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富汗尼到萨达姆——泛阿拉伯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来源:《西亚非洲》2000年02期

  • 作者:马小红

  • 摘要:泛阿拉伯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在国际社会 , 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影响广泛。本文首先全面论述了泛阿拉伯主义从阿富汗尼到萨达姆的发展历程 , 指出萨达姆的泛阿拉伯主义带有明显的地区霸权主义色彩 , 是对原来意义上的泛阿拉伯主义的一种扭曲。其次 , 着重考察了泛阿拉伯主义在当代的新走向 , 肯定了文化含义和经济含义上的泛阿拉伯主义新趋势。

  • 关键词:泛阿拉伯主义; 阿富汗尼; 萨达姆

海湾战争以来,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对伊拉克采取了各种手段, 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然而, 萨达姆政权并没有使美国政府如愿。萨达姆政权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萨达姆高举泛阿拉伯主义旗帜, 深得伊拉克人民乃至阿拉伯民族的拥护。

一、泛阿拉伯主义的发展

泛阿拉伯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 从思想意识上讲, 是一种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它既包含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现代民族主义的内容, 又包含传统的宗教共同体观念, 其宗旨是反帝、反殖和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泛阿拉伯主义强调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和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在泛阿拉伯主义的发展史上, 涌现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1.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838~1897年) :从泛伊斯兰主义在理论渊源上通向阿拉伯民族主义[参见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316页。'>1]。泛阿拉伯主义在近代的发展, 与伊斯兰教的复兴和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18、19世纪,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亚非地区, 广大阿拉伯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丧失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伊斯兰教上层有识之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伊斯兰教自身的软弱和丧失了创教初期的进展精神, 于是提出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是近代伊斯兰改革主义最有影响的领袖和泛伊斯兰主义最杰出的先驱。他先后在东、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 主张从政治立场出发, 对伊斯兰教进行改革, 然后进行社会改革。他于1870年到埃及, 在爱资哈尔宗教大学任教, 与他的学生穆罕默德·阿卜杜 (1849~1905年) 等人创办《埃及报》和《商业报》, 积极宣传宗教和社会改革。后来在巴黎创办《坚柄周刊》 (又译《团结》、《最牢固的纽带》等) , 主张伊斯兰国家团结起来, 统一在政教合一的哈里发的旗帜下, 共同抵御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 振兴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民族。阿富汗尼认为, 伊斯兰教本身具有紧密团结穆斯林民族并具有抵御西方殖民主义的政治能力。他“明确提出只有伊斯兰纯洁化, 并把泛阿拉伯主义同伊斯兰主义结合起来, 才能复兴阿拉伯主义的主张, 实际上创立了伊斯兰阿拉伯主义学说”[(2) 沈昌纯:《西亚北非地区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伊斯兰政党和政治组织》, 载刘竞主编:《伊斯兰复兴运动论集》, 1989年版, 第101页。'>2]。由此可见, 在阿富汗尼时代, 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就有了历史渊源关系。其实, 泛阿拉伯主义同泛伊斯兰主义不但有历史渊源关系, 而且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民族压迫方面, 还有共同的利益。[(3) 参见彭树智:《从伊斯兰改革主义到阿拉伯民族主义》, 载《历史研究》, 1991年第3期。'>3]阿富汗尼提出的穆斯林民族团结的伊斯兰主义思想对后来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如萨提·胡斯里、纳赛尔等许多阿拉伯民族主义代表人物的泛阿拉伯主义思想的形成, 也起了重要作用。[(4) 参见巴萨姆·梯比:《阿拉伯民族主义》, 见彭树智 :前引书, 第312页。'>4]

阿富汗尼主张东方穆斯林各国团结一致, 共同反对西方殖民主义, 进行社会和宗教改革, 开展现代复兴运动的泛伊斯兰主义无疑是积极的, 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 他号召统一在哈里发, 也就是当时土耳其奥斯曼素丹的旗帜下, 显然是不现实的, 且违背了时代潮流。另外, 他的改革并未触及封建贵族和地主阶段的根本利益,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然而无论如何, 他的有关宗教和社会改革的主张和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对唤醒各国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民的觉悟, 起了积极的作用, 也为阿拉伯现代复兴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 他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导人。

