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可原,何必生怨 | 论语浅说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圈子和环境。我们之所以看到他人的过错,是缘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能够如此看待他人过错的人,才是内心有仁爱的人。
王阳明就很懂得观过,有小偷去他家偷东西,他也不怨恨和责怪,还给小偷讲课,因为他知道,他之所以成为小偷,也不怪他自己,是他生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去剿匪也是一样,土匪之所以为土匪,也不完全怪他们,因为那里民不聊生,没有生存空间,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怎么能忽略这些因素,只是去怪罪与苛责他们的呢?
在生活当中也一样,我们很多人抱怨婆婆不好,说一个人很坏,如果我们懂得观过,就要知道,他为什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他为什么会比较抠门?可能是以前挨过饿,吃不饱饭。一个人为什么性格比较偏激?因为他可能曾经被很多人伤害过。所以,如果我们真能这么去思考,又怎么忍心苛责于人呢?
很多人抱怨家里的孩子过去自闭自卑,就去指责要求孩子自信一点,可是我们有没有去反思,从小到大,我们有没有给他建立过安全感呢?
为什么圣人的眼中没有恶人呢?因为他会去看这个人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如果不能成为圣人去教化于民,福泽于民,做不了什么事情,但至少可以不去指责和抱怨。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整理 | 虚空婷婷
校对 | 虚空源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