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甲减反复发作,中医一方2月余治愈

李中南老师是安徽省名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30余载,擅长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治,尤其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临床使用中西医理论为指导,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多年,深受启迪,现将李师对甲减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甲状腺肿大是指甲状腺体积和形态增大。正常成人甲状腺重量约20~25g,女性稍大略重,每个侧叶高5cm、宽2.5cm、厚2cm、峡部高宽各约2cm,当甲状腺重量大于35g时,视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缺乏而引起的全身性代谢综合征。甲减疾病,在女性最多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原因通常是手术、放射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或炎症改变,如淀粉样变性和结节病。除了肿大的甲状腺,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包括食纳差但体重增加、疲劳、冷漠、便秘、月经过多、思维及动作迟缓、皮肤干涩、脸色苍白、皮温低、皮肤干燥、头发稀疏、指甲厚脆,甚至出现无欲貌的表情,并伴有周围性水肿。

临床表现为乏力、畏寒、记忆功能减退、反应迟钝、大便干结、汗少、心率减缓,甚则出现黏液性水肿。有报道临床上甲减的患病率为1%左右,研究显示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目前西医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控制病情难,症状消除难,容易出现反复。

病因病机

甲减是一个西医诊断病名,考证中医古籍中没有确切的病名,此病的记载多见于“虚劳”“虚损”“瘿病”“水肿”等病。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情志内伤

由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输布均有赖气的统帅。气机郁滞,则津液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其消长常与情志有关。痰气凝滞日久,使气血的运行也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在古代瘿病的分类名称中即有泥瘿土瘿之名。

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结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易使病情缠绵。

辨证分型

李老师将甲减辨证分为四个主要的证候类型,分别为脾肾阳虚、心肾阳虚、肝郁痰阻、痰阻血瘀,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

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四肢不温,肢体浮肿,腹胀纳差,眼睑、下肢浮肿,畏寒少汗,神疲乏力,大便秘结,男性阳痿,妇女可见月经紊乱,或合并不同程度贫血。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活血,利水湿,方选参芪附桂汤合肾气丸加减。党参、黄芪、附片、桂枝、淫羊藿、枸杞子、甘草、茯苓、益母草、丹参、当归、白术、泽泻。其特点为补气而不气滞,温阳而不遏阳。若有舌苔腻者可另加车前草、薏苡仁、冬瓜仁以健脾祛湿。

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四肢不温,心悸怔忡,胸中憋闷,神疲乏力,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心率缓慢,耳鸣,嗜卧,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舌淡红或淡紫,脉细弱或沉细。治宜温通心肾,补肾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附片、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丹参、山萸肉、桂枝、淫羊藿、党参、泽泻、车前草、葶苈子、防己。对心阳虚的心动过缓者加麻黄6g、细辛5g以鼓动心阳;脉结代者加炙甘草汤。

肝郁痰阻

临床表现:眼睑肢体浮肿,心烦失眠,胸闷犯恶,呕吐痰涎,月经紊乱,腹部胀满不舒,便秘,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治宜化痰利湿,开郁散结。方选温胆汤合疏肝散加减。陈皮、茯苓、法半夏、炙甘草、全瓜蒌、淫羊藿、附片、薏苡仁、泽泻、白芥子、丹参、全蝎、柴胡、郁金。若性功能减退者加巴戟天,川断;阳虚者加肉苁蓉。

痰阻血瘀

临床表现:肢体浮肿或颈部肿块固定不移,心悸不宁,胸闷不舒,气短,肌肉关节疼痛,舌质紫暗或暗红,苔厚腻,脉细涩或细滑。治宜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附子、桂枝、海藻、陈皮、当归、川芎、香附、桃红、红花、熟地。

医案举隅

管某,男,35岁,工人,2019年5月23日初诊。主诉:平素畏寒,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全身浮肿,晨起眼睑浮肿,颈部发紧发胀,大便溏薄。查体可触及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舌质淡红,苔微黄,边有瘀点,脉滑数。辅助检查:甲功五项FT3 0.48ng/ml、FT4 4.178ng/ml、TSH 25.0693µIU/ml、TPO 726.16µIU/ml。甲状腺超声显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西医诊断为甲减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