2.萨提·胡斯里(1882~1968年) :走向真正的泛阿拉伯主义。在青年土耳其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阿拉伯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后, 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正式出现[(5) 参见彭树智:前引书, 第373页。'>5]并且得到巩固和加强。其间著名的思想家有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 (1865~1935年) 、阿布德·拉赫曼·卡瓦克比 (1849~1902年) 、米歇尔·阿弗拉克 (1910~1989?) 和萨提·胡斯里, 前两人接近或达到了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直接源头, 阿弗拉克把阿拉伯民族主义现代化、组织化, 成立了阿拉伯复兴党, 把“统一阿拉伯民族具有不朽的使命”作为党的口号。他把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 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概念。“这种思想在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中占有特殊地位, 在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和政治运动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同上, 第369页。'>6]

在此最需一提的是, 萨提·胡斯里被誉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精神之父”。他“赋予阿拉伯民族主义以更广阔的理论基础。他把历史、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 赋予阿拉伯民族主义以整体性。从整体性的哲理出发, 他在政治上提出了阿拉伯团结的命题,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阿拉伯团结和伊斯兰团结的关系”[(7) 同上, 第370页。'>7]。胡斯里认为阿拉伯世界应和穆斯林世界团结起来, 且把阿拉伯团结作为穆斯林团结的前提, 他在《穆斯林团结和阿拉伯团结》一文中总结说:“阿拉伯团结的思想……如同许多自然和社会力量一样, 它潜伏了好几个世纪……阿拉伯团结运动已经公开化, 而且以更大力量显示自身价值。无疑, 它将席卷整个阿拉伯国家, 使它们回忆起古代的光荣和早期的强盛。在这些国家里, 它必将重振最丰富、最有力和最高尚的东西。”[(8) 西尔维亚·G·哈伊姆编:《阿拉伯民族主义文选》, 载彭树智:前引书, 第404~405页。'>8]胡斯里对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行动特别兴奋, 认为这是“真正阿拉伯统一的起点, 宣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9) 迈克尔·科尔特斯:《中东读者》;彭树智 :前引书, 第393页。'>9]胡斯里卓越的贡献还在于他把埃及纳入了阿拉伯民族的范围中, 走向了真正的泛阿拉伯主义。埃及在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在胡斯里以前, 包括埃及民族主义者在内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埃及不属于阿拉伯民族。胡斯里为此与埃及民族主义者进行讨论, 并批驳了埃及民族主义者和其他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错误理论, 他认为埃及有许多优势, 足以担负起领导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责任。这些优势是:处于阿拉伯世界 (包括亚洲和非洲部分) 的中心;拥有领土和居民方面最大的阿拉伯国家;接受现代文明成果最多的先进国家;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中心:早已运用现代化机器设备以及管理方法;文学质高雅洁, 堪称阿拉伯世界之首。总之, 他相信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民族复兴运动中必然起着领导的作用”[(10) 胡斯里:《埃及在现代阿拉伯复兴运动中的作用》, 载彭树智:前引书, 第387~388页。'>10]。他把1956年埃及宪法宣布埃及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民族, 誉为“在埃及的阿拉伯民族思想发展史上最光荣的阶段[(11) 彭树智:前引书, 第393页。'>11]”。

胡斯里完善和发展了泛阿拉伯主义思想, 他的理论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产物, 为泛阿拉伯主义的集大成者纳赛尔所继承。

3.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1970年) :泛阿拉伯主义的集大成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是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阶段, 殖民主义以托管方式瓜分阿拉伯各国领土, 使阿拉伯人民愈益感到加强团结的重要性, 为了民族独立, 阿拉伯人民必须统一的思想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1931年和1933年先后在耶路撒冷和巴格达举行的泛阿拉伯代表大会就集中反映了这一要求。1945年3月阿拉伯七国政府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 签订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 联盟正式成立并发展到22个成员国, 包括所有阿拉伯国家。阿拉伯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是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 也是泛阿拉伯主义思想的一次突出体现。二战以后, 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以色列国的建立, 促使泛阿拉伯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 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应运而生。

