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太极 明师指路系列 太极之动“手带身”

武禹襄《太极拳解》说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我们先解读“一动无有不动”,要达到武禹襄前辈说的这个太极状态,必须要了解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的动是究竟怎么个动法?我们必须从细节的微观来详细破解其中的运动规律。
武禹襄为我们后辈留下了丰厚的太极文化遗产,他在著名的《太极拳解》提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武式太极后辈高手郝少如,从留存的珍贵笔记指出:“打手之巧,在于用意不用力。不在外面而在内,一举一动非单纯的形动。有意动,始而气动,继而形动也”。这些内容是武禹襄拳理的一脉相承。

研究以上拳理,从实证体悟中得到的结论是:
太极拳的动有他生命现象的环环相扣过程,动的本源是心意之动为领,内气发动为推动力,继而带动身形之动。这种太极之动,是太极状态,是习练太极拳实证体悟后的运动目的,这是太极拳基础的一个身体习练状态。

这个神意气化合的动,在初练者来说可能会有难度,但在太极拳学系统里,这也还只是基础和入门。这还不是最后的目的,后面有两个境界,分别是:
一个是内外相合,神意气力的化合
一个是入空空化境,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所以大师们说太极拳的“松通空”是深无止境的,它也代表了生命潜能的深奥。

从能练到太极的松通阶段开始,只要身体是松通的,象我45岁的年龄,不管对方是瘦的,胖的,壮的,我都能在轻松的状态中接住对方的来力,用中定就能定住对方的力,很多年轻的人,也感到挺惊讶,我没主动出力对抗,只是身体放松迎接,他们就进不来。这就是太极拳带来的松通功能。这些是经过测试和实证的。
【太极拳独有的松通状态能使身体变为导体,引化入侵之力】
这个松通为什么能接的住年轻人的入侵之力呢?
原因就是我在接手的瞬间,就把对方的来力,通过身体的舒松状态这个导体,一方面是身体松通后的对对方的力量吞没,另一方面是身体各关节力量分散和体内向全身向下的引化。
但是达到这样入门松通状态,需要太极拳明师指路,看起来简单,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的太极拳学一些列的内容。

【松通入门,入侵之力不需要用腰转动,也就是可以不用明显的身形之动】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为了说明传统太极拳的另一脉络传承想要练内动内气内功,为什么不能用腰带手,而是手带身动。
前面武禹襄的《太极拳解》和郝少如拳学《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教学笔记,都说明了太极之动的内涵原理。
因此,没有练到内动内通的拳友,是体会不了这篇文章说明的问题。没有身体的这个太极之动基础和实证体悟,只有身体练到这个内动基础,才能去求证以上的内容,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就是这个理。你对太极拳学的文献,资料研究的多么透彻,身体没有力行,全都是空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实证体悟,身体力行,有明师还有自己的经年累月习练,太极之松通才能真正体悟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写写文章,自己的理解感受,那都是纸上谈兵。第一个能够写传来的东西,肯定是前辈们自己练到后的感悟,张三丰的《太极下乘武事解》里提到的:
【求柔软,柔软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有心之柔软也】
这也是我上篇提到的《从松懈到松静到松柔》,这些思想我特别感谢当代太极隐士陈耀庭老师开放的教导,转变了我对太极拳的思维认识。
我们再看《张三丰太极下乘武事解》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因此我们的祖师爷张三丰,肯定是武功高强的,没有自己的实证,肯定写不出这么高明的东西。

喷子们这时可能会喷,“上擂台试试”。
我们刚才这些全都是描述太极习练者锻炼过程中不同阶段达到的一种境界和潜能,这和武功对打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武功,对打,一定是两个人和多人的实战演练,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实战的能力。
这里我们说明的是太极拳对自己生命的影响,它改变了身体的体征。

那些被忽悠或者本身利益的关联,在擂台上不堪一击,贻笑大方的大师们,把传武能不能打的形象已经非常夸张的表演方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我们在讥笑的同时,要思考中国的传武难道就这样成为网络取笑的下场???

曾经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难道就这样被人践踏???

【透过现象看本质,显然不是,那些在舞台上特别表现力的雷雷大师,还是马保国混元大师,都不能代表中国传武的大师,他们只能是娱乐场上的笑资】

从另一方面,显然突出传武的现代化竞技对抗,跟现代擂台搏击比,传武的对抗训练发展几乎消失了。我们在武术比赛上,看到的更多是套路的演练和娱乐。

碎花布的马老师,不堪一击的擂台形象,侮辱的是我们对中国武术的认识

你硬把舒适的保姆车和运动的跑车去比速度,这种不可理喻的【对比性】,我们只能淡然一笑。
太极拳的实战训练体系,几乎已经失传,因为这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有的会消失,在未来可能又会另一形态兴起,忽隐忽现,谁都说不准。

但中国传统武术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武术精神,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些永远不会流逝。我们中医的阴阳文化,经络文化,这些在人体健康,医学实践,都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作用。谁都不能否定中国的阴阳,五行文化呢?