诊断:瘿病。

辨证:脾肾阳虚兼血瘀。

治则: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参芪桂附汤加减。附子10g,黄芪20g,浙贝母15g,牡蛎30g,党参15g,法半夏9g,薏苡仁30g,红花10g,丹参20g,海藻10g,柴胡10g,白芥子15g,蜂房10g,陈皮10g,桂枝10g,泽泻15g,茯苓15g,14剂,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早晚温服。另服西药左甲状腺素钠片50µg,每日1次。

2019年6月13日二诊:诉面部、下肢水肿减轻,神疲乏力好转,近二日又感冒,自觉咽部不舒。查咽充血(+),舌脉同前。辅助检查:甲功五项 TSH:14.50µIU/ml,TPO:602µIU/ml。方药:上方加板蓝根15g,连翘20g。14剂,每日1剂。继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药量如前。

2019年6月29日三诊:患者诉咽部不适症状消除,体力明显增强,舌质红润,苔薄白,脉滑数。辅助检查:TSH:4.64µIU/ml,FT3、FT4正常。方药:上方去板蓝根,加昆布10g,14剂。

2019年7月15日四诊:患者诉颈部不适缓解。辅助检查:复查TSH:3.25µIU/ml,中药原方继服,14剂,左甲状腺素钠片减为25µg,每日1次。此后应用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每隔3月随访1次,至今指标正常,体力增强,甲减症状全无。

按:该患者体内阳气不足,温煦失司则畏寒肢冷,阳气不足,肾阳虚不能暖脾,脾阳虚,运化失职,最终出现脾肾阳虚兼夹血瘀。症见神疲乏力,眼睑浮肿;阳虚不能鼓动气血运行,气血运行不畅,挟体内宿痰。痰瘀互结于颈部,久则形成癥块。舌有瘀点,苔微黄,脉滑数,为有痰瘀之症。方中党参、黄芪补气升阳,白术健脾益气;附片,桂枝、法半夏、白芥子温运脾阳,祛痰消肿;泽泻、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海藻、昆布消瘿散结。同时加入丹参、蜂房、红花意在活血化瘀。二诊中因感冒咽喉部有充血,则加入板蓝根,连翘善于清热解毒散结,凉血利咽。三诊时咽部充血消除则减去板蓝根。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温煦脾肾、理气化痰、活血散瘀之功。本方通过益气健脾,补肾温阳,提高基础代谢率调整阴阳平衡,补益精髓,促进或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起到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恢复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张某,女,55岁,2014年9月23日初诊。表现为眼干、眼涩、口干,小腿抽筋,后背疼痛,四末不温,心慌,眠差,易醒。易反复发作口腔溃疡。舌暗红,苔白,脉弦。甲状腺结节术后,甲减,每日服优甲乐半片。

病机:肝阴不足,虚火浮动,上干头目,脾阳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属肝脾不调。

治则:先从气分调和肝脾,治清肝温脾;继以从血分调和肝脾,治疏肝健脾。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柴胡10g,桂枝15克,干姜15克,黄芩15克,天花粉10克,生牡蛎60克,炙甘草20克,赤芍60克,玄参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9月30日):服药后诸症缓解,现眼干、眼涩,小腿肚酸疼,四末不温,纳可,眠欠安,易醒,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弦。服药一周,口疮已愈。上方去玄参,赤芍加至90克,加牛膝15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4年10月14日):服上方后腹泻频频,遂停药。小腿抽动缓解,眠欠佳,脉弦,舌质暗红。药过寒凉,减量再服。柴胡10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黄芩15克,天花粉15克,生牡蛎60克,炙甘草10克,赤芍15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14年10月28日):口干、眼干、腿抽筋、四末不温均好转。眠差,入睡困难,纳可。二便调,易惊悸,舌质暗红,苔白,脉弦。肝热渐除,脾阳始复,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生姜30克,薄荷3克,炙甘草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守方调治月余,诸证好转。

