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矛盾论与养育的困惑(一)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毛主席在抗战初期的著作。
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个体的工作生活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包括养育子女。
经典理论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对我们具体的言行提供可操作的指令,而是帮我们澄清之前的疑惑和困局,重新梳理我们的想法,进而影响甚至逆转我们的观念,而全新的观念更有利于我们自发地找到出路。
当我们借鉴矛盾论时,可以与牛顿的三大经典力学定律结合起来。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正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论开篇的第一句便定了基调,这是我们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事情的大前提。
棉棉有时不开心了,就会说,“我再也不爱你了。”
我会看着她说,“我一直都爱你!”
“可我不爱你了啊?”她有些困惑。
“你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对也好,错也好,我都爱你啊!”我非常肯定地解释到。
“为什么啊?”她又问。
“因为你是爸爸的宝宝,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管哪一次,我有多生气,我都会说同样的话。我不能让她有半点怀疑,也不会让自己有半点迟疑。
也有时,她会问我,“爸爸,你会一直爱我吗?”
当然,有时,她也会自豪地说,“爸爸,我怎么那么爱你?”
孩子与我们就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的前提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这与牛顿第三定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两个物体彼此作用时,力是相互的,但彼此也因此建立了联结。
这个大前提非常有用。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包括进入社会,他们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障碍,没有哪一次是我们可以预见到了的,基本上都是真心不想发生,但往往都是事后黑天鹅。这就是成长。而这个大前提能帮助我们与孩子并肩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认同了这个大前提,我们便对自己的选择,甚至是长期才能出现效果的选择,充满信心,不再犹豫。
当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时,孩子便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当我们主动接近孩子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便会不断加强,孩子的很多错误行为便会自行消失,孩子重入正轨。疏远是相对的,因为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即使孩子的心离我们很远很远,但仍有微弱的力将彼此联结。走近还是远离,选择权就在我们的手里。
。。。
矛盾论里详细地论述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
我们逐一讨论每一个要点与养育的关系。
一、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关注的是外在。但是,单一的考虑外在因素,不仅仅是将我们自身陷入焦虑之中,甚至于在获得了种种外在条件之后,仍未能所愿。
比如,学龄前的各种课外班,除了数学、语文和英语,还有画画、音乐和舞蹈。如果少了哪一种都好像我们的孩子照其他人家少了些什么;大凡效果不佳,便会与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工作挂钩,觉得一步毁,步步废。真好像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是我们误解了古人的“三岁”和“七岁”。蝴蝶效应固然有,但每个环节却未必找对了。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
我们以为的教育,不过是孩子的选择性汲取。既然是孩子的定向选择,那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吗?也不是,我们提供的正向的可选择性占比越大,孩子自我择优选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这就是辩证法的宇宙观,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之间的关联是第二原因。外力可以推动事物向前,却无法改变事物本身。
关于带口罩的事情,我们并没有怎么和棉棉说。但是棉棉却是我们中间做的最好的,她不仅自己出门全程不摘口罩,甚至在我们出门时,也经常提醒我们。
昨天晚上,爷爷奶奶出去溜达,我看见窗台上有个口罩,便说了一句爷爷奶奶可能没带口罩,棉棉立即叫我给爷爷奶奶打电话,确认一下。
而周末,我们在公园赏花时,远远看到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孩子和大人都没有戴口罩。他们看见我们走近时,便戴上口罩,可是小孩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都听见了他们提到棉棉戴口罩,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像棉棉一样把口罩戴上。
这里,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行为会给孩子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但是是否能够接纳并与我们的行为保持一致,这个取决于孩子的选择。我们可以在一件,甚至几件事情上强迫孩子遵循我们的要求,却不可能做到让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符合我们的想法。
因此,第二原因是我们要做的;第一原因是孩子要选择的。
未完,待续。。。
(注:引号之中,黑体加重部分的文字为原著摘抄。)
『写在后面的话』
当我们用矛盾论的眼光去看待周围,去理解各种育儿理念,一切都会茅塞顿开。
『题外话』
周末去沃尔玛。
我们看到广场上码了非常多的购物车。
棉棉说,“一看见这么多的小车,我就知道人不少。”
— END —
*** 第一百一十九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