纳赛尔是当代阿拉伯民族的一面政治和思想旗帜。他的思想——“纳赛尔主义”, 是纳赛尔留给阿拉伯世界的珍贵精神遗产, 其中有丰富的泛阿拉伯主义思想。他的代表作是于1954~1955年撰写的《革命哲学》。在其中第三部分, 他着重谈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埃及和非洲的关系、埃及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形成了“三圆圈”理论, 即阿拉伯圈、非洲圈和伊斯兰圈。他认为阿拉伯圈是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 操同一种语言, 信仰同一宗教, 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纳赛尔时代, 泛阿拉伯主义主要是反抗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纳赛尔认为, 阿拉伯人保卫巴勒斯坦就是保卫自己的国家, 保卫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 就是保卫自己的妇女和儿童, 巴勒斯坦问题是当代阿拉伯人民面临的共同事业, 保卫巴勒斯坦、解放巴勒斯坦是当代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团结和共同战斗的口号。纳赛尔谈到此问题时说:当这些事实在我心中确立下来以后, 我开始坚信这是一个共同的战斗, 我对自己说, 阿拉伯地区是一个共同的战斗, 我对自己说, 阿拉伯地区是一个, 他们的情况是共同的, 他们的问题是共同的, 他们的前途是共同的, 他们的敌人——无论这些敌人如何乔装打扮——也是共同的, 那么我们的力量为什么要分散?[纳赛尔:《革命哲学》, 载彭树智:前引书, 第441页。'>12]纳赛尔认为阿拉伯人是强大的, 除了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因素外, 还有阿拉伯国家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纳赛尔将其泛阿拉伯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 致力于维护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从1955年到1956年, 他组成了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和埃及5国的“阿拉伯防御体系”。与“巴格达条约集团”对抗;1958年, 为反对“艾森豪威尔主义”, 他领导埃及和叙利亚联合建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同年, 他又与也门联合组成阿拉伯联邦;1964年他发起和出席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 与铁托等发起不结盟运动;以及后来领导埃及和阿拉伯人民进行3次反以侵略战争, 等等, 都在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记录, 为世人所赞扬, 被阿拉伯人民视为民族英雄。

4.萨达姆·侯赛因(1937~ )(萨达姆于2006年底被绞死——小编注) 的泛阿拉伯主义。纳赛尔逝世以后, 阿拉伯国家为了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权一直矛盾重重, 不停地进行着分化组合, 难免影响了泛阿拉伯主义的发展。到80年代, 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 中东各种激进思潮其中包括泛阿拉伯主义, 重新生长起来。此外, 由于冷战时代结束,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力量对比失衡,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 使得泛阿拉伯主义思潮进一步滋生蔓延起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1979年上台) 的泛阿拉伯主义就是一个代表。

萨达姆自幼年时就耳闻目睹西方殖民主义和异族入侵给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国家带来的苦难, 因而极为仇视西方和以色列。从青年参加革命时起, 就一直为实现泛阿拉伯主义的理想而奋斗。1979年他出任伊拉克总统时, 正值埃以在美国主持下签订《戴维营协议》, 阿拉伯国家陷入严重分裂之际。萨达姆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公正、均富”的阿拉伯社会, 一个横跨亚非的泛阿拉伯统一国家。他的主张并不现实, 却迎合了阿拉伯人的某种愿望和民族情绪。

萨达姆的泛阿拉伯主义在他的对外政策中得到突出的体现。1980年, 他举起泛阿拉伯主义的旗帜, 进行了两伊战争。他声称要遏制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 保卫阿拉伯东大门, 保护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安全, 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全力支持, 他也因此一度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1990年, 作为迈向“阿拉伯统一的第一步”, 他出兵科威特, 引发了海湾危机。此后, 美国和西方大规模卷入, 萨达姆又一次举起泛阿拉伯主义大旗, 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比做西方的“新十字军”, 而他则自誉为抗击“新十字军”的现代萨拉丁, 声称要对西方的“新十字军”进行一场“圣战”, 他又获得了相当一部分阿拉伯人的赞成和同情。海湾战争结束后, 8年多的制裁使伊拉克人民遭受了巨大苦难, 国际社会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与日俱增, 尤其是美国在中东的双重标准政策使阿拉伯世界意识到:削弱伊拉克也就是削弱阿拉伯自己, 阿拉伯人对美国的信任程度降到了最低点, 阿拉伯反美反以浪潮普遍增长, 这就向萨达姆提供了政治活动空间。萨达姆借此再次举起泛阿拉伯主义旗帜, 围绕武器核查问题对美国发起挑战。这种做法既符合阿拉伯人的心态, 也使萨达姆政权得以巩固, 更使美国等西方国家近来先后发起的“沙漠惊雷”、“沙漠之狐”计划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甚至是得不偿失。