按 刘清泉教授认为甲状腺相关疾病与少阳相关,治疗多从肝脾入手,方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加减治疗。本案患者肝阴不足,虚火游动,上干头面见口干,眼干,眠差,反复口腔溃疡;脾阳不足,温阳之力不足,而见四末不温,病机总属肝脾不调。刘清泉教授治疗从气血考虑,先予柴胡桂枝干姜汤以清肝温脾,待诸证好转再虚火归元,予逍遥散由气至血,疏肝补肝,健脾补血,调和肝脾。治疗层次分明,先后有序,而收功。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身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因很多,最常见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其他包括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散在性或家族性非自身免疫性甲亢、碘甲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性甲亢、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甲亢和新生儿甲亢等。

甲亢的病因病机

甲状腺功能亢进没有特定的早期症状。早期症状多取决于甲亢的严重程度,受累的器官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各个典型症状均可成为早期症状。典型症状主要有:体重下降、消瘦;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持续性心动过速,多超100次/分钟,自觉心悸;部分患者可有房性期前收缩、房颤等心律失常,可自觉心慌;多紧张、焦虑、失眠、易怒等;手抖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多汗、不耐热;女性可有月经周期改变;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常见皮肤变薄,光滑细腻,温暖潮湿;可见毛发脱落,头发变细,易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中医又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就有关于瘿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瘿候》中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以及水土因素。其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又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圣济总录·瘿瘤门》云:“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有对瘿病分类的记载:“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络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外科正宗·瘿瘤论》中论述了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及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其应用“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治法。

李佃贵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等失宜及体质因素等关系密切。由于长期郁怒忧思,使气机瘀滞、肝气失于条达,气机瘀滞,津液易于凝结成痰,痰气凝结日久,气血运行失常,而成瘀血,瘀血痰浊相互凝滞搏结为浊毒,蕴结于颈前,则成瘿病。或久居偏远山区,饮食失调,脾胃运化失常,脾失健运,水湿不行,聚而成痰,日久化瘀,瘀血痰浊凝滞为浊毒,浊毒蕴结于颈前成瘿病。或由于体质因素,如妇女经、孕、产、乳等,均与肝经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每有情志,饮食等变化,常致气郁痰结,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病理变化,因而女性易患此疾。亦有素体阴虚之人,痰气瘀滞日久化火,耗液伤津,使病程缠绵。综上所述,气滞痰凝,浊毒内蕴,蕴结于颈前而致瘿病。治疗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滋阴降火,化浊解毒为主。常用药物如青皮、浙贝、半夏等理气软坚散结;紫苏梗、香附疏肝解郁;牡蛎、石决明平抑肝阳,散结软坚;当归、丹参、川芎活血,清心除烦;百合、乌药润肺,温肾;更有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典型病例

池某某,男性,32岁,于2021年2月1日初诊。诉双手指颤抖不能自主控制三月余。现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抖动,伴见心悸、晨起腰酸、多食、便溏、日便三次,余无不适。观其面色微红、消瘦、双眼突出、诊脉时手抖动不停。舌淡暗,苔薄白;舌下络脉稍瘀紫,脉弦滑疾。查体:T:36.2℃,P:138次/分,R:24次/分,BP:110/70mmHg。颈前肿大,消瘦。实验室检查:2020年11月15日:TT3:9.25mmol/L,TT4:325.30mmol/L,FT3:>30.80pmol/L,FT4:85.38pmol/L,TSH3-UL:0.008µIU/ml。2021年12月19日:TT3:7.87nmol/L,TT4:309.90nmol/L,FT3:>30.80pmol/L,FT4:60.25pmol/L,TSH3-UL:0.005µIU/ml。

诊断:(浊毒内蕴型)瘿病(西医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治法:化浊解毒,解郁消痰。

