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戏:首都京剧院团的变迁

解放初期,北京的京剧舞台十分活跃,京剧是群众主要的娱乐项目,国庆、春节或其他重大活动时,国家举办文艺演出加以庆祝,名家主演的京剧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京剧市场需求如此巨大,各类京剧院团就应运而生,演出队伍庞大而繁杂。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设立了戏曲改进局,戏曲改进局下设京剧研究院,1951年4月3日京剧研究院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对外演出的名称是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1953年,工作团以“中国京剧团”名义对外演出。中国京剧院于1955年1月正式成立,梅兰芳任首届院长。最初的主要演员有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李宗义、张云溪、张春华等。

解放前的旧戏班纷纷改建民营剧团。50年代,活跃在北京的剧团有: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剧团,梅兰芳剧团、程砚秋剧团、尚小云剧团和荀慧生剧团。四大须生也先后组建剧团:自香港回来的马连良1952年8月组建马连良剧团。谭富英的同庆社与裘盛戎的戎社合并成立太平京剧团,后改为北京市京剧二团。杨宝森的宝华社改为宝华京剧团,奚啸伯1952年组建啸声京剧团,后奚啸伯京剧团。四小名旦中李世芳已故,其他三位也有自己的剧团:张君秋从香港回来组建联谊京剧团,后来为北京市京剧三团。宋德珠的颖光社后改颖光京剧团,毛世来1949年组建和平京剧团。

李少春和袁世海的起社和叶盛章的金升社1950年6月组成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后整体加入中国京剧院。李万春的永春京剧团,1950年改为首都实验京剧团,1952年为北京市京剧一团。吴素秋1952年组建首都人民京剧团,后改北京市京剧四团。赵燕侠的燕鸣社改为燕鸣京剧团。

此外还有李元春的春秋京剧团、徐东明的明社后改明来京剧团、赵荣琛的大风京剧团、郭少衡的燕都京剧团、李鳴盛的进步京剧团、姜铁麟的青年京剧团(姜铁麟后加入吴素秋的市京剧四团)、管绍华的国华京剧团、南铁生的民生京剧团、虞仲衡的同和京剧团、李金声的燕声京剧团、毕谷云的红星京剧团、王玉蓉和小王玉蓉的蓉青京剧团、童芷苓的大众京剧团、言慧珠剧团、李世济剧团、梁益鸣的鸣华京剧团、彩头班新兴京剧团。此外,还有董玉苓和郭少衡的燕都、周云亮的群力、臧岚光的红光、许翰英的新华、赵金蓉的胜利、江世升和米玉文的先锋、尚凌云的凌明、筱翠花的群艺、曹艺斌的新艺、云燕鸣和黄玉华的新生、丁至云的虹云、王素琴的荣艺、林玉梅的艺林、李砚秀的砚社、王则昭的新声、梁慧超的新宁、薛浩伟的革新、虞仲衡的兴隆、董文华的丽群、宋玉声的联谊等京剧团不一而足。这些剧团都是根据首都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上收集下来的,有些剧团是否属于北京尚待核实。

需要说明的是,50年代初这些见报演出的民营剧团虽然数量众多,难以确切统计,但演员整体人数有限,因为这些剧团仅仅主演是固定的,而大量配演和班底演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配角都是同时在多个剧团兼职。主角一离去,剧团也就散伙了;或者主演走了,剧团名字还在,由其他人当主演。

到了50年代中期,北京市的京剧演出团体做了很大调整,剧团数目大量压缩,剧团体制管理改善,人员基本固定不可随意流动。最重要的调整是马连良剧团和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市二团合并,1955年底成立北京京剧团,随后张君秋的北京市三团(1956年)和赵燕侠的燕鸣京剧团(1960年)加入,北京京剧团形成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强大阵容。李世济也加入了北京京剧团。

1958年杨宝森和奚啸伯相继离开北京。杨宝森到天津与历慧良合作,奚啸伯在北京市四团与吴素秋合作,后又去了河北。宋德珠1954年调沈阳,后调长春,1959年到河北石家庄教戏。剧团调整还有:李元春离开了春秋京剧团,1957年9月和李韵秋组建了北京青年京剧团。程砚秋去世后,程剧团报散,根据周总理指示,赵荣琛、王吟秋调入青年京剧团继续演出程派戏,剧团实行国营制。春秋京剧团则由董文华等担任主演继续演出。毛世来1954年短期加入市一团于1955年离京前往吉林。燕都和燕声京剧团合并组成李金声、郭少衡、董玉玲、窦兰芬主演的联谊京剧团。徐东明的明来京剧团与市一团合并组建新华京剧团,下放到崇文区,徐东明任团长。宋德珠去了石家庄。这段时间为数众多的剧团因主演离开北京,剧团随之纷纷解散。

