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散文:希望幸福

  亚历山大大帝给希腊和东方世界带来了文化的融合,架设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当年,他在出发远征波斯之际,曾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分给臣下。群臣之一的庇尔狄迦斯深以为怪,便问亚历山大大帝说:“陛下,您带什么启程呢?”为此,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只有一个财宝,那就是希望”。

  人生是不能没有希望的,因为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您可以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喊出失望,但不能对自己说无希望。人作为感情的动物,客观上很容易遇到许多想到或始料不及的挫折或障碍,于是产生了悲观情绪,甚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还可能失掉活下去的勇气;但人同时是理智的动物,在人生的征途中,在自己胸中始终燃烧着希望的焰火,由此生出勇力,激起热情,在灰暗的前景或残酷的现实中闪烁睿智之光,去准备捕捉那本来就不多的成功机遇。

  以撰写《罪与罚》而知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始终以“希望”为生活的动力。当时,俄国正受到法国二月革命、德国三月革命洪流的冲击,对此,沙皇尼古拉一世对国内进行了残暴的镇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革命思想产生了共鸣,被宪兵逮捕并度过了长达八个月的牢狱生活之后,再次被判处死刑,但在即将执行枪决的一瞬间,却得到了减刑。然后,他又度过了四年的西伯利亚流放,最后服了五年的兵役,在这将近十年的期间,他历经了失去自由的苛酷命运。虽然如此,但他并未向命运屈服,而且一直坚持带着希望活下去,并将那一时期的体验,尖锐而深刻地体现在自己的全部作品当中。他的文学作品后来一代又一代地鼓舞了无数即将失望的人重新燃起希望的焰火!这包括后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原型等,甚至连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身边总不离开他的作品《罪与罚》。

  其实,人的失望或希望的产生,皆基于人所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幸福观。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学生,是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的伟大哲学家。他在被世界公认的第一部伦理学系统著作《尼古玛古斯伦理学》中关于“幸福的实象”一节,含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丰富内容。所谓幸福,他认为:“虽是同一个人也会有走运与不走运的时候,如果我们根据一个人走运与不走运来判断是否幸福,这未免太奇怪了”,那显然要把幸福的人当成“一种变色龙,一种无法捉摸的东西”。因为,这种“幸福”与人的自身作为无关,既然人只能听天由命,又何必心存失望与希望等无用的情感呢?亚里士多德接着说:“能够感到幸福,实现希望人生的源泉,是我们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外界的力量比,称为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幸福的内容。如果,生命力只是解决家庭事件的一种生命力,那固然不会在家庭中遭到阻碍,但对于解决街道上或全市的事件,则会立刻受到阻碍。”鲁迅先生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与无”,希望与人生的志向有关,志大才疏,烦恼与障碍自然比别人来得多,这时寻找失望之因,应瞄定内在生命力的问题,而非外界客观因素。古人曰:“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物质条件的不足势必影响人的希望取向或价值选择,但并没有绝对性。因为“毛长”的感觉在“马瘦”的时候特别呛眼,但总比马瘦而无毛好,因为脱毛的马若不长出新毛来,那它距离死亡已经不远了。

  在许多场合下,不管建成什么样的家庭内部的希望与幸福,但如果一旦遇上自然中或社会上不期然的惊涛骇浪,个人的希望与家庭的幸福就会立即崩溃,这说明人生情感的脆弱性和不可确定。而且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表面上看上去虽然人人生活在希望的追求中,并且可能在幸福的怀抱之下,但从人生的终点回溯而言,一种无法忍受的不幸与失败正在一天天地向您走来,这就是“死亡”的无法回避!拥有很多,意味着将比别人失去更多一些;立于高位,面临的风险与不安或许比常人更大一些。这时,如果您获得了一种超越这一切的、为了具体而阔大的境界及强韧的生命力所须的原动力,那就有了构筑绝对希望与幸福和谐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自己的胸中建立一个能泰然超越一切事象的、形成生命力的“
”的实践。只有这种有信念的实践,才能将苦难的人生变成希望的人生和幸福的人生,因为信念将给我们生命力带来成长的动力,信念将为我们的希望插上两翼而高翔远眺,从而不使我们仅仅为自己或者家庭而活着;或者因为一时一地的收获与成功而沾沾自喜!

  在为物质文明所笼罩的当今世界,如果仅仅将希望与幸福的“宝”押在物质的上面,那么人生的希望与幸福的选择不免走向狭隘。人的动物性成长过程,固然需要衣、食、住、行、乐等所须的名利地位客观条件,但人仅仅因为动物性的成长需要而把一切时光和全部精力都盯在名利地位之上,这不仅使人的动物性成长的希望、快乐与幸福在客观上自打折扣,同时更使人失去因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其它动物高贵的本质性东西——精神享受。诚然,在现实中受着享乐与欲望冲击的现代人,为什么“作为人的目的”而降生在人世?同时,所从事的政治、经济、科学种种活动,其目的何在?这些最根源的发问,早已变得越来越无人理睬了。相反,现实的情况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正在消磨下去,人的生命力动力衰弱,如今人类虽然少了许多人为涂抹的阶级分割或政治色彩,却变得日益被动化、数字体、经济性或城市型等。当您从股市证券大厅、房市楼盘展馆或大型物流超市的人群中走过来,回头凝视来自物质文明的当代人所散发而来的,是那虚弱已极、病态彰显的精神喘息,您一定希望于今后看到已经被重新唤醒精神和充满清冽气息的喜悦人生!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毛主席老人家当年说过的话,哪一点呢?我的理解是从现有的全部追求中,再挤出一点空位,或者留下一些无为,因为佛说“真空”能化为“妙有”,《金刚经》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而无所不可为,而这可能是人生的最大希望和幸福吧!。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