方药:姜半夏10g,陈皮10g,青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20g,茯苓10g,浙贝10g,牡蛎20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连翘10g,海藻10g,昆布15g,丹参10g,菟丝子10g,山萸肉10g,山药10g。7服,水煎服,日1剂,留药液400ml,分早饭前0.5小时,晚睡前1小时温服。嘱畅情志,节饮食,适运动。

2021年2月7日二诊:服药后症状均减轻,大便基本正常,腰酸缓解,仍双手抖动,舌脉同前。效不更方。14服。

2021年2月21日三诊:服药后症状减轻明显,现心悸,手抖均不明显,伴见偶腰酸、烦躁、纳可、寐实、心率108次/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数。处方:青皮10g,北柴胡10g,醋香附10g,紫苏梗10g,百合15g,乌药6g,当归10g,川芎9g,白芍20g,白术10g,丹参15g,海藻30g,昆布15g,石决明20g(先煎),牡蛎20g(先煎),清半夏10g,陈皮10g,连翘10g,浙贝10g,甘草6g。14服,煎服同前。复查结果如下:2021年2月28日:TT3:4.93nmol/L,TT4:253.00nmol/L,FT3:14.95pmol/L,FT4:36.65pmol/L,TSH3-UL:0.013µIU/ml。

按:此病患初诊手抖、心悸、腰酸、舌淡、舌下络脉稍紫暗、苔薄白、脉弦滑疾,一派浊毒内蕴之象;浊毒证舌苔脉象多见舌红或红绛或紫;苔质腻或薄或厚,脉滑或弦滑或弦滑数并见;亦有大便干溏不定,或有黏腻不爽。据此诊为浊毒内蕴证。正如医圣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浊毒内蕴之舌脉一证,便可用化浊解毒大法治之。方中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香附理气畅中,养血和血;紫苏梗辛温解表、温中行气;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之功。四药相合,使气机得畅,肝郁得解。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和胃;乌药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白术、茯苓同用解脾虚湿盛;当归、川芎、白芍养肝血,柔肝体;丹参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海藻、昆布化痰消坚;石决明平肝息风;牡蛎平抑肝阳,软坚散结;半夏、陈皮理气化痰散结;浙贝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方中甘草和海藻属于十八反,最早见于《外科正宗》卷二之海藻玉壶汤。临床应用根据病情需要,两者药量比例适时调整,为治疗瘿病所常用。诸药合用,则郁解,痰消,浊化,毒解。

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它属于中医学的“瘿”症,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

其临床症见情绪急躁,激动易怒,心悸,多汗,恶热喜凉,两手震颤,消谷善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消瘦,肠鸣腹泻,肢体乏力,眼球外突,眼裂增宽,甲状腺肿大或变硬,甚则颈部粗大。妇女可伴有月经的不调。望之多面红,神态作浮躁惊惕状。舌象表现不一,有的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可见舌红或光红无苔。舌苔有薄白,薄黄,或苔略厚。脉象以数为主,如弦数、细数、滑数、弦细数或沉数。

本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与肝有着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而条达,若肝气抑郁,则肝木亢盛,故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肝之经络“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突眼、甲状腺肿大与肝有关;消谷善饥,肝胆火盛,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故多引食自救;肠鸣腹泻因旧:木乘脾所致,水谷精微为壮火所蚀,加之木乘土衰而泄泻,是以饮食不为肌肤,且肢露倦怠乏力,“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烦热汗出。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脉数。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草,舌苔虽恶,犹胜于无苔,故舌之光红无苔者,较有苔者为重,以其阴伤故也。

总之,其病因病机的要点再于,肝阳亢盛,木横土衰,木火相生,灼其阴液。据此余临证自拟治肝五法

(1)酸泻肝木、疏肝敛阴。《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所谓以辛补之,以肝主升发,顺其性为补。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厥阴肝木之胜,多用酸泻之法。酸泻肝木以白芍、木瓜、乌梅为主;疏肝敛阴以柴胡、自芍为主。

