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用礼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引言:乡党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评析】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为了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说活的有效性,都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具体情境,根据具体的需要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而不是见了任何人都信口开河。孔子非常注意讲话的分寸,根据具体情境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谈话艺术。

【原文】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评析】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訚訚: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这段话是介绍孔子的语言与行为艺术的一段文字,意思仍然是强调说话要看对象,要注意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语气。

【原文】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评析】

摈: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足躩:脚步快的样子。襜:整齐之貌。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待客之道。孔子这里接到国君的命令接待宾客,他非常认真重视,文质彬彬,以礼待客,热情、潇洒自如。完成接待之后,立即向国君汇报。孔子认真做事,以礼待客,这种做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原文】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评析】

这段话仍然是讲孔子的行为艺术。孔子非常注重做人的细节,谦恭、谨慎、庄重,用礼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善解人意。

【原文】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评析】

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觌:会见。

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廷和乡下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人际交往理论和社会文明,都具有特殊的启示。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