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社英丨一丛竹子

陈家村隶属西安市灞桥区新合街道办事处。别看是农村,因为六十年代修了西韩公路,又靠公路在村边盖了一个很像样的供销社,所以就有了一些繁华城市的气象。方圆几十里人家婚丧嫁娶买东西都到陈家供销社,把原来北边很有名的物资交流中心耿镇都给比下去了。

坤爷家的院门很小,没有修什么像样的门楼。只是有一个两三平方米小小的建筑守住门户,遮住风雨。门仿佛是黑色的,因为年代久远,早已变成像灰像土又像黑的四不像颜色,门下面有一条条裂缝。不过,从门缝中是看不见他家院子的,因为门内有一堵墙,我们那地方人俗称照壁,这照壁是我们那地方人常修的,几乎家家都有。可坤爷家的照壁前面有一丛竹子,据说是坤爷从外地拿回来的,这丛竹子就成为他家的标志。

说实话,竹子是一种喜水的植物。可我们这里地处黄土腹地,常年干旱少雨,并不适合竹子生长,所以,竹子就成为稀罕物。竹子刚栽上,我们几乎天天来看,看郁郁葱葱的竹业渐渐变黄变枯干,再看竹子也渐渐没有水分没有润泽的气息。然而,就在我们已经为这片竹子惋惜甚或哀悼之后,它却又从根部萌发出小小的绿色的竹箭。这丛竹子后来越长越高,甚至高过了照壁;越长越多,把整个照壁都遮住了。于是,我们站在坤爷家门前,看见的不再是遮掩甚至拒绝的照壁,而是一丛很茂盛很有文化的竹子。轻风袭来,竹叶潇潇,四季常青,在村中很是独树一帜,看竹,画竹,读竹,写竹成为我们这些孩子潜意识的向往与思维活动,在当时,我们也许并没有感到什么,可是,我们很干渴的土地上有一丛很有水味的竹子,很封闭的心灵中有一丛外来竹子带来的讯息,这就给我们插上了向外看向外面走的意识,这就够幸运的了。

坤爷由他乡回到故里,我们村几十位学生考上学校走出了农家小院,他们各有一份事业,各有自己的爱好,却各自怀有对家乡的感念,各自记住了村南边小河的芦苇,村东南墩台原地的碎砖,这不能不说是坤爷这一辈人的濡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我后来每读苏东坡,都会想起坤爷家的那丛竹子。后来我也知道,坤爷学习优秀刻苦,从畜牧兽医学校毕业后分到甘肃天水,三年困难时期,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无奈回到故居,离开了他擅长与挚爱的畜牧兽医工作,我猜,他是想用竹子维系他与文化的关联,用竹子表示他四季不变的追求,让妹妹儿女聆听竹子的劲直与坚持,也许还有……我不敢妄想,因为我的浅陋与无知。

坤爷回家后,骤然变成了一个农民,但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他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子开变了一家“民桩”,也就是给马驴等大牲口配种的地方。在如此简陋的地方,他第一个搞人工授精,成功率高,方圆几十里没有不知道的,坤爷为此写了论文,直到现在还有人阅读和引用,他的研究成果直到现在也还有利用和研究价值。于是我们村西头两边,一街两行拴满了骡马,母马母驴是拴着的,刚生下的骡驹马驹就在母马身边散放着撒欢。为了防止马驹踢伤小孩,就给它们脖子上系一条绳子,拴着一个胳膊粗细一尺来长的小木棒,马驹一跑一蹦,木棒就会敲打它的膝盖,迫使它们乖乖的停下来——这曾是陈家村一道著名的景观,很多小伙子因此而有权利挑选漂亮媳妇。

坤爷还当队长,在贫穷加斗争流行的形势下让陈家村的劳动日价值一块钱,这在当时很是轰动。他还在“以粮为纲”的偏颇中倡导组织栽种培育果园,派人到西北农学院学习果木修剪,在果园里套种苜蓿;还组织陈家剧团,把《红灯记》《白毛女》等样板戏,自编成秦腔、眉户、碗碗腔演出,他担任主角,还亲自带人到戏曲研究院向吴德、马友仙等秦腔名家学习,方圆几十里,轰动一时。

后来,坤爷老了,他不幸患上了中风,行动不便时,便长久坐在那丛竹子前沉思。竹子低语,坤爷无言,在我眼里,他们是知己,他们是朋友,竹子便是坤爷的“敬亭山”。写到这里,我便无语叹息,以坤爷的才学与悟性与专一,本可以在畜牧兽医或编剧演戏,甚或是行政领导等任一方面有更大的成果乃至成就,可是坤爷却这样屈就在一个平常的村子里老至终生。也许他心有不甘,他又不愿辩驳,不愿寻求原因,不愿把原因写在社会这一页上。因此,他只有无言,只有沉思,只有借竹子来排解,借竹子去追随苏东坡一般的旷达与结局。