应当看到, 萨达姆的泛阿拉伯主义明显带有地区霸权主义色彩, 是对原来意义上的泛阿拉伯主义的一种扭曲。他挑起海湾危机、在海湾战争及其以后的一些做法都表明, 泛阿拉伯主义已被用作巩固其政权的“护身符”。这是泛阿拉伯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挫折, 甚至是倒退。

二、泛阿拉伯主义发展的趋势

泛阿拉伯主义的发展, 有起有伏, 有胜利也有挫折, 有经验更有教训。然而无论如何, 它在阿拉伯世界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 因而仍将会以各种方式继续存在发展下去。

从思想基础看, 阿拉伯地区在罗马时期一直到现代, 时常受到侵略, 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给阿拉伯民族带来巨大的创伤, 阿拉伯人民希望建立起一个新的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来重现往日阿拉伯帝国的强盛及繁荣。而且, 阿拉伯世界认为, 阿以之间的矛盾, 并非一般的领土争端, 而是阿拉伯人民长期反殖民主义反犹太复国主义斗争的继续, 是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两种历史传统的斗争, 因此, 阿拉伯人民必须团结一致, 共同行动。

从社会基础看, 在阿拉伯世界, 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观念并不牢固, 而《古兰经》中“天下穆斯林是一家”的观念却深入人心。人们认为大家都是真主的仆人, 大家有共同的风俗, 有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宗教信仰, 又有地缘和血缘的纽带相连, 本来就应生活在一个“阿拉伯祖国”大家庭里,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是真主的旨意。特别是阿拉伯世界长期的动荡, 广大的下层阿拉伯人民备受战争的摧残, 他们急需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他们渴望阿拉伯世界的统一。所以, 下层的阿拉伯人民, 便自然成为泛阿拉伯主义的传播土壤, 他们最易接受泛阿拉伯主义。

但是, 今天的阿拉伯国家毕竟是各自平等、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泛阿拉伯主义者主张建立一个包括所有阿拉伯的、统一的国家或联邦的思想, 显然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矛盾, 也常常由此引起很大的冲突甚至是悲剧。面对这种矛盾, 只强调政治意义上的泛阿拉伯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且,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潮流,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益加强。于是自70年代以来, 许多阿拉伯世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指出, 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有分歧, 但文化、感情相通, 应求同存异。这为泛阿拉伯主义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 赋予泛阿拉伯主义新的含义, 使泛阿拉伯主义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泛阿拉伯主义的文化含义。

实际上, 泛阿拉伯主义的最初含义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它表现为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和伊斯兰教历史研究的兴趣, 对阿拉伯人在历史上的辉煌文化成就, 感到自豪和光荣, 借此呼吁阿拉伯思想的统一与认同。只是在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以色列的扩张, 泛阿拉伯主义增加了反帝反殖反犹的新内容后, 其政治含义才日渐突出并且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迅速传播开来。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在当代强调泛阿拉伯主义的文化意义是对泛阿拉伯主义最初含义的一种延续。应当指出, 这种延续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延续的基础上发展了泛阿拉伯主义的文化含义, 使其内涵更丰富, 外延更广阔。

倡导泛阿拉伯主义文化意义的代表人物是当代埃及著名作家、思想家宰克·纳克布·马哈穆德。1979年9月28日, 他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泛阿拉伯主义是文化, 不是政治》一文。1984年12月20日, 该文还得到了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科学组织的最高奖——阿拉伯文学表彰奖, 这一奖励肯定了他对泛阿拉伯主义的新解释。他认为“一个阿拉伯人首先是因为文化的因素才成为阿拉伯人的”。“阿拉伯文化的轴心是阿拉伯语, 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思想和感情, 这种文化的联系体现在共同的道德观, 共同的文学艺术欣赏标准诸方面”, 因此, “泛阿拉伯主义是文化格式, 而不是政治格式”。他认为, “今天, 从阿拉伯湾到直布罗陀海峡, 在广大的阿拉伯祖国的土地上, 阿拉伯人在政治上彼此有许多分歧点, 而在文化思想和感情上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阿拉伯人应该坚持共同的、永恒的事物, 而把发生的事件看成过眼云烟, 这样做才是有价值的, 才是向前看的理智表现。”[(13) 李振中:《纳赛尔与泛阿拉伯主义》, 载《阿拉伯世界》, 第1992年第3期。'>13]

