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内证(其二)

第二节 内观内证(其二)

大家知道,内证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胎胪药录》。过去认为,既然有一本《颅囟经》是讲小儿疾病的,现在又用一个胎字,所以,《胎胪药录》自然应该是讲小儿用药的书。如采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或者可以叫做《儿科用药全书》吧。但是,我们翻开历史就会清楚,东汉以前会不会有一本专讲小儿用药的书呢?《神农本草经》只分上、下、中三品,而不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就是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也只分木部、草部、石部、兽部,等等。所以,有这些常识,就不应该这样来思维《胎胪药录》。那么,《胎胪药录》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胎,不是指胎儿,而是讲的胎息, 是一种恢复到胎儿时期的特殊呼吸状态。人一旦进入到胎息的状态,心明的状态也就自然产生了,内证的条件也就具备了,这个时候内观内证就可以建立起来。此时,你对药物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药物服下去以后,它的气味如何,它先走哪一经,后走哪一经,在这些部位发生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古人讲药物的气味,讲药物的归经, 并不都是思考出来的,而是真正试验出来的。所以,《胎胪药录》就是在能够进行内观内证的条件下,对药物在体内运行作用过程的一个记录。

所以,从理性上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个内观内证的存在,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这个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获得的。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建立经典所需的各种内观内证。内观内证加上理性思考,这个经典就建立起来了。但是,经典的理论形成以后,后世的人往往就只学习这个理论,而不去亲身感受这个内观内证过程,久而久之,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个内证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观内证的存在。但在 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观内证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里的方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的内证,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我们可以查阅《汉书》、《后汉书》的方术列传,就可以知道,方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

时代越往后走,人们对这个内证术,这个内观内证过程就越来越模糊,宋明为什么会有理学产生呢?很显然,到了这个时候,对内证的认识已经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辨上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首先“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的一般性知识。这个知是觉的意思,也就是前面讲的心明的状态。知是觉的意思。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才能进行内观内证。那么,这个心明怎么来?通过格物来,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格物是要远离物欲(颜习斋尝释格物之“格”同“手格猛兽”之“格”意), 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才有可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格物'是远离物欲;“致知”就是致智。

这个境界儒、释、道都有。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境界。《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家想一想,这个止,这个定,这个静,这个安,如果不“格物”行不行?你不“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成天的物欲横流,想着这个股票要涨了,那个股票要跌了,你能够止、定、静、 安吗?不能的话,怎么能得?怎么致知?

■ ■■■■

在道家那里,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损物、就是格物。而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世间八法。所以,格物在儒、释、道里都有所指,所指的层次虽然有差异,但大体的意义上是相近的,这个与宋明的认识显然是两码事。要获得内证的能力,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不具备,或者弄错了,内证就无从谈起。

所以,像经典这样一些见仁见智的学问,我们在征询它的意义时,一定要注意对象,不是你认为经典没什么就没什么,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在经典中没有得到什么。

张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着谈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 1700 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这 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演是什么意思呢?演就是推演、扩大、发展、延续的意思。能够把我们那点局限的知识发展、拓宽开来,能够发扬光大它,这个东西就是经旨。只有真正地把握传统,才能真正把握现代。现在我们老说中医要创新才有出路,但,你凭什么去创新呢?所以,搞经典完全不是守旧,而是为了创新。这一点你学进去了,你就会有体会,这个过程究竟是不是创新,你会有感觉,临床实践上也会有印证,光是口说还不行。

万变不离其经

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什么呢?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现在听许多人说《内经》、《伤寒》没什么,不是丢在一边,就是束之高阁,心里面很是难过。这样宝贵的东西,他们却说没什么,怎么不叫人痛心。所以,学经典必须要即思即学,即学即思。事情不管你再复杂,不管你再怎么变化,似乎都没有逃出经典,这就叫'万变不离其经'。

编辑:张凯惟

文稿:李峰

审核:李峰 | 责编:李峰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 元刻本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 元刻本

  • 伤寒论序言:伤寒论经方六经辨证才是正统中医

    编者注: 倪海厦老师诊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医案,讲故事给大家听. 伤寒论序言 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经方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正式的辨症依据,用来指导如何使 ...

  •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南宋)许叔微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后为词臣,精于医,医家称之为许学士,著有<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及<类证普济本事方>等.< ...

  • 倪海厦《伤寒论》序言: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法则就是进入经方大门的唯一方法

    医经 昨天 收录于话题#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1个内容 伤寒论序言 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公众号医经: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 ...

  • 内观内证(其一)

    第二节 内观内证(其一)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 ...

  • 如何对治烦恼?教您最实用的内观禅法!(收藏)

    不少读者来信说,虽然参禅打坐多年,至今仍不得要领,不得真实受用,心里很害怕长期以往,信心和道心退失了. 这种焦虑的心情我们实在可以理解.在此,我们谨向这些教友系统地介绍一下原始佛教的内观方法. 内观禅 ...

  • 【修心】:从情绪释放到学习内观

    从情绪处理开始 开始修行时,我情绪压抑很严重,头脑也很强(喜欢思考不喜欢感受),气脉也不通,打坐时间更不能保证.我看了各种各样的修行资料,真正能实践起来,对我胃口的就是情绪处理相关的,就修了好几年的情 ...

  • 内观

    Vipassanā 内观 Vipassanā or vipaśyanā literally "special, super, seeing", is a Buddhist term ...

  • ​引导式内观咨询能帮你做什么呢?

    ​引导式内观咨询能帮你做什么呢? 第一,教你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令人不快的情绪,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并影响我们的健康.引导式内观就是帮助你把耗 ...

  • 内观(Vipassana)

    内观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 ...

  • 内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王林 英国保诚/香港保险/海外资产配置 知行合一 微信:wanglin5410 刚参加完6.1-6.12甘肃庆阳小崆峒内观中心的内观十日禅修课程,昨晚深夜才回到.课程第四天就默默下决心出来得如实记录一 ...

  • 《太上内观经》原文译文及解释,一文看懂经典古籍

    <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此经以修心为修道之说,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原文: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 ...

  • 刘丰:内观,可以看透宇宙中的一切

    刘丰:内观,可以看透宇宙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