※   ※※  ※   ※※  ※   ※※  ※   ※※

其实,就生命的有限来说,每个人都是一部悲剧,因为任何的辉煌都会回归平淡,任何的波澜都会归于平静,那么,我们又何必为生命的离逝而叹惋?但是,像坤爷这样胸有宇宙,行在天地,思在院落的人,实在是让人自叹弗如。今天,在这个仿佛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世界上,我们只要知道一个人,一个院落,一架葡萄,一丛竹子,曾在世上存在过,曾留下光彩,留下吟唱,留下润泽的气息,这就足够了。

作 者 简 介

陈社英,1956年出生,陕西西安人,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灞桥区新合街办陈家村。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1977年考入蒲城师范,后来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进修学习。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曾在《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女友》等多种报刊杂志发表过散文作品。作品收入《青年散文一千家》等文集并受到著名作家的特别点评。曾担任《青少年文萃》编委;全国青少年作家作文大赛评委;《古都文萃》杂志副主编。2015年出版散文集《美丽而疼痛的村庄记忆》,始终认为文学与教育是自己放飞理想的双翼,是慰藉心灵救赎自我最初与最终的方式。



(0)

相关推荐

  • 出生十天左右的小马驹是这样的,超萌超可爱!

    出生十天左右的小马驹是这样的,超萌超可爱!

  • 陈家台村

    陈家台村 --2019雄安新区行之雄县 2019年10月9日,星期三.农历乙亥年  甲戌月  己卯日(猪年)九月十一.河北省雄县:陈家台村.

  • 陈家沟:一个村,一部史

    陈家沟:一个村,一部史

  • 天台山济公故居

    济公故居位于县城赤城路与劳动路交会处,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1.3.5.9.10路公交车直达. 据记载,济公原名李修缘,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初八诞生于浙江天台县城关北门外永 ...

  • 陳 洪 綬 書 畫 全 集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 ...

  • 陇南融媒

    陈家大庄村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陈院镇,位于陈院镇政府所在地 ,距离县城6公里.陈院镇向来以成县的"北后粮仓"著称,但真正意义上的北后粮仓是现在一.二社所拥有的八台山,整个八台山拥 ...

  • 陈社英丨村东空房子里的秘密

    我们村北边一排最东头有一个院子,它三间宽,也就是十米左右,大概有五十米深.它前面是一大片空地,后面盖着三间庵间房,庵间房是我们这里一种简易的大房,比大房的入深浅一些,往往盖在庄基地的后半部分,给前面留 ...

  • 陈社英丨“瓜军”是个傻子

    一九六零年前后,距离我们村子西边二三百米的地方,一条公路南北贯通而来,它就是西韩公路,我们村往西划拨了庄基地,一直通到公路.随即重新规划整合,成立了灞桥区新合公社--即现在的新合街道办.公路西边,又新 ...

  • 陈社英丨匠人不可得罪

    一 我家在西安灞桥与高陵的交界,离渭河七八里地,沿着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的西韩公路一直往北走就可到达,在地理上应属于渭河滩. 我们渭河滩的能人多,但这些能人都一致地认为两种人不可以得罪,匠人和先生,其 ...

  • 陈社英丨党家村有个汉子叫瞎货

    我们村往西直走二里多地,穿过一大片庄稼地,就到了党家村.我们以前是一个大队,现在叫一个行政村,我们几个村的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时都在崇福寺小学,所以只要年龄差不多,彼此都很熟悉. 党家村街道比较窄,横七竖 ...

  • 陈社英丨一道壕沟

    我们村地处关中平原,一年春暖冬寒四季分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每个人每年只洗一回澡,这就是过年以前.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就成群结队到临潼去洗温泉澡.从我们村子到临潼有两条路:一条走小路直接插向东南方 ...

  • 陈社英丨割芦苇

    我们村东南方一二里地,有一条小河,小的连名字也没有,我们就叫它河渠.它的上游在西南方二三里地,那里有许多小小的泉水自然涌出,水道纵横,汇成一条小河,流过我们村再向东南三四里远.河水变宽变浅,画成我们西 ...

  • 陈社英丨牛柴爷

    我们陕西人盖房子,都是独门独院,最后面三间上房,和庄基地差不多一样宽,大约三丈,也就是三米多一点.不管有钱没钱,没有人盖跨度更宽的房子,这就是所谓"檩过丈二三,不压自己弯".上房前 ...

  • 陈社英丨玲玲婆

    在我们村子,玲玲婆这是一个称呼,但是,玲玲并不是婆的名字,很可能是她女儿的名字,相当于玲玲家的婆.也有一种可能,玲玲就是这个婆的名字,那么这个婆是辈分高却非常年轻,晚辈称呼他时可以带着他的名字. 我在 ...

  • 陈社英丨善人爷

    我们村近百户,约摸500人,算是个大村.几百人好几辈子在一个村住,互相称呼就一辈一辈排定.俗话说:人穷辈分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富人大户娶媳妇生孩子早,辈分相对要低一些.当然要是稳定的,骤然发了横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