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欧洲壮游时代:神圣罗马帝国如何通过城市建设风靡世界?

16世纪的罗马,其西半部人口拥挤,缺乏水源的东半部显得荒凉许多。因为急迫性较低,都市计划较晚才开始。

欧洲历史上曾因战争和外交冲突,让交通旅游受阻,三十年战争结束后逐渐开放,富家子弟们趁此机会探索各地,开启了17、18世纪的“大旅游”时代,也就是壮游。

示意图

被称之为“世界剧场”的罗马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呢?

罗马示意图

16世纪,教宗面临法国及哈布斯堡两大政治强权威胁,“罗马城”成为教廷回应俗世挑战、重建威望的载体!曾经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后,水道废弃,东西部严重发展失衡,改善基础建设迫在眉睫。

示意图

当时政教合一的罗马统治者通过各种建设,如教宗西斯图斯五世下令搬迁梵蒂冈的方尖碑,打造实用性与神圣性兼具的城市,奠定现代化的基础,让罗马在17、18世纪欧洲的“大旅游”风潮中,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剧场”,风靡世界。

古罗马

三十年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引发的战争,神圣罗马帝国风雨飘零

1609欧洲地图

17世纪的欧洲可不是个平静之处。在16世纪爆发的宗教冲突,于当世纪末暂时停歇,各势力之间勉强维持脆弱的和平。到了17世纪初,在波西米亚王国的一场宗教冲突,因为哈布斯堡家族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引发一连串旷日费时的战争,也就是后来统称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哈布斯堡家族作为罗马教廷的长期盟友与支配者,自然是天主教阵营的主要势力,与日耳曼北方的新教诸侯相互抗衡。为了削弱哈布斯堡家族,北方大国瑞典以新教援军之姿突入欧洲战场,为天主教阵营带来莫大威胁;另一欧洲强权法国则是摆脱宗教顾虑,以霸权竞争为考量站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对立面。

哈布斯堡王朝与鄂图曼帝国

三十年战争以日耳曼地区为主战场,造就不少军事天才、诱使欧洲军事技术大幅革新,对当地造成的破坏却也是史无前例,整个村子完全消失的情况所在多有。

示意图

从结果来看,反天主教,或者说反哈布斯堡家族阵营算得上是战胜国。法国、瑞典、普鲁士的国界大幅扩张,神圣罗马各邦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再次获得确认,皇帝实权更显低落。早在拿破仑要求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前,这个古老的帝国就已支离破碎,只能依靠对大一统帝国的想像勉强支撑。

1713~1765年的欧洲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战争依旧时有所闻,不过比起先前缓和许多。更何况当时还是“全面战争”尚未到来的年代,国家爆发战争,平民仍有可能过上平静的日常生活。

三十年战争对欧洲造成的破坏史无前例,村子完全消失情况所在多有。图为三十年战争期间布莱登菲尔德战役。

过去因战争和外交冲突受阻的交通再次开放,于是一群来自欧洲北方的富家子弟趁此机会探索欧洲各地,开启17、18世纪的“大旅游”风潮。

示意图

富家子弟探索欧洲各地:开启“壮游”风潮,一次壮游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到几年

示意图

既然名为壮游,确实是一个十分漫长且所费不赀的旅程,一次壮游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到几年,成为富有和自由的标志。当时的人们认为,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将要独立自主前,应该到欧洲各地增广见闻,试着学会独当一面。

壮游者

游遍外域,向那些不幸地留在家中者报告他对人性的发现。对社会详细叙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被认为是一种义务;在台面下,大旅游也是让他们在承担成年人的重责大任前,最后一次得以狂欢的机会,壮游在这种想法下盛行起来。

示意图

不过为了避免他们过度放纵,出资者有时会另外聘请学识丰富的长者作为向导与监管者。年轻的大旅游者就像盖兹描绘的小熊,即便心里有不受控制的玩心,仍不免受到他人约束,继续朝向合理的方向前进。

示意图

壮游的目的地大致可归类为两个地区:法国和意大利。

示意图

当时的法国告别16世纪的动乱,逐步迈向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迈进,宫廷文化在路易十四治下更是发展至极,蔚为当代宫廷礼仪和穿着打扮的典范。

北方人发现古罗马废墟和当代坎帕尼亚农民与空洞的课程之间的对比

至于意大利,则是以丰富文化底蕴吸引外界目光。意大利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数不尽的大师杰作让众人向往不已。

加冕

此外,意大利也是古典文明的核心区域,特别是当时希腊半岛受到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如果要欣赏到质精量多的古典遗迹,意大利绝对是不二选择。

图为描绘18世纪贵族子弟们游历罗马的大旅游。

大旅游者的意大利之行也有热门与非热门的区别。辛苦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后,威尼斯是许多人的首选。这座城市即便不再是纵横地中海的商业帝国,繁华热闹的气质却仍未褪去,带给人们一波波感官刺激。再继续往南,佛罗伦斯也是主要参访景点,毕竟这里曾是多位艺术家的摇篮,贵为全欧洲的艺术典藏重镇。

