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经》之名似乎是魏注释家王弼最早定下来的。后世一直赞同这个尊贵的名字。
古人原来只称“老聃言”,并没有定名为《道德经》。宝典称经是汉代以后的事,《四书五经》还是南宋朱熹定下来的。但我们还是认为《道德经》一名是老子本人心目中的书名。
1973年帛书老子经文的出土,直接写明了《道》和《德》二个篇名,显然老子经文当时已经是一个讲“道”“德”二个关联主题的宝典,不是单独的,而是直接称呼“道、德”。这证明当时人们就是以道德来认识老子经文的意义的,也是老子本人阐述的奥义。
老子的原意与大众的认知并没有区别,只是古人的很多书都没有书名,所以今天人们都习惯以作者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著作。
王弼的通用版本《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下二篇,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后世有些学者以为是王弼自己定名、分上下二篇、81章的,甚至有人认为《道德经》的经文也有部分是王弼自己加入的。
帛书《道德经》的出土证明这些都是自古传下来的,王弼更没有加入自己的一句话。
《道德经》是老子心目中的书名,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本宝典讲述“道”和“德”。由于帛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部分学者认为正确的书名应该叫《德道经》。
赞同帛书版本的现代学者以为应该把帛书版本称为正本,代替王弼的通行本的地位。
● 从某种观点看,越古老的版本越接近真实,也更有价值。但仔细比较,帛书文本错别字较多,王弼文本远胜于帛书文本。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王弼版本的来历,但确实是最可靠的。
● 河上公的版本是一个独立的来源,与王弼的版本十分接近。
● 唐朝傅奕、宋朝范应元的版本也是独立的版本,少部分内容与王弼、河上公的版本不同。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和藏书家,藏书一万多册。后来蔡邕得罪权臣被杀,图书大部分散轶。蔡文姬被曹操赎回后,问起她父亲的藏书,蔡文姬回答:藏书已经在战乱中散轶,自己能够背诵400余册。建安七子王璨是王弼的叔祖,也是一个藏书家,这些书就传给了王弼,其中可能就有老子《道德经》古本。
● 我们应该知道,道德的意义和词序在汉代已经完全确定了,《淮南子》、《史记》、《论衡》等多种汉代典籍都只说“道德”(即道与德,后世逐渐合称为今天的道德),没有说“德道”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 《道德经》内文更是证明道与德的词序。
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23章:“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第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
道与德的词序毫无疑问。
● 无论从《道德经》的主题内容,古代社会的共识,还是从文本的内证,都证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确认道德的词序,所以不可能因为帛书老子文本的出现就颠倒2000多年的共识。很多研究家没有考虑这个文化共识就一口否定道德的词序,这并不严谨。
正确认识了《道德经》的词序之后,明天我将和大家说说为什么老子的“老聃言”会被称为《道德经》,以及“道”和“德”在华夏文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