这时候中国京剧院也进行了调整,李鳴盛、李丽芳等组建的总政京剧团1955年下放到北京,曾以“北京京剧团”的名义短期演出,后并入中国京剧院,成为四团。这个老四团1958年调往宁夏,成立宁夏京剧团。在京的三个团分别是李袁叶杜的一团、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的二团和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的三团。

1959年中国戏校和北京戏校首届学生毕业。中国戏校毕业生除了赴外地的之外分了两拨,孙岳、杨秋玲等去了中国京剧院,组建青年剧团(即四团),钱浩梁、刘长瑜等去了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北京戏校毕业生最初分到梅(李玉芙、李崇善)尚(李翔)荀(孙毓敏、张学津)各团,一年后又集中起来成立了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

60年代初,北京的剧团再次调整。中国京剧院三团1960年下放到北京市,主要是充实梅、尚、荀剧团,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王泉奎等加入梅剧团。接着一批剧团精简和下放外地:李万春的新华京剧团前往西藏,一年后又调往内蒙古,并在那里扎根。吴素秋的剧团调往沈阳,不久吴素秋又从沈阳回到北京,作为“吴素秋演出小组”在尚剧团联合演出。毕谷云的剧团调往辽宁本溪,新兴京剧团调往新疆。此外,联谊京剧团下放到北京市朝阳区,1960年更名为朝阳京剧团。梁益鸣的鸣华京剧团下放到宣武区。

此后,北京的剧团再次调整,1963年底梅尚荀和青年京剧团四家合并成“四联剧团”,因有北京京剧团在先,故定名为北京京剧二团。此时梅兰芳已故去、尚小云去了陕西、荀慧生退休去了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这次调整中,叶盛章、刘连荣、朱斌仙等一大批老艺人离开舞台到北京戏校教学了。1964年,吴素秋、姜铁麟、虞俊芳等加入鸣华京剧团,并改建为新燕京剧团,吴素秋为团长,剧团全部演现代戏了。

文革中北京京剧团成为样板团脱离了北京市,但名称依然是北京京剧团,那么北京京剧二团的名字就不合适了,故随之改名为北京市京剧团,表明是市属剧团。样板团的待遇高,所以有人调侃说:“多一市不如少一市。”1970年还成立了战友京剧团,属于部队,演员大部分来自中国戏校毕业生。

文革后,北京的京剧院团发生了极大变化。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大部分人调入中国京剧院一团,李世济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刘秀荣、张春孝、李光、李维康、耿其昌等组建了中国京剧院三团,中国京剧院后改名国家京剧院。演《沙家浜》《杜鹃山》的北京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团合并组建北京京剧院。原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恢复建制为北京实验京剧团,后并入北京京剧院。吴素秋、姜铁麟离开新燕京剧团调往北京京剧院,李万春从内蒙古调回京也进入北京京剧院。新燕京剧团更名为北京风雷京剧团,李鸣岩为团长。

如今北京的京剧院团大为精简,国家京剧院由四个团缩减为三个(李胜素的一团、李海燕的二团和张建国的三团),北京京剧院六个团压缩为三个(王蓉蓉的一团、李宏图的梅兰芳京剧团、迟小秋的青年团)。还有松岩领导的风雷京剧团和丁晓君为团长的战友京剧团。

(0)

相关推荐

  • 【看好时间】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节目单(重点标出版)

    10月1日(周五) 地点 展演活动 10:00-11:30 14:00-15:30 阳光剧场 "英雄今古情"系列 开幕式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大型红色戏曲经典交响音乐演 ...

  • 老戏迷看湖北京剧的没落与上升

    武汉市有两家京剧团体:地处武昌的湖北京剧院与地处汉口武汉京剧院. 1951年成立的武汉市京剧团是现武汉京剧院的前身.但武汉市京剧团那么多的优秀基因,被后来的武汉京剧院极其完美的避开了,成了现在要死不活 ...

