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放下主观偏见,以“道心”领悟事理
人生最大的错误并不在于事件表象的是非对错,而是在根源上缺乏正确衡量事物的标准以及清醒审视世界的内心。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天地之间,万物人事,世间一切情感,以及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如果用一般人的眼光来看,纷纷扰扰各不相同,但是用通达的慧眼去看,样样都很平常,何必要分别和去取舍呢?
人们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事物添加了主观情感和想法,为事物涂抹上了主观的情感色彩,所以本来不存在偏颇的事物,也因为主观意愿的参与而存在了标准,甚至万物之间也有了区别。
这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常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区别所带来的未必是更加清醒和是非分明的人生,反而是更加浑浊和混乱的态度。
当一个人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产生判断标准的时候,在趋利避害的状态下,会过度趋向于自己所认为的某一个方向,但是每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形成一种特定的思维,这种思维本身都会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导。
因为主观意识的错误而形成偏见,带着偏见去看待这个世界时,则会在错误之中越陷越深,在自己陷入深渊的同时,也会伤害身边的其他人。
就像《庄子》之中所说的一句话,庄子说:世人所尊贵的是高贵、长寿、善良,他们喜欢的都是安逸的生活、丰盛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好看的景色、悦耳的声音等等,他们讨厌穷困、贫贱、恶名,所苦恼的是身体得不到安逸。
这是世俗之人心中的标准,看似是正常且合理的存在,但是当整个世界都在以物质至上为标准的时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真的会因此获得快乐吗?显然不是。
他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享受着极少数的满足感,而承受着更多的煎熬,来满足自以为是的标准,这个过程是煎熬的,痛苦的,更是错误的。
对于世间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因为身体得不到安逸而苦恼,也会因为人生得不到自以为是的满足而恐惧和忧虑。
我们为了生活而去生活,但是最后却忘了应该怎么生活,我们努力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但是最后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纷扰,而导致自己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这就是世俗形成的“观念和标准”对我们人生产生的影响,世间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这个世俗的标准趋之若鹜,并且因为侥幸达到这个标准而沾沾自喜,更多的人因为未达到这个标准陷入沮丧,更甚者有人不惜伤损害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在自己陷入深渊的同时也在伤害着别人。
我们从这世间的种种迹象来看,这个世俗的标准真的是对的吗?
有人说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并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有些看似合理的事情带来的未必是合理的结果,因为合理未必正确,在浑浊的世俗之中,有些“合理”只不过是合于世俗。
当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出现问题时,那么他的人生因为自己内心的标准产生的好恶之心以及由趋利避害而产生的痛苦,都是一种咎由自取,而且,他人生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为了维护自以为是的偏见而已。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的观念就对比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世俗之间存在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观察问题,只是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对事物作出判断的结果,和客观不仅没有关系,甚至是与客观相背离。
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未必是符合客观的,当我们拿着世俗的标准和主观意识的偏颇去定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本就陷入了世俗和主观的狭隘之中。
而释怀这种偏见的根本,就是在于《道德经》之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品味。
在放下自己主观意识时,也能以无为的状态去面对这漫长的一生,用更加通达的眼光将本身存在区别的世间万物合而为一,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统一,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
所以不要抱着自己的偏见不放,换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你才会在足够清醒的状态下,遇见另一个人生。
不要去羡慕有的人擅长摸清世俗的规则,在偏见之中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人即便一时得利,但终究也是世俗偏见的助纣为虐者。
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群体都更需要另外一种相对清醒的人,他们即便不能被世俗所认同,但是很多时候,引领这个时代向更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恰恰是这样一些看似错误但实则清醒的人。
作者|国学书舍