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脏水呢,把孩子也泼掉了

宋太祖做了皇帝后,有一天问赵普,自唐朝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十多个朝代,战争一直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赵普是当时宰相,据说他读《论语》只读了半截,却把宰相当得有声有色,天下大治,儒家称其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儒家文化研究得很是精深。儒家文化讲究得最多的是秩序,“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贵贱者列乎位”,这些讲的都是秩序,但这秩序又是家天下的秩序,并不是和谐的民主的秩序(当然,这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古代的问题了)。所以,赵普解答赵匡胤的问题就一下子从秩序上来找问题,他说,原因就是节度使、藩镇权利太大,力量太大,成了君弱臣强的尾大不掉之势。他又出主意说,应该削了他们的权,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精兵,这样天下就稳定了。话还没说完呢,赵匡胤觉得什么都明白了,半瓶子晃荡起来,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明白了。过了没一会儿,赵匡胤就招来过去的朋友,那些为他当上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石守信等人,话先不说,先喝酒吃肉,到几杯下肚,赵匡胤把左右侍候的人都赶了出去,就开口说话了:如果没有你们,我不会当上皇帝。想你们恩德,那真是无穷无尽呀。但是,当皇帝又太艰难,没有当个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没有一天能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就问,这是为什么?赵匡胤就说了,这不难得到答案,皇帝这位子谁不想坐呢?这句话一出,吓得石守信等人一齐跪到地上,说,陛下何出此言?赵匡胤就笑了说,我知道你们没有这个意思,可是,你们怎么能管得住手下人贪图富贵呢?如果有一天,手下人把皇袍加在你们身上,(就像你们当年把皇袍加在我身上一样)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由不得自己了。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更是胆战心惊,把头在地上磕得“梆梆”响,说,我们太愚蠢了,想不到这些,陛下可怜可怜我们,指一条生路吧。赵匡胤想听的就是这句话,马上微笑了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想得到的富贵不过是多得点钱物,让自己能安乐生活,也让子孙没有贫乏的忧虑罢了。你们为什么不放弃兵权呢?这样的话,你们可以买点好田地,为子孙留下长久基业,弄几个歌童美女,喝酒听唱,安享天年,君臣之间也没猜疑,多好呀。石守信等人再把头磕得梆梆响,说:陛下为臣下想出这条路,简直是把这们这些死人又救活了,让白骨上又长出肉来呀!第二天,这帮人都说生病了,辞职养老去了。

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有人说,宋朝因为只注意压制内部夺权力量,轻视武官,从开国到灭亡,都是个弱国,一直受到外族的侵略,年年都要向别人上贡。但也有人说,这并不关宋太祖的事,如果不削兵权,那是藩镇强,而不是国强,那样的话,宋朝也许早亡了,如果不是不用李纲等人,宋朝也不会弱。

但我看来,关键不在这里。限制节度使、藩镇的权力没错,要想保持统治,不限制他们的权力,即便是大唐那样的政权,不也瓦解了?但是,赵匡胤虽然看明白了形势,却没有用好办法。杯酒释兵权,固然是限制了藩镇的力量,但却也把人才扔掉了。这就是人常说的,泼脏水呢,把孩子也泼掉了。赵匡胤完全可以从制度上将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化小,让他兴不起浪,但也可以留下这些人才,为国家效力。

看清问题,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要把自己掉进问题里去的。赵匡胤让他的后代们从头到尾当了一辈子窝囊皇帝,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一个故事,也可以和这个故事相互启发。这就是晁错的故事。

晁错看到天下的问题所在,只有削藩才能保住汉家统治,他也只有讲削藩,才能获得汉景帝的信任,这没有错,但错在他的削藩是硬削,结果是七国之乱暴发。皇帝害怕了,杀了晁错,想和解,削藩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到了主父偃,他用的办法就好,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藩王可以把自己的王国分成几份,给子孙们,子孙们无论长幼都可以称王称侯,那结果是,王侯们自家里先争开了,自动分成一个个小侯国,力量自然就变小了,削藩也不动一兵一枪就完成了。

晁错错在年轻气盛,总是想用外力来压的办法;赵匡胤却是错在不懂装懂,没等赵普说完,就开始行动,结果是秩序虽然建立了,却丢掉了人才,让国弱民贫。

       主父偃

找个美女加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