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麦客回忆之:麦客来了

关中麦客回忆之:麦客来了

文/崔岳

麦客,这群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代的人群,在以悠久着称的关中农耕文化史上,起着独特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一种沉重顽强的角色,演奏着一曲苦涩激越的旋律。

  

  麦客,脚踏深厚的黄土地,头顶可诅咒又可敬畏的毒日头,抱拢着属于别人的丰收喜悦的麦田海洋,挥舞着古老笨拙而又锋利无比的木把钢刃镰,浑身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泥土汗腥的臭味,躬着腰,汗水一次又一次浸湿衣服……最早、最多浸湿额头与背部,接着是胳膊窝、胯部、小腿弯……头部的汗水越过双眼、鼻尖、重重地砸入满是麦根的土地。偶一直腰,抓起衣角,抹去满脸的汗水,麦秆上特有的黑灰尘和着汗水马上打一个大花脸,间或措手不及,满脸的汗水会立刻淋到原本已汗流成渠的胸部,倒也有几分凉意。

  

  汗水的盐分,在衣服上干成一层层白色的痕迹,这痕迹越积越厚,发出一股刺鼻的酸臭味。  麦客是苦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邋遢、不修边幅,吃得多、干得多、能受苦、肯出力。旧时麦客的形象,淋漓尽致的浓缩着中国农民的内在品质。  若非要打个比方,麦客可比作一群准时不误的候鸟,候鸟是为了避开不利的环境,寻找美好的地方生儿育女;麦客抓紧时机、抛下妻室儿女,如赴战场,为的是挣钱养家糊口。  在漫长的岁月里,每年芒种前三五日,甚至七八日,甘肃、宁夏、陕北的麦客,还有不少陕南与本地的麦客,就瞄准东始潼关,西至宝鸡的八百里秦川,分别从不同的路线——大体是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行进。粗略估计,人数少说也有二三十万。首先占据渭北高原北边向阳坡地一线,这里多是广种薄收,干旱易黄熟,初是零星的游击战,黄一块,收一块,镰价一般不大。约一两天,延至渭北川道。先旱地,后水浇地。大战局一旦拉开,镰价便猛涨,往往是前几天的三到五倍。第一线西起陇县至岐山南坡再过富平、合阳至黄河畔。亦或间隔一两天,有时几乎是同步——全关中几十个县开镰。这期间,因地块气候、品种、年份旱涝的诸多因素,也有大的参差颠倒。再有一点,就是一般正常的年份,东部总比西部早三到五天。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廉价又较前几日有增无减,这种局面也就持续三五天,割麦大战基本结束,各战场只有部分游兵散勇打扫残局,大队人马折身北上或西进,战场转至与阳坡地相对的阴坡,这里地薄麦稀,气候也较凉爽,因之镰价大跌,但还是高于初开镰的阳坡镰价。各路人马一路边收边往回返,割到谁门前谁就收兵回营,反过来用割麦挣的钱请别的麦客帮助收麦子。麦子收倒再不往前赶,就忙乎着打碾、种秋、作务等事项。

  

