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治小儿泛吐涎唾
卢某,男,8岁。
【辨治经过】
因泛吐涎唾半年于2001年1月22日初诊。
患儿半年来口中经常泛吐涎唾,间有腹痛。余无所苦,大便尚调,眠食均可。苔薄腻,脉细滑。
从脾不摄津治疗。
处方:太子参10g,炒苍术6g,陈皮6g,茯苓10g,法半夏12g,厚朴4g,乌药6g,益智仁10g,淮山药10g,藿香、佩兰(各)10g,吴茱萸1.5g。14剂。
2001年1月22日复诊:口泛涎唾已减大半,腹痛未再发作。苔薄黄,脉细滑。守运脾化湿原法继进。
原方改苍术9g,加石菖蒲6g,14剂。
【体会】
1、临床上,有些患者症状特别多,难以抓住主次,影响辨证;也有些患者,症状很少,似乎也不容易辨证。如本例只有泛吐涎唾一个症状,辨证有些棘手。此时,需要根据中医理论,按照中医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涎唾属于五液,涎唾的摄纳能反映津液的运化状态。
泛吐涎唾,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常、不能敷布所导致,主要责之于脾胃。脾虚不能统摄津液,津液就会上泛,表现出来就是涎唾。《内经》说,“脾在液为唾”,对本病有所启发。
2、运脾摄津,理气化湿是治疗本病的主法,方选二陈平胃散加味。方加吴茱萸和太子参配合,实际上寓有吴茱萸汤的意思。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阴寒,浊阴上泛。“干呕,头痛,吐涎沫”,是选用吴茱萸汤的辨证要点。
处方中还用到了乌药、益智仁和淮山药,实际上就是是缩泉丸。缩泉丸本来是治疗肾虚遗尿的方子,由于遗尿和泛吐涎唾都是由于津液代谢障碍引起的,都和津液的失摄有关:脾气失摄则唾涎,肾气失约则遗尿。
脾与肾,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关系极为密切,病理上常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因此加用缩泉丸治疗泛吐涎唾,属于异病同治。
3、临床处理疑难病症,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深入分析病因病机。病机即明,则治疗有法,如本例对于脾胃和泛吐涎沫关系的辨析,就颇有示范意义。
其二,要牢记并灵活应用中医的名言警句“脾胃为津液之本”(《注解伤寒论》)、“脾在液为唾”(《内经》)“干呕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若能熟记并理解这些经典条文,本病辨析和治疗的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