同样,谁都否定不了中国武术的精气神、正义、刚强勇猛、友谊第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武术精神,中国武术不是追求西方竞技的你死我活。这是有本质的区别。

竞技是非常残酷的,它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产物。

中国的武术有它自己的武魂、武德和武道。

话题扯远了,我们重回到本篇主题,手带身。
前面章节内容,我们主要阐述了太极之动的内涵和逻辑拳理,松通入门后太极习练者应该达到的身体状态特征。入门后,有内动内通后能够很有效的接力功能解读。后面又讲到张三丰《太极武事下乘解》里两段隐含太极枢机的两段话。
简而言之:太极拳的内容,要有身体习练有所得的情况下,才会深刻体悟先人前辈留下的精彩文献。要有实证的身体条件,没有这个先觉条件,拳友体悟不了,更不可能理解这些内容。
因此,太极拳学,是一定要有明师指路。传统武学文化的内涵,要有好老师的心传口授,自学入不了太极门。
那么拳友会问,太极入门的松通状态,怎么才能实现呢?

问道太极 玄渺原创

【一动无有不动,心意带着梢节动】
前面内容,我们明确了太极之动是心意带出的动。
习练从拳架身形之动,过度到意气之动。才能打开一动无有不动,体内节节贯穿,通达顺畅的太极之松通。
一动无有不动中的意动,气动,形动,三者之间是没有时间的分隔,三者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完整一气的,只不过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把这个过程分了三个动法,实际运动的时候是不分家的。

因此太极松通,要求有节节贯穿,这是松柔的要求,只有松柔练到了,才能求内在的通达,通顺。这个通,不外身形的外面,在我们身体体内的,这就是体内的太极,太极拳不在在外,而在内。陈耀庭拳学笔记明确提出,传统太极拳,要有内功,他碰到的那些老师,杨澄甫宗师的弟子汪永泉、吴图南,杨禹庭,他自己的老师牛春明、朱怀元,高占魁,也都强调内功。郝少如的三虚抱一实,意拳的神龟出海,孙氏太极拳的开合,其实都是在讲人体的内动内功。

从现代太极拳普及体系讲,国家推广套路普及了太极拳的形体动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老师的问题,太极拳的内功方面缺失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招式动作和内动内气内功的两者合一,这才是太极拳完整的拳学体系。这也给拳友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求的是什么?深入研究还是就是一般健身爱好?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你练太极拳的目标。

但整体对太极拳的认识观上,我们既然爱好太极拳,要对这个拳术的真实面貌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管是习练套路,还是练求内功,都会有促进作用,不会偏离太极拳本真太远。

【太极拳在内不在外】是对太极资深爱好者,深入学习拳友们的研究内容。
太极一般爱好者,习练太极拳套路拳友来说,在理解上会有难度。因此只是健身爱好者,练练套路,舒展筋骨,舒活气血就行了。
【但是对太极拳的认识观要有,套路只是太极拳习练的基本动作而已,那不是太极拳的全部】
只有松柔练到了,对节节贯穿有很好体悟了,我们会理解太极拳杨家老谱《太极体用解》劲由于筋,力由于于骨。劲是精气之内壮也。
《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于肉、膜、络,而气流行于骨、筋、脉。
血旺毛发盛,气足筋甲壮。
气壮则筋甲内壮。
说明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筋和骨的内壮。
所以太极拳练的是阴阳之道,阴阳之道的表现就是气。
经络通了,我们身体的筋膜,骨节都练通了,体内之气,自然而然的比较比较富足,本身这个习练过程就是强筋壮骨的过程,也是心灵修炼,守静还虚,练意的过程,所以太极拳是性命双修之道,形和心同时修炼,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身体健康无病,能量充足,气壮山河。
由一动无有不动,破解其运行内涵。就是节节贯穿后的,内气全身通达,要使内气通达,必要练好身体九节关节松开送通;
欲要体内通达,必要练身心之静,心无杂念,无有心事挂心头,心松开了,心虚静了,才能身体才会放松下来,身体放松的状态,才有可能锻炼身体内在的通达,筋膜的松开,骨节的松开,心境才能观体,体悟内在的变化,渐渐能凝神聚气,对神意有了更好的体悟。

问道太极 玄渺原创

太极拳的松通入门必须经过这样的
松懈、松静、松柔的三个台阶。
以梢带的运动方式,让身形带体内之气,全身运行起来,只有梢带手带。你才能领悟领一点而带全身,就像太极图的南北两个极点,通过极点把整个圆的气带动起来。
如果以腰带身,劲力就会运行在局部,断劲了,身体的完整一气连不起来,这对更高更深层次的内动,内气来讲,练习深入不下去,完成不了孙禄堂前辈所说的上下一气,在于完整一气,太极的体内阴阳变化不能体悟。