意大利

“世界剧场”的罗马:迎来法国大革命前的最后热闹时光

时间轴与历史

在前往更南端的拿坡里和庞贝遗迹前,人们通常会先在罗马停留好一阵子。

示意图

在罗马,最引起大旅游者注目的,除了众多教堂,就属古典时代的古迹,观看的同时遥想曾统治地中海世界的庞大帝国。同样值得一看的还有各种现代化发展。

古罗马地图

比起当时其它欧洲城市,罗马城的都市改造工程大胆且完整,值得花上数个礼拜慢慢欣赏。再加上难以数尽的艺术品与娱乐活动,实在无法想像一场没有罗马的大旅游行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名为“世界剧场”的罗马,准备迎来法国大革命前的最后热闹时光。

图为18世纪画作,描绘苏格兰的第八代汉弥尔顿公爵道格拉斯与其壮游导师的大旅游。

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抵达罗马,而且很可能会是人生中唯一一次的造访,壮游者通常会想方设法带些纪念物品回去。

图为罗马执政官雕刻板,左为西罗马皇帝霍诺留,右为君士坦提乌斯三世。

不少人会搜购古代雕像,其数量之多一度迫使罗马教廷正视文物大量流失的危机。另一种纪念品则是向艺术家订购客制化油画,尤其喜好背景搭配著名景点或文物的全身画像,颇有现代人以自拍方式表现到此一游的心态。

在罗马,最引起大旅游者注目的,除了众多教堂,就属古典时代的古迹。

旅行后带什么东西回去纪念?市场需求造就一批高知名度的风景画家

战神广场

大量市场需求造就一批颇具知名度的风景画画家。

德国大文豪歌德也曾经壮游。图左为18世纪画作《歌德在意大利》,图右为歌德自1786年9月至1788年5月的路线。

维特尔(1653-1736)在1652年出生于荷兰,20多岁移居意大利,不久后遇到水利工程师梅耶,为他创作了具有艺术魅力的工程解说版画:将方尖碑转换为日晷的波波洛广场。此后,维特尔并没有留下太多版画作品,反而是以油画为主要创作,题材多半与罗马城市景观相关。

画家盖兹的作品《旅游管理者》。

公元1725年,画家盖兹(1674-1755)以简单材料完成一幅十分可爱的作品——《旅游管理者》。

地图

卡通化的老人扳起面容望向远方,右手拿着拐杖直立地面,左手牵一只身着正式服装的小熊,表情有点呆滞地与老人望向同一方向。在18世纪欧洲,偶尔可以看到驯兽师带着小熊往来各处,利用它们的杂耍表演维生。盖兹特地让小熊穿上衣服,并由一位老人牵着的模样,都让当代人一眼可知,画家其实是用逗趣的譬喻形容大旅游者与向导之间的微妙关系。

示意图

另外还有同时期的帕尼尼(1691-1765),其作品以极度夸张的空间感,以及“随想”风格闻名于世。

《古代罗马》:采用与《现代罗马》一模一样的构图概念,墙上绘画都是城内知名古迹的特写。

所谓的随想风格,意指画面中的物件都是真实存在,但为了画家或委托者的个人喜好,使之随性地放置在同一画面中,增添不少赏画乐趣,例如将应在卡彼托林广场的奥里略骑马像,放置在大竞技场旁,然后前面还有一尊拉奥孔像。

《现代罗马》:罗马城自16世纪以来的重大建设,几乎都囊括在这幅画中。

帕尼尼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内容上相互呼应的《现代罗马》和《古代罗马》。他的作法是在一个极度开阔的室内空间里,将城内景点以绘画的方式排列在一起,等于是将罗马城市景观浓缩其中。在《现代罗马》中,中央走廊摆放数尊雕像,米开朗基罗制作的摩西像位于最显眼的正中央,法达的版画放置在其前方地板上。

地图

罗马城市景观的油画挂满整个空间,只要仔细观察都能辨识出所绘何物,例如在画面左上方,被红色布幔遮去大半的作品,显然是密涅瓦方尖碑与周围广场,周围还挂着描绘圣彼得广场、四河喷泉、西班牙阶梯与特雷维喷泉等油画;罗马城自16世纪以来的重大建设,几乎都囊括在《现代罗马》中。

城市示意图

《古代罗马》采用一模一样的构图概念,墙上绘画都是城内知名古迹的特写,对于曾实际游览罗马的人而言,必能发现许多熟悉场景。维特尔或帕尼尼的作品满足了当代人对罗马城的迷恋,方便日后带回家乡细细品味。

示意图

但油画毕竟是昂贵且旷日费时的纪念品,即便家财万贯,大旅游者依然会转而寻找相对便宜、选择更多样化且便于携带的版画。那时候的版画家们如同他们的前辈,敏锐察觉到源源不绝的商机,创造出不同于油画的独特之作,间接为壮游的盛况留下珍贵纪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