  整个关中道的小麦收割,掐头去尾,高峰也就是十多天。也有一种广泛的说法,认为麦客每年前后活动是四十天。这就包括了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时空。一般以麦客从家动身之时算起,有时路上及阴雨打搅等候时间,还有小麦之前的大麦、油菜的收割,就能提早五至七天,还有收麦高潮过后的零星残局,如水洼地、漩涡麦、倒场地,也有少数的麦客转入当地帮工打碾等杂活能拖延三到五天。再有就是地域计算的差别,我们说麦客的高峰在关中,但麦客一般是边收便往家里退,退的最远就到了陕北、甘肃六盘山以西,天水至兰州以东,宁夏同心地界。这早就离开了关中道,最多有时可延长达十多天,故此,四十天之说也有一定的根据。  也可以把四十天看作每年麦客现象的最长时限,四十天外,便无麦客活动。而每年能从头到尾坚持四十天的麦客是极个别的,大部分都是只参加四十天的某个阶段,因为他们还有自己的庄稼要打理。  来关中的麦客大致沿以下路线:  1.宝鸡一线,沿陇海铁路而来,集宝鸡一带。  2.沿宝平公路而来,集陇县、凤翔一带,或与宝鸡一线混合。  3.沿西兰公路而来,集乾、礼、咸阳一带,可远至周、户、眉县一带。  4.沿铜川方向而来,集泾、三、高、西安,远至渭南、蒲城一带。  5.陕南商洛方向的麦客,一出山大多直奔临潼、蓝田、长安、周户一带,或往东至华阴、潼关。  6.外来麦客一般至澄城再不向东。合阳等地的麦客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先是北部人帮南部收,南边收罢再回头帮北部收。  7.围绕整个关中的每一条大小不等的路线都几乎会有人数不等的麦客麕集而来。  宝鸡一线,每年麦收前几天,从天水、甘谷、武山甚至兰州一带的麦客,少说三五万,多则近十万,几乎全搭扒陇海线向东去的列车,不管是客车还是货车,一纵而上,千军万马、人山人海。真有点当年铁道游击队,又如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大串联的气势。铁道部门虽然尽力疏导,终因人数太多而疲于应付,何况是衣衫褴褛的穷苦麦客,千百年来形成了麦客东征的传统,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有回实在人多,闹得不像话,就有人被轧碾死在铁轨上。为此,铁道部门会主动增发几趟闷罐车,专拉麦客至宝鸡站。车费象征性的收一点,有时干脆免费,美其名曰支援陕西三夏工作,也算铁路部门的一项举措。  宝鸡的麦客主要来自西线,有少量的从宝平公路(宝平铁路近几年修成) 和南边的凤县方向来的人员。出现像陇海路那样的情况,但不如陇海路人多。  麦客集中宝鸡车站周围,人山人海,就地躺卧,等待麦收的到来,前多年是清一色的镰夹炒面老棉袄。这几年没有了镰夹,一律一人一个蛇皮袋子,内装少不了棉袄,但没了炒面,却新增了换洗的单衣、毛巾、应急的药品等,个别的甚至带了牙刷、牙膏、收音机、笛子、二胡之类。蛇皮壳袋子挑在镰把上,镰把扛在肩上,满世界游晃,困了就地休息……这时也有性急有心计的,他们是赶早动身,不在当地停留,而直奔潼关、华县、渭南一带,因为东边开镰早,一路收着西退,退到铜川、咸阳、宝鸡地区,收完再退至天水、甘谷、武山,北退至黄龙、邠县、平凉各地。河南灵宝、甘肃天水、甘谷以至宁夏青海等地,也有麦客现象,不过已超出关中地界,这些地方多为辅助作业。  其他几路人马却无火车之便利,过去全是步行,近几年来也是提前几天乘汽车到达目的地。  五六十年代以前的麦客,是一幅苦行僧的打扮,一身破烂不堪的衣着,背上是一副叫“背夹”的行李架,里面无一例外的装着能吃多日的“炒面”。一件棉衣或一领羊皮袄、一副木架子镰刀。谚曰:麦客三件宝,镰夹炒面老棉袄。那时交通不便,全是步行,三日五日,最远路程需要近十日方可到达。一路行来,基本是不投旅店,不买饭菜,不花一分钱。饥时吃炒面,渴了喝凉水。天黑前必须赶至州县或大的镇点,成群结队,露宿沿街台阶。天不亮起身,继续赶路。赶到目的地,运气好就马上参加收割。每年总有部分性急的、运气差的麦客,到目的地后尚未开镰,却遇阴雨天,一连多日干等,炒面吃完了,身上又没有钱,走投无路,往往就沿街乞讨,很是凄惶可怜。前面说过,刚开镰的阳坡地麦子镰价低,就是这部分人急于填饱肚子,顾不上讨价还价的原因。  来到关中的麦客总有一种自卑懦弱、不融于当地人情的生怯之感,就像今天到大城市的打工者一样。这外边的世界虽精彩,但不属于麦客。麦客、麦客,顾名思义,收麦之客,收完就抬脚走人,来去匆匆之过客,他乡再好,也不是久居之地。再说家里亲人还盼着回家呢,家中也要过夏忙,还是回家吧!  在整个关中道的收麦大局中,因地域性的差异形成了若干小战局。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华阴华县;蒲城渭南大荔县;临潼蓝田长安县;经三高一家;金周至银户县;乾礼永一县(因58年合大县时三县合一);兴武不分,岐山凤翔扶风原;宝鸡千陇紧相连等等。  如果把扶风乾县连说,虽是邻县,人们总觉得别扭、不顺口,更进一步讲,麟游县也与乾县接壤,因地理风情相差悬殊,很少听人把这两个县连在一起讲。  这口口相传的说法,大都是地域环境的因素,也正好是三夏收麦期间大战局划为小战局的具体范围。在这以几个县为单位的范围之内,一般收麦的高潮也就一星期左右,最多不会超过十天。  每块小战局都有一个类似于现在的劳力市场的地方,称之为“集场”,联络麦客与雇主。  综观全局,因气候地理等原因,关中中部的收麦最为紧张。陕南、陕北、甘肃、宁夏等地很少有麦客现象,个别地方有,也是一种辅助作业,远不如关中紧张。

(待续、初稿于2003年)

  作者简介:崔岳,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范紫东研究会副会长,任《白杨诗报》主编,乾县诗钟社副会长,《乾州文史》编委会成员,《乾州文艺》特邀通讯员。农民,一介草根,过花甲而奔古稀,唯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日无书,茶饭不香。喜写写划划,俚语称诗,稚言为文,力避浮华,不喜心灵鸡汤,讨厌偏执,写自己知道的事,说自已想说的话。