  • 身在梅门有担当——林丽源同志生平事迹

    林丽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夫人,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顾问.林丽源女士与梅葆玖先生风风雨雨.相随相伴.伉俪情深走过了几十年,特别是为梅兰芳京剧团.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和梅葆玖先生的艺术事业默默 ...

  • 上海京剧院建院始末上海京剧院诞生于195...

    上海京剧院建院始末 上海京剧院诞生于1955年8月24日.它是由华东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剧团(简称"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和上海人民京剧团合并组建而成. 1954年秋,华东大区建制 ...

  • 北上长春

    北上长春 --毛世来口述<我的艺术生涯>节选 1958年,正是全国上下大跃进的年代. 为了促进京剧事业的均衡发展,周总理曾经做出过指示:京剧只在北京发展不行,要普及全国.随后,北京市的十二 ...

  • 重庆市京剧团改团建院 新春祝福 京剧演唱会

    新 年 快 乐 拜年祝语 红红火火过大年 热热闹闹迎新春 重庆京剧院给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祝大家新的一年 牛年大吉,万事如意 正 月 初 二 重庆市京剧团改团建院 暨贺新春系列演出 京剧演唱会 将在2月 ...

  • 老沈聊戏:吴素秋,金霸王面前的小虞姬

    素秋是著名京剧荀派花旦名家,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她和赵燕侠.杜近芳.李慧芳.云燕铭.黄玉华.梁小鸾.罗蕙兰.李世济.李毓芳等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旦角女员. (吴素秋剧照) 吴素秋,山 ...

  • 文旅资讯|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来啦!百余场精彩好“戏” 戏“趣”活动纷至沓来

    视频来源:"戏曲中国"微信公众号 碧云天 黄叶地 柿红橘绿 金秋北京盛装而至 一份邀约在秋分时节赶来 10月1日至7日 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 将在北京园博园鸣锣开戏 戏曲园林交相辉 ...

  • 老沈聊戏:荀慧生给鼓师救场

    演员因故(如突然患病)不能登台,由他人代演,梨园界的行话叫"救场". 1951年首都的京剧老艺人为支援抗美援朝筹集资金购买飞机而举办了多场演出,这些老艺人早已离开舞台多年,他们的爱 ...

  • 【侃京剧】老沈聊戏:解放后的京剧内部演出

    解放后,在首都京剧舞台上二三十个国营和私营剧团轮番进行商业演出,极大丰富了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公开的商业演出之外,还有一种非营业的演出,不对外售票,也不在报上刊登广告,叫做"内部演出&qu ...

  • 老沈聊戏:赵燕侠的反思与谭正岩的纠结

    最近传来京剧演员谭正岩在网上与某些人因回戏问题互怼的消息.这涉及到演员与观众的关系问题,于是联想其老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年轻时的一些往事,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赵燕侠年轻刚出道时凭着"艺高人胆大& ...

  • 老沈聊戏:李多奎的份量

    在京剧行当中,老旦是个非主流行当,老旦扮演的都是老年妇女,而老年妇女在传统老戏中基本上是次要角色,这就决定了老旦演员在科班和剧团中一般不受重视,即便有些老旦任主角的折子戏如<钓金龟>之类, ...

  • 老沈聊戏:几位非裘派花脸

    裘盛戎大师创立裘派后,京剧界逐步形成"十净九裘"之势,但是解放前后与裘盛戎同时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非裘派"花脸名家也颇有几位.除了中国京剧院"铜锤三奎 ...

  • 老沈聊戏:张学津和他的戏校同学

    著名马派老生张学津于2012年底病逝,至今已近8年了.每当回忆起他在舞台上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时,都会想起曾经和他在一起的同学和战友,他们同样是广大戏迷所熟知的著名演员,在京剧艺术传承中发挥过积极作用 ...

  • 老沈聊戏:当年北京京剧团的光鲜背后

    北京京剧团是从1955年到1960年间由马连良剧团.北京市京剧二团.北京市京剧三团和北京燕鸣京剧团四个剧团先后合并组建,拥有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最强大阵容,被称为解放后京剧院团里的"超级航母 ...

  • 老沈聊戏:几位“钻石级绿叶”

    优秀的配角演员常被赞誉为"宝石级绿叶",当年人才济济的的北京京剧团除了马谭张裘赵李(多奎)马(富禄)等艺术家之外,还拥有多位这种不可多得的"宝石级绿叶",至今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