从健身套路演练来说,腰带,跨带,手带,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套路健身,腰带手,腰带身形,完全没有问题,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太极拳是一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传统武术,一套拳,有它独特的太极拳身形、眼、手法、步,在拳架结构上都有其内在的要求,传承的老师传授,习练过程不会出现偏差,有的拳友发生的腰背痛,膝盖痛,都是身形不正,步法不正引起的,不科学写的发劲,反而还耗损了你内脏的元气,不要因为不正确的锻炼方法,运动了反而练坏身体了。

事实证明,练拳练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练过了,好几个名家的后代(陈氏、杨氏、吴氏都有案例),练坏身体的就是这个原因,太极拳一定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自然而然,这才是太极之道。
你能达到这种“意动、气动、形动”的神意内动了,身体的节节贯穿,松通的境界就会越练越好。很多太极拳的文献资料,越看越有味,能够真正理解体悟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松通了,就轻灵了,就更贯穿畅通了,进入这个太极大门的内动台阶。下一步就可以更好的习练

太极拳的随人所动,对待的知觉运动,去体悟太极拳的沾黏连随。
武禹襄前辈名言:须要从人,不要由巳。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长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徵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了解了太极拳的松通,能够证悟实证自己身体通了,再来朗读武禹襄的上面这段知己知彼,对待听劲,对待揉手演练,你就觉的前辈太聪明了,写的太经典了。

玄渺原创作者

最后附上陈耀庭老师的二首感悟诗:

感悟之一

以手带身两翅摇,雄鹰高翔任逍遥。

太极空灵须梢带,磨盘入地老残招。

感悟之二

练拳要练身心松,日夜难寻松劲踪。

一旦悟得松劲后,方知瞎练白费功。

(0)

相关推荐

  • 康伟老师聊太极[26]

    康伟老师在<全民太极APP>会员群的聊拳记录 离形得似 何非月圆 讲了半天,还都是外形的那些东西.外方内圆,形方性圆,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现在的人都把太极的圆做在外形动作上,认为太极拳所 ...

  • 太极拳玄机:406太极拳一字诀——动

    原创2020-04-29 10:27·太极拳玄机 拳谚:拳本无法,动即是法.不同的拳有不同的动,太极拳的动是阴静阳动.在太极拳的概念中,静不是静止.安静等,静也是动,是一种特殊的动.因而也可以说,太极 ...

  • 「玄渺原创」问道太极 明师指路系列“动中求静”

    上篇我们重点讲了太极拳的一动无有不动,外动带内动,如明朝名将俞大猷说的"以手带身两翅摇".陈耀庭老师对这句话的解读:打拳时要学鸟振翅翱翔,如高飞的雄鹰,有高空俯冲的猛烈气势.这也是 ...

  • 太极明师揭示内家拳脊柱与腰胯之谜

    太极明师揭示内家拳脊柱与腰胯之谜

  • 【武林旧闻】我所了解的太极“明师”石明

    杨式太极拳汪脉传人石明老师,祖籍山东.幼时体质不佳,曾随父学小洪拳,1949 年进京后,又向北京十老之一恒寿山的弟子崔省三学习武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参加工作以后,又学习杨式太极拳,正式拜在汪永泉的弟 ...

  • 太极明师话太极:放松腰胯基本操作方法练习,不出一周,在推手打手化劲时中自显其效

    常言道,传拳不传腰,传腰师不高.太极拳武技不高的重要原因,腰腿有病:一在腿脚不能松虚合一,二在腰胯不能灵活变转.现在很多谈及腰胯的内容也不少,可惜大都术语连篇,或者说一漏万,也不言操作方法,故而等于白 ...

  • 【问道太极】汪永泉脉明师朱怀元谈“如何打...

    [问道太极]汪永泉脉明师朱怀元谈"如何打好太极拳" 朱老师说:"练太极拳要周身舒畅,万法归一." 陈耀庭老师说,"怎么舒服怎么打,在虚领顶劲的前提下, ...

  • 缘分与感恩——太极路上难觅“明师”?

    很多人都请我推荐好的太极拳师父,并在提出推荐请求的时候提出很多疑问,例如:练陈氏太极拳好还是练杨氏太极拳或者其他太极拳好?是不是实战很牛或者很能打的师父更好?为什么同一套拳架不同师父打起来却有不小的差 ...

  • 随明师 学太极 回顾《贰》

    王雁传统太极拳馆坐落于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温县陈家沟,也是一代宗师"铁捋神靠"王雁大师的故居.拳馆内设施齐全.舒适温馨.清静幽雅,处处充满太极文化氛围,也是有着浓浓乡村气息的世外 ...

  • 随明师 学太极 回顾《壹》

    王雁传统太极拳馆坐落于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温县陈家沟,也是一代宗师"铁捋神靠"王雁大师的故居.拳馆内设施齐全.舒适温馨.清静幽雅,处处充满太极文化氛围,也是有着浓浓乡村气息的世外 ...

  • 明师讲道 经方与现代临床系列讲座整理文稿

    来源:民间中医网 大家好,能听到吗?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在临床上不是很成熟的实验的案子,那么当然有一些失败之后如果有机会,在其它老师的实验的一些案件,因为主题是讨论经方与临床,最多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