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读】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 | 云梦

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

云    梦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充满古典神韵、唱遍大江南北的缠绵情歌,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愁绪。《涛声依旧》其实是对张继《枫桥夜泊》的化用翻新。一首好歌就是一首好诗,它对于古典佳作的创造性利用,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传诵海内、历久弥新的佳作。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满腹旅“愁”,虽“眠”而未能入睡,一切有特征性的江南水乡夜景,都通过“愁眠”者的感受反映出来。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华降落;而与“愁眠”者始终相“对”作伴的,只是几树“江枫”、数点“渔火”。这一切,自然更添旅“愁”。好容易熬过前半夜,刚有睡意,而寒山寺的钟声,又飘进船舱。“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于万籁俱寂的子夜飘到“客船”,荡漾着历史的回音,洋溢着诗情禅韵,怎能不令人遐思?尤其是此诗意象隽永。其中的“乌夜啼”便是渲染离愁别绪和羁客哀怨的象征意象。诗中的“乌啼”无论是据实写景还是着意安排,都会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江枫”这个意象不仅给人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同时也不免使读者联想起“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等前人诗句,而倍感秋的悲凉。“枫桥夜泊使人愁,愁心寄向何处去,不同的读者,可以自己各自的审美经验来作补充,在各人的想象中予以玩味。”

《涛声依旧》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巧妙地借用了《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月落、乌啼等意象,表达了一种缠绵悔恨的情感。张继当时是取眼前景注心中意,创造了一个寂寞哀怨的愁境。歌词作者写的并非羁旅愁怀,但却将原诗的“愁境”移作了歌词的抒情背景,化用得极为巧妙。歌中久别后重逢的故事,同诗中游子客船到岸的事件之间,又隐约存在一种若无似有的联系。正因为脍炙人口的古典绝唱,同别具创意的现代新作之间,具有种种“藕继丝连”的联系,那一声声: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既使听者对歌中景象唏嘘不已,又把人引向千年的往古而倍感回肠荡气。

正所谓:“诗虽新,似旧才佳”。

在现代的新诗创作中,诗人由于巧妙而别具创意地点化翻用了古诗中的意象或诗境,从而创作出“美好充实”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的名篇佳作者,可谓比比皆是。最负盛名的要数戴望舒的名作《雨巷》。评家公认,《雨巷》中作为全诗核心意象的“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受到南唐李璟《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启示创造出来的。如果说,《雨巷》因创造性点化了古诗意象而成为经典的现代诗,那么《涛声依旧》也因成功地化用了《枫桥夜泊》的诗境而成为优秀的新歌词。

    雨波点评

枫桥在我小时候住处的西北,近十里路,小时候去过几次,印象不深,那时总把“乌啼”念作“鸟啼”,很自信地认为那“触霉头”的乌鸦不可能上诗。长大后离家求学,一晃近二十年,才重回那古老的桥边。小时的住家已让给了开阔的马路,而少时留在桥上的足迹却还依稀记得。桥东西走向,跨在丁字形的运河上,和六、七十米宽的“一”平行,桥不过三层楼房高,二十多米长,寒山寺在桥南几百米的东岸。船开过,岸边有点哗哗细浪。

张继的诗,以旅愁之眼观枫桥,写出了悲凉落寞的秋景,诗人的心里感到了无助,但没有失落、或不堪回首的伤逝的痕迹。《涛声依旧》从这首诗脱胎而出,在阔大的时空里加入了一个伤感的故事,虽然“涛声”的夸张不够贴切,却并不妨碍它再创造的成功。

本文作者从这首诗和歌的关系着眼,以细腻、多感的笔,向我们再现了张继当年眼中的画卷,并把我们的注意力会聚在“几树江枫、数点渔火”,和“于万籁俱寂的子夜飘到客船的钟声”和“禅韵”,背衬在江南水乡的宁静的寻常的夜里,倒映在旅人的难以平常的心中。但是,作者丰富的感觉至此还在渲涌,笔头一转,又从乌啼和江枫,进一步开拓着、外延着这幅画卷,如秋水的溢涨,给人一个无尽止的感觉。

这首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荡漾着历史的回音”,让“千年的往古”的故事“飘进”我们的船舱,“禅韵”更让我们思考生命之旅的意义。那“种种藕继丝连的联系”,让我们在歌声里重温“停泊在枫桥边”的人间的种种真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