墙,墙体高大,建有许多塔楼,墙外有一条深100英尺的壕沟,两边面对大海的方向也建有一道沿海城墙和铁索围栏, 以阻绝来自海上的攻击。光看和区位和地形的话,君士坦丁堡还是很具主场优势的。
君士坦丁堡地形图
而且,面对土耳其人持续的攻势,除了囤积大量食物外,拜占庭人手里的余钱几乎全用在了加固加高城墙上,整个君士坦丁堡戍卫力量在频繁的攻城战中,也积累了大量防守经验。所以,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堡是当年公认的,防御体系最靠谱的城市。
然而,面对强于自己数倍的敌人,即便是城墙坚固,位置险要,但完全没有战略后方,缺钱又缺人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处境可要比崇祯艰难的多。
毕竟,崇祯皇帝好歹有一个完整的大南方,只不过是因为死要面子,不愿选择弃城南下罢了;而君士坦丁十一世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即便也叫皇帝,但充其量就是个君士坦丁堡市长而已,失败后,将无路可退。
土耳其电影《征服1453》中,召开元老会议的君士坦丁十一世
在攻城战开始前,穆罕默德二世曾甩给了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个选择:
1.两军直接交锋;
2.和平献城——君士坦丁十一世宣布放弃君士坦丁堡,苏丹在希腊半岛给他一块封地,并把城内老百姓迁移至此,让其继续统治自己的子民。
望着从马尔马拉海驶来的庞大的奥斯曼舰队和向城墙逐渐逼近的大炮,君士坦丁十一世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并穿上了铠甲当众宣誓,宁可战死也要坚守君士坦丁堡。
在悲壮的气氛中,主要在城里经商的威尼斯人主动表示,会竭尽全力帮助守城,同时也有些热那亚人自发的陆续赶来,担任守城志愿军。其中就包括了热那亚名将,朱斯提尼亚尼,他自掏腰包花钱雇了700名装备精良的士兵。
即便如此,七拼八凑下,守城的兵员还不到8000人,而与之对垒的奥斯曼大军超过了十万,双方力量对比相当悬殊。
电影《征服1453》中,还原的君士坦丁堡
情急之下,君士坦丁十一世以合并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为承诺,又一次向欧洲求援。没成想,西欧国家们只表示了口头鼓励和支持,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就向苏丹发去了措辞严厉,但空洞无物的“最后通牒”;而诸多周边的意大利城邦甚至直接宣布中立;只有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自费请了3艘热那亚船,送来几百名雇佣兵。
要说欧洲人为什么集体“见死不救”,除了各怀鬼胎外,很大程度上,也跟战斗力强悍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早前把他们打出了阴影有关。
1428-1448年间,苏丹穆拉德二世就已经先后粉碎了数次来自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瓦拉吉亚,波西米亚等各派系欧洲志愿军的攻击,其中包括规模最大的1444年的瓦尔纳十字军。这让其他基督教国家几乎放弃了短期内挑战奥斯曼军队的想法,对土耳其人总抱有着一种“惹不起,但躲得起”的心态。
1453年4月2日,攻城战正式开始,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陆上城墙发起了攻势。在短暂的打退土耳其军队后,君士坦丁十一世下令紧锁城门,摧毁城门口的吊桥,在金角湾拉上铁链封锁港口,将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隔开。
战争前期,奥斯曼军队的进攻路线
开战的头两个星期,土耳其人主要瞄准了西部的陆上城墙,用火炮、攻城锤和投石器猛击城墙,并试图填平壕沟、架设云梯,各种传统攻城手段试了个遍,竟然连外墙都没能突破。
之后,他们又玩命的在君士坦丁堡城墙下挖掘坑道,尝试从护城河和两道城墙的下面穿进城里。
谁知,地道才挖到一半,就被守城的军民发现,及时用火药把它炸毁了。
接着,心有不甘的默罕默德二世又搞了一群“活动堡垒”,打算通过堡垒搭上云梯攻城。结果,“活动堡垒”被城墙上投掷出去的火把点燃,云梯也被拜占庭军队的粗木杆一次次的推倒。
电影《征服1453》中奥斯曼军队攻城场面
几轮进攻后,土耳其人伤亡惨重,尸体堆满了半个城墙。最终,默罕默德二世还是放弃了先前的战斗方案,瞄准金角湾,开始酝酿大规模海战。
穆罕默德派出使者,带着大量的黄金珠宝去游说热那亚。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土耳其占领君土坦丁堡后,保护热那亚商人的一切特权;作为交换,热那亚商人将允许土耳其船只经过他们控制的与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加拉太,进入金角湾。
于是,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土耳其的80艘战舰偷偷靠近了加拉太岸边。乘着夜色,这些战舰先被拖上岸,然后,顺着用涂满牛羊油的木板铺成的道路,继续被拖着缓缓前进。经过一夜的努力,这些船终于通过滑板,从陆地运到了金角湾的尽头,等到天快亮的时候,战舰纷纷下水,排列成一座浮桥,并筑起了炮台。
《征服1453》中还原的当年场景
就这样,土耳其人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从海上,用大炮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一轮进攻。