(2)强金制木。恢复肺金肃降之气,以抑制肝木亢盛。以沙参、麦冬、石斛、百合为主。

(3)培土荣木。脾胃为营卫之源。肝木亢盛,克制脾胃,必致营卫不足。营血渐虚,无以濡养肝木,故培土适从荣木。以参、术、苓、草、扁豆、莲肉之属。

(4)滋水涵木。即滋阴柔肝之意。以白芍,生地黄为主。

(5)和阳熄风。即缓和阳气亢盛,平熄肝风内动。以桑叶,钩藤、连翘、黑山栀、丹皮之属。

甲亢处疗之难,有以下数端。

肝胆阳气亢盛,本可用苦寒泻火之剂,吴鞠通所谓:“直折苦降”法。然患者多肠鸣腹泻,消瘦乏力,此脾虚之象。若用苦寒降火,则脾胃更伤,此其一也

其腹泻重者,日4~5次,怠倦乏力,本当补脾,若过用参、芪、白术,则益气助火,此其二也。

烦热面红,脉数舌绛,本为伤阴之象,若纯用滋柔,又碍其脾运,此其三也。

故临床体验,在上述五法中,以酸泻肝木为主要方法。以白芍、木瓜、乌梅既无苦寒伤中之弊,且有敛阴止泻之益。兹据上述五法,将临床中所拟常用方剂,介绍如下。

方药:白芍10克,乌梅10克,木瓜10克,柴胡6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白术6克,莲肉10克,桑叶6克,黑山栀6克。

以上为通用方剂。其方义是据前述五法所组成,兹不复赘。临床运用时,可根据患者之阳亢、脾虚、阴伤的孰轻孰重,加减化裁。

根据余临床体会,除甲亢危象外,中药对轻,中、重乃至严重的“甲亢”均可收效,且无任何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即便是重症患者,在服药的4~5周,各种自觉症状亦可明显减轻,特别是体重增长。服药三个月,病情稳定后,可按上述处方配制丸剂,每丸9克,日2次。服用丸剂时间,不少于4~6个月。这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至为重要。

(1)关于突眼的治疗:突眼明显者,在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时,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不但自觉眼突、眼胀有所改善,而且眼裂增宽现象亦有所改观。在用丸剂调理时,宜加入白蒺藜、生牡蛎等。因白蒺藜入肝经,辛开苦泄,治风明目,本经谓“主治恶血,破癥瘕积聚”,以其性温,用量宜轻。牡蛎,咸、微寒,软坚散结,主惊恚怒气。

(2)关于运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问题:根据余临床体会,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治疗。甲亢,并不能取得稳定的效果。并据现代医学,含碘药物不能根治“甲亢”,只是在甲状腺危象时,暂时用以控制病情。常见“甲亢”患者,长期、大量服用海藻、昆布等药,非但无效,反而甲状腺变硬。依余之意见,重症甲亢患者,开始治疗时,于上述辨证论治诸法中,酌加海藻、昆布各6~9克,可提高疗效,服药10日左右,即应停用海藻、昆布等。上述意见,虽亦离经,然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提出以供指正。

(3)有关缓解心率的问题:单纯中药治疗“甲亢”,心率缓解较诸症为慢。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脉数者为病进,脉缓者为病退。诸症虽然减轻,而脉仍数者,为阳气亢盛不藏之象。本病脉数,是因相火旺盛,灼伤水谷精微,是以营卫俱虚。肺生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营阴不足,心失所养,卫气不固,肺气虚。肝胆阳盛,木火相生,心阳暴亢。阳主动,阳盛则脉数不己。故治疗之法,以酸泻肝胆之亢,养气阴以补心营肺卫之虚。于上述方剂中重用沙参(可与太子参同用),麦冬,加生地,生甘草,生龙齿,生牡蛎,枣仁等。

按:麦冬在《本草蒙筌》云:“去心热,止烦热”。沙参,太子参,麦冬同用,有宁心神、益气、滋阴之功。生甘草在《用药法象》中云:“生用泻火热”,且甘以缓急。生地、白芍养营阴,配生甘草酸甘化阴,泻火以缓急。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