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意思是,大德的形态行踪,是随着“道”转移的。
曾仕强先生解读
这章讲道的生机妙有。老子在第一章说:道是不可道的。可是不可道,还是要道,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是先说,我不知道,但是我告诉你。这就是学老子。
老子先说这个是不可道的,然后下面都是很勉强来讲的。大家听听就好了,要自己用心去悟,不要把老子的话当做宝典,一个字都不能改。我们很多人就是如此,认为这个经一个字都不能改,那它就没有用了。
孔德之容,“孔德”,就是大德,也就是老子讲的玄德,以空为德。如果你对一个中国人说多亏你帮忙,他肯定说没有没有。他是不会承认的。如果一个人说,没有我你哪有今天?这种话都是废话。因为别人听了只有反感,绝对没有好感。
德是变化的,它是道的作用,所以一般人只能看到德的部分,看不到道的部分。仔细品读“道德”二字,我们只能看到“德”,它是个态度,是个行为,是个言词,是个表现;但是“道”,我们始终看不见。因此,“大德”,只能用形容的方式来让大家有所了解,而不是真的就是这样。
惟道是从,就是大德,完全跟着道去走,而不要想东想西。如果将“惟道是从”变成遵从老子的一个强烈主张,这也不是好事情,因为它一旦变成宗教就糟糕了。将不“惟道是从”的人视为坏蛋,这是不对的。道太大了,坏蛋也在道上,如果坏蛋不在道上的话,那道就太小了。 小德不可能“惟道是从”。
孔子也说过:大的事情不要违规,小的事情无所谓。比如遵守红绿灯的问题。大都市人多车多,每一个人都要守规矩,再急也应该按照红绿灯来,不要觉得闯一次没有问题,往往你认为没有问题的才出大问题,这就叫道。
但在乡下还管什么红绿灯,看来看去一个人都没有,还在那里站着干什么?没车没人就不一定非得这样,这才叫弹性。现在不是这样,讲得好像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僵化了。
傅佩荣先生解读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老子的“道”很简单,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万物的本性。所以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每一样东西只要存在,都有它自己的德。
“孔德之容”翻成“大德的表现”,是是说整个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德,它们如果都照着德的方式来表现的话,就会“唯道是从”,都是跟着道去走。因为道给你德,安排你有什么样的本性,你就是会按照道的安排去生存发展。我们会说,万物会保持一种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有一种食物链的关系。
人不一样。因为人的德(本性)里面,包含着认知能力,这是人最大的特色,但也是人最大的挑战。认知能力如果只知道区分,就会跟别人比来比去。如果区分之后,发现有问题,那人就可以避开灾难了。避开灾难还不够,再往上提升,设法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所以,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有悟道的可能性。
南怀瑾先生解读
“孔德”是大德之意。依佛教习惯,写信给老前辈之尊称为某某“大德”。古代佛学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同义字,本来是用“孔德”,但因孔子姓孔,后来才将“孔德”改成“大德”,孔是大,德代表真正有道者的行为。
“容”,则指内涵的包容作用。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东西——“道”。
“惟道是从”,二六时中,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无有稍微违反道业。“澹兮其若海”,永远包容一切,容纳细流,会归于一,没有离谱走样的情况出现。这是本章开头提出做人的大原则,也是说明修道人出世的态度,以及道是如何修法。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