2.泛阿拉伯主义的经济含义。

泛阿拉伯主义的经济含义就是呼吁阿拉伯国家在经济上加强合作, 共同发展, 努力实现阿拉伯经济一体化。

阿拉伯世界本身存在着“南北”问题。一类阿拉伯国家人口多但较为贫穷, 如埃及、约旦、也门等;另一类国家人口少却拥有巨大的石油财富, 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阿拉伯国家之间这种贫富反差与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财富观是相冲突的。《古兰经》规定, 穷人可以分享富人的财富, 同时极力倡导财富均等、富人向穷人施舍、勤俭简朴和反对奢华的伦理道德规范。伊斯兰经济学家更是把富人向穷人转移财富描绘成一种具有提高穷人购买力、刺激消费和生产效率的理想的伊斯兰经济发展模式。尽管阿拉伯民族分布在二十多个国家, 但他们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遇到经济困难时, 他们便期望得到高收入的阿拉伯兄弟国家的援助。萨达姆总统就曾明确宣称:“阿拉伯人不管走到哪里, 都属于一个民族。其财富应由大家分享。一人有难, 众人同当。”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 阿拉伯国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从1962年起, 中东已成立8个以高收入产油国为核心的双边和多边援助机构, 它们仅在1976~1988年就向叙利亚、约旦、阿曼、埃及、摩洛哥和苏丹等中低收入阿拉伯国家提供了300多亿美元的官方开发援助。8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经济集团化趋势有所加强, 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试图实现经济互补, 即把富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资金与穷国丰富的人力、矿产资源和农业潜力结合起来, 实现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发展。这无疑有助于缓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贫富矛盾。90年代以来, 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由阿盟组建的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已在1998年1月1日开始启动, 计划在10年内初步建成, 首先以每年10%的比价降低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税, 进而彻底取消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目前, 加入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已有18个, 其贸易额占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92%和阿拉伯国家间贸易总额的98%。[(14) 陈佩明:《“萨达姆现象”与阿拉伯世界》, 载《世界知识》, 1998年第9期, 第10~11页。'>14]阿拉伯国家经济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 加上同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 经济、合作的基础良好。因此, 可以说, 泛阿自由贸易区的诞生是迈向阿拉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它既是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也有民族主义的反映, 归根结底, 是为了阿拉伯民族的利益, 这一途径有利于发展阿拉伯地区的经济。

泛阿拉伯主义的文化含义和经济含义是后冷战时代民族主义浪潮的重要表现, 也是阿拉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长远看, 有助于提高阿拉伯国家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在赋予泛阿拉伯主义新的含义后,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 阿拉伯民族作为当代世界觉醒的、前进的各民族的一分子, 将凭借其独立的位置、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 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释

1 参见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316页。
2 沈昌纯:《西亚北非地区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伊斯兰政党和政治组织》, 载刘竞主编:《伊斯兰复兴运动论集》, 1989年版, 第101页。
3 参见彭树智:《从伊斯兰改革主义到阿拉伯民族主义》, 载《历史研究》, 1991年第3期。
4 参见巴萨姆·梯比:《阿拉伯民族主义》, 见彭树智 :前引书, 第312页。
5 参见彭树智:前引书, 第373页。
6 同上, 第369页。
7 同上 , 第 370页。
8 西尔维亚·G·哈伊姆编:《阿拉伯民族主义文选》, 载彭树智:前引书, 第404~405页。
9 迈克尔·科尔特斯:《中东读者》;彭树智 :前引书, 第393页。
10 胡斯里:《埃及在现代阿拉伯复兴运动中的作用》, 载彭树智:前引书, 第387~388页。
11 彭树智:前引书, 第393页。
12 纳赛尔:《革命哲学》, 载彭树智:前引书, 第441页。
13 李振中:《纳赛尔与泛阿拉伯主义》, 载《阿拉伯世界》, 第1992年第3期。
14 陈佩明:《“萨达姆现象”与阿拉伯世界》, 载《世界知识》, 1998年第9期, 第10~11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