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周瑄然:从“湖广填陕南”谈茶叶迁徙

从“湖广填陕南”谈茶叶迁徙

文/周瑄然

  陕西人在整个西北地区算得上是很爱喝茶的了,无论是陕北人最爱的荞麦茶,还是闻名关中的泾渭茯茶,都让茶文化在三秦大地上得以不断发展。不过喝茶归喝茶,因为水土原因,陕北和关中却都不是产茶的好地方,整个陕西地区若论起最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那还要数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了。

  陕南坐拥秦岭和大巴山两座高山,土壤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优良茶叶的天堂产地。《新唐书· 地理志》中就曾记载:贡茶有“山南道,剑南道,淮南道”。这其中的“山南道”指的就是陕南地区。陕南茶主要以绿茶为主,而其中各地又因制作工艺和文化变迁的原因衍生出诸多品类。“紫阳毛尖”“镇巴雾毫”“象园绿茶”“商南茗茶”等,这些不同名品茶叶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也一直推动着陕南茶文化的长盛不衰。然而,今天的我们在一次次回味着陕南茶带给我们的余香时,并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陕南茶叶的根源究竟源自何处?

  有人或许说,陕南茶源于水土丰润,取自天地精华,是自古有之的事情。这话乍一听也有道理,但仔细想来却不是如此。秦岭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宋元之前多是茫茫原始森林,丛林密布,人际罕见。虽说部分地区亦有茶叶种植,但都算得上稀罕物种,皇家才能独享,像今天这般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却是不曾有过的。如此看来,陕南茶兴起的原因,除了自身的优良条件之外,应该还有外力的助推。翻阅资料之后,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陕南茶最早的兴起时间恰好就是在明末清初之时。想到这个时间段,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对于整个陕南的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湖广填陕南。

  很多人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更被人熟知的历史事件“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湖广填陕南”与后者历史背景和环境大致类似,都是明末清初发生的事,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湖广填陕南”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填川”那般声势浩大,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并不为更多人知道。

  “湖广填陕南”的大致时间应在清初顺治年间,彼时的陕南地区刚刚历经了明末农民起义和“三藩之乱”的浩劫,本就人口稀少的这里更加生灵涂炭。清廷为了避免土地荒置,同时为了增加赋税,采取了一系列移民政策。自顺治到康熙几十年间,先后数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多以江浙、安徽、两广等地为主。南方迁徙而来的人们不仅带来了江南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带来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而茶叶就在其中。

  当然,南方的茶叶最终能够顺利地度过千山万水,并在陕南扎根,这其中也是有一些机缘和巧合的。因为茶叶的迁徙并不像其他风俗或者特产那般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它对环境和人文的依赖非常强。但巧合的是,陕南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而彼时陕南的本土人对茶叶的喜爱也让远道而来的人们收获了意外之喜。

  自此之后,在本土茶叶继续发展的同时,外迁而来的人们开始在这里重新开始种植他们从千里之外带来的茶叶,这一种,就是三百多年……

  今天看来,除了陕南本土自古保留下来的紫阳毛尖,商南茗茶等茶叶品种之外,像镇安的象园茶,白河的茅坪茶,都是源自迁徙而来的人们带来的茶叶种植技术。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本地传统制茶的工艺上不断改良更新,融入南方种茶制茶的技艺,从而一步步制作出了独具陕南地方风韵的茶叶。今天,在很多陕南茶叶中,你都可以隐约感受到江浙茶系对本土茶叶味觉上的影响。你可以在午子仙毫的口感中品味出六安瓜片的些许意蕴;也可以在平利的青茶中感受到黄山毛峰的一丝回甘;甚至在很多不知名的陕南茶中,你都能品尝到一两点江浙茶系中那种轻柔的感觉……三百多年过去了,技艺的融合再加上山水滋养,使得陕南的茶文化不断的兴盛和繁华,也让“湖广填陕南”这一看似遥远的往事,助推了现代陕南这一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然,除了茶叶本身,迁入这里的人们还对陕南本土人喝茶的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直到今天。

  汉中的南郑县,这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至今大都还保留“早起一杯茶”的习俗,也不知道这是从何时兴起。总之,在这里的人们观念里,一杯清茶下肚,才能代表新的一天正式来临。无独有偶,千里之外的古徽州之乡黄山市,这里的人们一直有着“吃三茶”的老风俗,即每天的早、中、晚各喝一次茶,雷打不动。其中尤其以早上这顿茶最为重要,早晨起来,洗漱完毕,第一件事一定是泡上一杯热茶,喝完这杯茶,才开始一天的生活。关于这种不谋而合的习俗,似乎从来没有多少人在意过,但仔细想想,这或许就是“湖广移陕南”对茶文化带来的变化吧。

  南郑和黄山,分属南北,地隔千里,却让我们看到了在喝茶习俗上惊人的相似。这似乎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俗的迁徙,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迁徙后的传承和敬仰。

  如今,“湖广填陕南”的后人们或许早已经忘却了遥远的故土,陕南的山山水水似乎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但无论如何,他们以及他们的祖先们,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迁徙和传承做出的贡献,却是让今天的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