往期精彩链接

↓↓↓

想喝“茅台”/ 进口红酒,快点进来

高涛:《蜜月》(小说,原刊《延河》)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三:我与车

朱文杰:秦岭之水

刘卫涛:选举背后(小说)

陈嘉瑞:漫说李宗奇

周虎子:文  人

(0)

相关推荐

  • 【最后一位麦客】/ 周海峰

    最后一位麦客 周海峰 农历小满过半,芒种就要到了.这个时节,身居固原山区的德发就坐不住了.他从娘供奉着土地神龛的架板上取下一个布袋,掸去上面的灰尘,解开束口,从里面取出一把镰刀,镰刀把儿是桑木的,那是 ...

  • 按下“暂停键”的陕西关中城际铁路建设

    随着十四运会的临近,西安轨道交通集团动作不断,据了解,西安地铁14号线空载试运行已经进入第二阶段.4月13日起,每晚21点至运营结束,14号线列车(编号14XX)及机场线列车(编号JCXX)将同步全程 ...

  • 西府陇东战役的曲折与辉煌(上篇)

    文/刘志青 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进攻,史称"春季攻势".由于脱离根据地作战,作战样式.作战指挥.情报通信.后勤保障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彭德怀.张宗逊. ...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本世纪之初,我在甘肃天水参加宝兰铁路施工.在一次和当地干部聚会时,听他们说起南宋吴玠吴璘抗金兵的故事.记得在中学上历史课时,老师也曾讲过吴玠,但仅只一句带过,几乎就没有什么印象.所以,我一直以为,吴玠 ...

  • 关 中 麦 客 记 忆 【文/陈之耶】

          关  中  麦  客  记  忆                  [图文/陈之耶] [麦客,在关中平原上消失了]      麦客,这群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代的人群,在北方陕甘宁文化史上起着独 ...

  • 关中麦客回忆之:《麦客帮》

    关中麦客回忆之:<麦客帮> 文/崔岳 麦客一般都有"帮",最少二至五人,最多的二三十人.有帮头一人,讲镰价.提管待条件.丈量地.算工钱.发工资及有关事宜都听帮头的. 这 ...

  • 关中麦客回忆之:《引言》

    关中麦客回忆之:<引言> 文/崔岳 麦客是一群有千百年历史.每年达十几万人形成的类似于今天的民工潮一样的大军,麦客不同于长工.短工,也不同于农忙时才出现的"忙工".他们 ...

  • 山东•杨久民 : 麦客(外五首)

    作者简介:杨久民,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人,省级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百余篇 麦客 巴掌大的草帽 挡住毒辣的日头晒在心上 半截劣等香烟 染黑了角棱分明的脸 烧青了嘴唇与下巴 唯独熏亮了 鹰一样 ...

  • 【古诗词可以这样读2】烈日下的麦客

    烈日下的麦客 文/冰莲花 诗人白居易不愧为"平民诗人". 烈日下,他把目光聚集在田野里劳作的人们,并且能够由彼推及到自己,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自从冰河解冻,柳枝初绿,农家就开 ...

  • 《沉默的麦客》

    诗人习惯三四月里被放逐 麦田重修在季节的收容所 黄昏托起大火之前 我仍是你口供下的求证者 至于少年爱的委婉和巾绒 忠实的高山和廉价的荷尔蒙 木镰刀截断空乏的维度 麦客应声倒地 羞愧的人间,腐烂时的生命 ...

  • 「写作坊·美文」李健|远去的麦客远去的歌

    作家新 干线 远去的麦客远去的歌 树梢上一阵又一阵的"黎鸡"鸣叫,这熟悉的鸟鸣,又一次带着乡愁飞回了故乡,回到了久别的麦收田间. "麦穗黄去瞧娘,打包子炸麻糖" ...

  • 贵阳南明麦客达温德姆酒店:歪打正着的茅台之旅

        麦客达目前有五家店:合肥.丽江.杭州各一家,贵阳两家. 即将开业的麦客达分布于:威海.天津.江门等城市,对了,还有我的老家云南昆明,布店速度还是不慢的. 前不久,温德姆大中华区终于和集团相邻周 ...

  • 收麦了,记忆中西安最后的麦客

    麦客,一般指以前北方陕.甘一带每年6月麦熟季节,专门外出走乡串户,替人收割麦子的人. 麦客 记忆中西安最后的麦客,应该是在1995年前后,那时候,西安东边的半坡十字(那时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没有高架). ...

  • 今日芒种:还记得“麦客”和“拾穗者”吗?|草地·二十四节气

    今天是芒种节气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阳历6月6日前后,农历五月初,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芒种节气的典型物候特征是什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草地周刊关注的两位农人,在芒种时节又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