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茶著

午后,闲来小坐,喝陈师傅泡的茶。席间,老茶人拿出陆羽《茶经》,戴上老花镜,打开了话匣。一场“茶话”,隔时空进行。陆羽在这里,找到了懂他的现代茶人。

《茶经》,  说的是茶人的经历经验,非“纸上谈兵”。

“陆羽自己,首先就是一位接地气的茶人。”陈师傅这样看。“陆羽懂种植,会做茶,会品茶。通过游走茶山茶园,亲身体验,才把一本《茶经》写出。现代茶人与之相比,完全两码事。”“陆羽用7268个字,将人类2700多年对于茶的种植和使用经历经验感受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证总结,可以说,《茶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茶文字。要指出的是,陆羽没有说自己的书是《茶经》,可见其谦逊程度。茶学太奥深,陆羽深谙其理,故懂得越多,研究得越深,越不敢多谈或迅速下结论。”陈师傅说,《茶经》中,自己最关注“种茶,采茶,制茶”等方面的内容,都关乎茶的品质,当代制茶人不可不了解。

好茶有标准, 古人早已告知。

就土壤来说,《茶经》有“野者上,园者次”及“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之说,对此,老茶人有番见解:茶与果蔬不同,蔬菜靠叶子,水果靠果肉提供营养,茶是通过水的作用,释放其可溶性营养物质。茶里的酶靠水来接引。茶的生长环境与所需养料,都与果蔬不同。果树和蔬菜茂盛靠肥料,好茶不同,要靠根扎到岩石缝里汲取矿物质营养。“上者生烂石”即为此意。

依照古贤茶论,茶树树龄,采摘时间也很重要。对于“三岁可采”之说,陈师傅解释为:根越深,茶越好。三年以下的茶树根不深,养料不够。此外,古人将农历2,3,4月确定为采茶时节。茶叶采摘标准也有说明,“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茶叶要长到4,5寸时方能采。唐时,4,5寸约为现在的10公分左右, 因唐时1寸等于2.3公分,而非现在的3.3公分。陈师傅说,茶叶长到4,5寸时带有嫩茎,有效浸出物丰富,叶茎部分的矿物质含量高,古人显然深谙其理。就天气来说,“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也是古人立下的规矩。《茶经》主张“凌露采焉”,老茶人认为有深刻道理在其中。“不仅因为茶叶能通过呼吸获得露水养分,更重要的是,用含有露水或露水将干时的鲜叶能制出好品质的茶。做茶时,摊青和萎凋这两道工序旨在使茶青中的内含物转化,这个过程需“以水为媒”,通过水分逐步蒸发,叶细胞浓缩来完成转化。”陈师傅在实践中发现,用晨采鲜叶做出的茶浓度更高。下午采摘的则水分少。同理,在制作玫瑰红茶时,用含有露水的玫瑰窨红茶,香气更浓郁入骨。但老茶人提醒,雨水不行。“首先雨水和露水的内含物不同,其次,有露水的天必是晴天,有利于制茶。”做茶时机也有讲究,老茶人自己坚持晴天才做茶。

聊到做好茶,陈师傅认为,茶人首先要了解茶性。“茶叶是有寒气的物质,《茶经》为何认为“阳崖阴林”是茶生长的风水宝地,因为日照充足,而“阴山坡谷者,不堪采”,因为这样的地方产出的茶寒气太重,喝了会致病。所以要通过加工制作来祛除寒气。寒气也是人们常说的青草气息。中医制药加工亦有灸和晒等工序,同理。”“祛除茶的寒气,萎凋晾晒工序很重要,都是靠太阳帮忙。”老茶人悟得,阳光不仅能帮助减少茶叶的阴寒之气,而且,经太阳晒后,茶香才能绽放。“中文的香字上为禾,下为日,那是有道理在其中的。太阳晒过的作物才得香啊!”陈师傅认为哪怕做普洱茶也要晒,因茶中有效物质的转化需借助太阳的能量。“好茶,一年中日照时间需达到1800个小时。”

“藏”也是一种祛除寒气的方式,在贮藏过程中寒气也能慢慢挥发掉。陆羽《茶经》中有“燥封”之说,其意在此。老茶人提醒:刚做出的新茶寒气重。即使是龙井新茶,最好也存放至少一个月再饮。茶有寒气, 冷藏求保鲜的贮存方式不可取。

《茶经》如国画,有留白。

陈师傅以为,留白,就是留有空间,让种茶者,制茶者,饮茶者,自己去想去悟。“陆羽对于自己没有考察过的地方都未下结论。比如岭南。”

制茶,要“顺天应地,灵变通达,执古御今,博采众长”。

陈师傅认为,现代茶人不可不读陆羽《茶经》,“执古御今”蛮关键的!要参考《茶经》,同时懂得当今气候土壤变化特点。“陆羽身后1500年,如此漫长的茶文化,总归有发展变化的。当代茶人应有自己的新发现。……”

老茶人认为,当代环境与古时不同,原料选择至关重要。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干净”是自己制茶时秉承的首要标准。寻找高山上野生半野生环境中生长,没有遭受农药污染的茶叶,多年前,陈师傅即已开始这样做。如今年事已高,依然乐此不疲。

余生,继续寻觅“好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