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183:『黄河』一开始就是指黄颜色的河吗?
咋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我们都会自然而然想到黄河不就是因为河水浑浊发黄而叫的黄河的吗,难道还有别的原因,您别说还真有。
提到“黄河”这个词,“黄河”在先秦古籍中只会用“河”字特指。我们但凡在先秦的古书里,或后代引用先秦的古书,涉及到黄河的一般只用“河”指代。也就是说,“河”字的古义与今义是存在差别的,其差别即在于古义专指黄河,而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大约一直到了汉代,“黄河”这个名词才正式出现。但这个时候的“黄河”一词未必就是说河水发黄,更有可能是形容这条河又大又好。刘邦在分封功臣时立下誓言,曾说:“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刘邦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就算黄河干了,泰山没了,我今天给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存在,让你们的子孙代代传承。在这个句子里,“黄河”和“泰山”构成了工整的对仗,这里的黄河意思应该不是指浑浊、黄色的河,而是指又大又好的河。
考求文献,在“黄”的义项里,的确存在“美好”的含义。例如《詩▪大雅▪生民》篇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汉代的毛亨就解释说:“黄 ,嘉谷也。”“嘉谷”即是说美好的谷物。
我们再从“黄河”与“泰山”词汇构成来说,它们二者均为修饰性词语,“黄”、“泰”分别修饰后一部分“河”、“山”。进一步说,在古人那里,“泰”者,太也,即大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想,刘邦口中的“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想来也是一种语言运用中的极言用法(夸张用法),即使连浩大美好的河水都干涸,即使连高大巍峨的泰山也消失,但我给你们的封国也还是存在的。
我们从“黄”字的字形再来看,其造字字形很像是一个人腰间带着佩玉的样子。其实这就是“璜”字的最早版本,只是后来汉字发展,“黄”字这一本义逐渐消失,人们为了表示“黄”字的本来含义于是另外专门造了斜“玉”旁的“璜”。我们今天常说的“玉璜”,其实就是“玉黄”。汉字的这种发展演变,说来也很常见。
因为“黄”字在最早甲、金文中表示一种人们佩的玉,所以它便和“美好”联系上了。我们知道,“玉”崇拜,在古人那里一直是有这样传统的,就是到了如今现代社会我们对玉的印象还是特别喜欢的,比方我们会称赞一个人“温润如玉”。
后来,“黄”的本义为后起字“璜”所代替,这样“黄”字就被借去表示颜色,五色之一。至少在许慎那里,已经不知道“黄”的本义了,所以许慎他才在《说文》里说:“黄,地之色也。”《易▪坤》云:“天玄而地黄。”唐代大学者孔颖达就注解说:“天色玄,地色黄。”
再接着引申,这表示五色之一的“黄”逐渐有了动词的用法,即变黄。“变黄”有两种情形,一为“枯萎”,一为“成熟”。例如《詩▪小雅▪何草不黄》: “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 朱熹注:“草衰則黄”。朱熹话里的“黄”就是“枯萎”之意。再如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 麦随风里熟 , 梅逐雨中黄。”庾信诗中的“黄”即是“成熟”之意。
此外,“黄”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含义,有的是借代义,有的是特指义,不一而足。这就是我们眼中最普通的“黄”字。
今天这篇就说到这,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