此番突袭,完全在君士坦丁堡守城官兵的意料之外,让拜占庭军民士气遭受了巨大打击。
一些热那亚雇佣军见情况不妙,竟然登上自己的战舰直接“跑路”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急忙从西部防线调兵力去加强北部海上防线。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够用的兵力更加分散,让土耳其陆海两军可以从三面同时向君士坦丁堡发动猛烈进攻。
困境中,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指挥下,拜占庭人还是硬抗了一段时间,土耳其人的水面进攻多次受挫,土耳其的大炮和突击、海军攻击、地道攻击、攻城塔等全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只是,城内的守军也逐渐陷入了绝境,粮食短缺、舰队被火炮压制,持续的战斗让军民疲惫不堪。来自五湖四海,讲不同语言、三观和血统、出身不同的各个派系之间,矛盾越来越深,在围城的巨大压力下,脆弱的联盟也逐渐出现了瓦解的端倪。
5月22日晚发生了月蚀,这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中,属于非常不祥的征兆,让守城军民的士气更加低落。
到了决战前夕,君士坦丁十一世还在竭尽全力团结和鼓舞着所有派别的抵抗力量,但他和朱斯提尼亚尼心中都清楚的很,己方的兵力已经非常稀薄,在近两个月的战斗中,最初的8000名士兵已经锐减到4000人,可城市的防线却足有12英里.......每座塔楼上只能配备二到三人防守,而相邻两座塔楼之间的城墙上也只够安排三人左右。
最终,在土耳其军队三面围攻下,因为热那亚雇佣兵的“跑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军队大部分被调到了海上防线,这导致西部陆上防御力量愈发薄弱。
在巨大的火器优势下,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军中巨炮,对西部一段相对老旧的城墙进行多轮狂轰。到了5月29日清晨,终于炸开了一个缺口。
这里要简单说一下当年的情形——此时,火炮已成为了攻城战的杀手锏。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了火炮的劣势上。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的传统战术无非是封锁、挖地道和爬城、攻城锤、投石机、攻城塔、地道和云梯。只要能解决粮食和水源问题,守城一方总能占据明显优势。
很显然,这种情形下,君士坦丁堡靠近海岸的地理位置更是一大优势,传统攻城器械是很难成功突破君士坦丁堡防御的,直到大量火炮成为攻城的“主角”。
早在半年前,曾经有位匈牙利工程师主动找君士坦丁十一世,介绍一款火炮,但因为售价过高,还没从鼠疫中缓过气来的拜占庭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想分期付款。无奈工程师着急用钱,于是转身又成了土耳其苏丹的座上宾.....
正是凭借这些巨炮,被视作护佑拜占庭人“圣盾”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让土耳其军队击垮了一角,帝国也随即崩塌。
后来又有史料考证,外墙被攻破一角后,涌入的土耳其军队“欣喜”的发现——有个内墙的塔门没有上锁,便从那儿轻而易举的冲入城内。
其实,就算当年这门真忘了上锁,也并非就属于多么关键,甚至扭转了战局的角色。毕竟,此时的奥斯曼军队已经掌握了制海权,外城又被轰开了缺口,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已经到了其能维持的极限,胜败几乎已成定局。
在外城被攻破后,拜占庭城内钟声大起,所有还具备抵抗力量的人,都被召集起来参与防守,水兵们也撤回了内城,登上城墙——最后的搏斗开始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进行了最后的保卫战。他脱下了紫色皇袍,与潮水般接踵涌入的土耳其人展开巷战......按照官方推测,这位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君主,最终战死于内城。
关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结局,土耳其方面的记载是“征服者并未能明确辨认出皇帝的尸体”。
而在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了数个世纪的希腊人眼中,君士坦丁十一世则成了亚瑟王般的英雄人物——往昔和未来之王,某日会再次归来,将土耳其人驱逐,收复君士坦丁堡,恢复昔日帝国的荣光。
实际上,无论从哪方面看,君士坦丁十一世面临的内忧外患,都是足以致命的——国内财政危机、肆虐的鼠疫、宗教和党派的争斗;奥斯曼土耳其的围攻、西方的漠视、周边城邦的拆台。此情此景下,就是查士丁尼大帝再现,也难以挽回亡国的命运。
作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即便仅剩下了一座城市,君士坦丁十一世还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启动一切资源,尝试各种能给帝国“续命”的途径.....直到毕生努力终成泡影,他也没找个僻静之处去自我了断,而是选择冲向敌军,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更未怨天尤人的咆哮——诸臣误我。
讲真,这才是“君王死社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