  作者简介:周瑄然,祖籍陕西商洛,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近年来已有多部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延河》《小说月刊》《军事故事会》《西安晚报》等媒体上。作品以小说、散文见长。

继续浏览↓↓↓

赵   丰:被记忆储存的乡村旧址

朱文杰:东大街的西安饭庄

佳句品读 || 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

杨   军:关注少年儿童成长 为实现中国梦助力——《追梦少年》序

方  兴:听  埙

董信义:蕴积在河流远去的时光里 ——读王琪诗集《落在低处》

小 说 || 王  炜:尘埃之上

小  说 || 吕志军:琴声悠悠

佳句品读 || 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精彩句集

高  涛:西瓜熟了就变甜(小说)

赵  丰:岁月深处的凝望

名家名篇:胡适和老舍笔下的寡妇母亲

佳句品读:迟子建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0)

相关推荐

  • 陕西茶那么好,可惜肉夹馍都比它出名

    中国茶叶分布,按照区域可分为四大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江南.华南.西南这3大茶区是大家比较熟悉,容易理解的茶叶出产地域,而江北茶区对于普通茶友来说可能就比较陌生了.今天就来聊 ...

  • 丰阳玢子‖喝茶

    陕南人爱喝茶,说喝茶克食.我喝茶却是在陕北惯适下的. 当年我毕业时参加省财校的统分,一下子把我分到距离山阳老家800里之外的黄陵县店头镇.从一个看惯了山青水秀的陕南人变成了整天和黄土西北风打死交,行走 ...

  • 陕西白茶有多高?

    你知道吗?陕西现在也有白茶了.陕西白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鹏翔白茶,白岩白茶,宁强的老陕白茶,但产量都不大. @茶贵人 总结陕西白茶的几个鲜明特点: 1)陕南良好的生态环境 2)陕南茶园地处高纬度,高海拔 ...

  • 西北作家 || 周瑄然:二楼食堂(小小说)

    二楼食堂 周瑄然 马主任记得,他刚进单位时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每天能在单位二楼的食堂吃饭.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 马主任并不是主任,叫他主任是因为他想当主任,说起来也就是个外号吧.马主任原名 ...

  • 西北作家 || 周虎子:人生的孤独文

    人生的孤独 文/周虎子 一路走来,换过几个单位,同事.朋友.熟人可谓不少.可多数也是擦肩而过,许多的人远了淡了,终了似乎又没几个可以近乎的人,多数时候自己是孤独行走的.我有时想这人生还真不易. 除了世 ...

  • 西北作家 || 周养俊:走在浐河岸上

    走在浐河岸上 周养俊 九月,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因参与<长安八水记>的采写,我和黄付平.李战民.高成全.王劲一先生一起开始了对浐河的采访. 家住浐河边,喝浐河水长大,可是,浐河从哪里来?到 ...

  • 西北作家 || 周养俊:杀 鸡(小小说)

    杀   鸡 周养俊 他在窑门口蹲了很久,终于一磕烟袋锅站了起来.太阳亮亮地.柔柔地亲吻着这色彩单一的世界,抚摸着他那乱糟糟的头发和好长时间没有刮的胡子,在他那已经发白了的绿色标志服上注着弱弱的光.他踮 ...

  • 西北作家 || 周虎子:男人的喟叹(外一篇)

    男人的喟叹(外一篇) 周虎子 男人,自呱呱落地起,父母就寄托了各种希望.不光是继承香火还有很多,比如光宗耀祖等.所以说,男人从小就很累. 小时候,男孩顽皮了大人怕将来成了混混,男孩乖实了大人怕将来不机 ...

  • 西北作家 || 周养俊:童年话题(组诗)

    周养俊:童年话题(组诗) 小 河 像一条白色丝带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又向很远的地方飘去 奶奶说 小河是从天河里流下来的 爷爷说 小河 的 根 在 老 南 山 奶奶 知 道 天 宫 里 的 许 多 故 事 ...

  • 西北作家 || 周虎子:文 人

    文  人 文/周虎子 自从有了文字起,社会便有了文人开始舞文弄墨.当我稀里糊涂地混入文人行列中,才略识了文人. 文人大都运筹帷幄然决计在纸端.眼看着商海弄潮,见有先富起来的款们,自己也跃跃欲试,或发一 ...

  • 西北作家 || 周养俊:母亲

    母  亲 文/周养俊 九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刚下班,小弟忽然打来电话,让我赶快回家.我的速度比以往都快,可是母亲已经走了.看着母亲慈祥善良的遗容,我只觉得天旋地转,两条腿怎么也站立不住,眼泪止不住地往外 ...

  • 西北作家 || 周养俊:栽下一棵石榴树

    栽下一棵石榴树 文/周养俊 清明前的一天,我和侄子晨溪回了趟老家,在院子里栽了一棵石榴树,另一棵石榴树栽在他们家的新屋门前. 这之前不久我给晨溪的父亲,也就我的堂弟打电话,希望他在狄寨塬上帮我买棵石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